人才强企,“智力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
2022-05-30尹璇
尹璇
从指导编写早期中国高铁“红宝书”《高速铁路》的陈应先,到“万里长江第一隧”——武汉长江隧道工程的总设计师肖明清和创造性提出第四代高铁客站“站城融合”理念的盛晖,铁四院一代代工程师擎起如椽巨笔,编织大地经纬,让中国高铁在大美山水之间诗意徜徉。
千秋之业,人才为本。在人才强企“赶考”中,铁四院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着力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工作机制,持续打造竞争力强劲的人才体系,“智力引擎”动能澎湃,汇聚成引领铁四院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聚”出创新“强磁场”
今年是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总建筑师盛晖参加工作的第37个年头,他主持设计的我国“站城融合和智能化建筑”的标杆作品——杭州西站正式投入运营。
深耕铁路交通枢纽领域三十余载,盛晖和他的团队设计完成了300余座高铁客站,占全国建成高铁站房的三分之一,还创造性提出了“站城融合”理念。
“老一辈工程师以前瞻思维积极探索,以工匠精神放大创新优势,打造核心竞争力,才得以让企业实现领军发展。”铁四院城地院副总工程师、线站所党支部书记徐瑰麟说。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铁四院总工程师肖明清致力于“穿山越水”的隧道设计,带领团队引“龙”过江,领衔研究和设计了50多座水下隧道,多座隧道创全国乃至世界之最,荣获第十六届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最高奖;总规划师郑洪致力于铁路规划研究、勘察设计、技术标准及科研工作,长期奔走在铁路建设一线,年均出差达180余天,被同事称为“勘察设计活地图”……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铁四院党委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组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院士工作站、大师工作室,建成“361”人才工程,启动“3215”专家人才工程建设,强化尊重技术、崇尚创新、激励一线的导向……一项项制度举措环环相扣,透射出重才、爱才、留才的诚意。
据统计,铁四院现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3人、全国工程监理大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0余人、各类省部级专家人才200余人,“人才家底”厚积成势。
“育”出中坚“蓄水池”
2013年夏天,李成洋还是在铁四院机动院实习的在校研究生,铺天盖地的图纸和忙得昏天黑地的铁四院人,让他震撼之余开始琢磨:能不能在参数化智能成图上做点什么,让前辈们能轻松一点。
2014年,李成洋编写完成“自动扶梯参数化成图软件”,成为铁四院第一个带着软件成果来报到的“最牛”新员工。
2018年,他乘胜追击,研发轨道交通自动扶梯全寿命智能辅助设计系统,6小时人工绘制的图纸缩短为2分钟“一键成图”;建立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扶梯全寿命安全保障体系,被广泛运用到全国30个轨道交通项目、2000余台自动扶梯设计中,成为专业工程师的神兵利器。
入职8年,李成洋累计主持科研、软件、专利产品研发项目9项,授权专利40余项,软件著作权6项,参编专著4部,标准规范6部。2022年,李成洋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以“低龄”创“高能”,在铁四院并不少见。
牵头主持国家最高层级科技研发项目、创造世界动车交会最高时速、建设穿江越海的水下隧道,获评菲迪克大奖、国家科技进步奖……无论是重点工程建设,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研发,都活跃着一大批铁四院年轻人的身影。
年轻人在重难点项目上施展才华,让年轻人扛大旗,这背后少不了经验丰富的“老把式”保驾护航,每条长大干线都配备专家组,提前介入、关口前移、加强飞行检查,既扶年轻人“上马”,还要再送一程。
作为技术带头人,肖明清言传身教,培养了一大批水下隧道技术领域青年技术专家,带出了一支“80后”占50%的中国水下隧道设计团队,把一人引领变为团队进步。
“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铁四院正在成为各类人才大有可为、大有作为的热土。”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集团党委持续深化制度改革,健全专项奖励机制,畅通人才发展通道,人才素质持续提升,创新活力不断激发。
“传”出蓬勃“生力军”
在桥梁院桥研所党员职工王明亮的办公桌上,一直垒着一沓厚厚的参考资料和计算报告,随手翻开一本,里面写满了批注,消化它们是他每天的必要功课。
2020年7月,桥梁院桥研所正高级工程师王志平与王明亮结为师徒。在肇庆高铁西江桥设计过程中,初出茅庐的王明亮很难抓住此类桥梁的设计要点,从主梁、桥塔到拉索,一条条构造细节,王志平结合工程案例一一详解。随着项目的推进,王明亮桌上的参考资料越摞越厚。
“这好比师父送了我一整套登山设备,而我要做的,就是学会使用它们。”经过两年培养,王明亮如今已能独当一面,并荣获“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今年,师徒二人相约走上领奖台,被授予“优秀师徒”荣誉。
“导师带徒制”是数代四院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人才培养制度。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技术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新进员工与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结成“一帮一”对子,传承技术和经验,沉淀文化和历史。
铁四院党委持续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深化导师带徒、制定青年成长计划、组建“青年突击队”,广大青年职工在急难险重任务、科技创新攻关中发挥生力军和后备军作用,培养出“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林超等青年优秀人才,3名90后青年省级劳模榜上有名,48个集体和52名个人受到上级表彰。
铁四院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青年是人才队伍的‘源头活水。我们将着力实施‘育才强基工程,构建科学完备的人才梯队,共绘‘千里马竞相奔腾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