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奇女吕碧城

2022-05-30宗禾

莫愁·小作家 2022年11期
关键词:吕碧城女学北洋

宗禾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女子执掌校政的先例,始自吕碧城。她是力行中国女子现代教育的先驱,女权运动的首倡者之一,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中国第一位女性撰稿人。她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还首创了“中国动物保护会”,堪称由晚清至民国的才女兼奇女,百年难见,罕有其俦。

家学渊博,自成佳人

1883年,吕碧城出生于徽州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吕凤岐是晚清的进士,入翰林,官至山西学政,学识渊博,家中藏书达3万卷之多。生母严士瑜是清朝女性文坛的领袖,女诗人沈善宝的亲外孙女。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吕碧城自小就受到了文化的熏陶,聪慧过人。她饱读诗书,极有才華,五岁能诗,七岁能画,十二岁能写词。

五岁时,吕碧城和父亲在花园漫步,见到风拂杨柳,父亲随口吟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她张口便接了下句“秋雨打梧桐”。七岁时,她已经能作大幅山水,笔墨酣畅。吕碧城在词作上尤为才华突出,时人赞她:“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著称于世,每有词作问世,远近争相传诵。”清代文学家樊增祥读到吕碧城的诗词时大为惊叹,对十二岁的她写出“夜雨谈兵,春风说剑”拍案叫绝,称赞她的过人才华。

从文从教,呼吁女性自强不息

1903年春,为了外出求学,吕碧城“决与脱离”寄居的塘沽舅家,只身一人前往天津。在举目无亲、人生地不熟的开埠城市,凭个人才学获得《大公报》创办者英敛之激赏,受聘担任该报女编辑,成为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女编辑。这是吕碧城人生的重大转折点,从此她自食其力,独立谋生,也为日后充分展露自身文学才华和思想抱负找到了舞台。

她在《大公报》上发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敬告中国女同胞》等社会时评和诗词创作,抨击男权压迫、提倡兴办女学、鼓励妇女自强自立。呼吁“兴女学、倡女权、破夫纲”“自强之道,须以开女智、兴女权为本。盖欲强国者,必以教育人才为首务”“流俗待看除旧弊,深闺有愿作新民”。这些主张,迎合了时代的变革新声,“一时,中外名流投诗词、鸣钦佩者,纷纷不绝”,引发社会舆论强烈反响。

在解放妇女思想的过程中,吕碧城深刻认识到:国家自强之道的根本在于开女智、兴女权。为了落实此想法,吕碧城积极筹办女学。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遂委任翰林院出身的傅增湘,与吕碧城一起筹办北洋女子公学(后扩建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1906年,学堂成立,学校以“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为方针,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系统的学习环境,培养出许多杰出人才。后来,在傅增湘的提名下,吕碧城担任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校长,成为中国第一任女校长。当初勇闯社会的女子,全身心投入女子教育,被誉为“北洋女学界的哥伦布”。

创业游历,于乱世中独展芳华

1912年,民国成立,女学停办。吕碧城的才能得到了袁世凯的赏识,邀请她出任总统府秘书一职。由此,吕碧城迈入政治领域。就在吕碧城想大展宏图,让事业更进一步的同时,袁世凯称帝的野心逐渐暴露。吕碧城不满袁世凯开历史倒车的行为,在袁世凯称帝后,愤然辞去总统秘书一职,前往上海定居。

离职后,吕碧城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她与外资合办贸易,仅仅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富甲一方。

1918年,吕碧城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美术文学。旅居欧洲期间,吕碧城将自己的观感写成了《欧美漫游录》,成了国人旅游欧美国家的借鉴手册。与此同时,她兼为上海《时报》的特约记者,以文字向国人展示世界的巨大变化。

吕碧城心地善良,热心慈善,身在国外,仍多次向国内捐钱,抗战爆发后,更是多次向国内的赈灾机构捐款,帮助流离失所的难民。1929年,吕碧城作为唯一的中国人受邀参与了国际动物保护协会的演讲。此后她游历各国,宣传“保护动物,不杀生”的先进理念。由此,吕碧城被誉为第一位中国动物保护者。

吕碧城的一生,不论是从文、从政还是从商,都活出了率真顽强的样子。“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对她一生最完美的诠释。这一世,她从未深陷浊流,一如既往地保持独立与清醒,自始至终都满怀赤诚,对生活保持着丰盈的期待。走过漫长岁月,她仍能以淡定从容的姿态,以清净优雅的模样,穿越红尘往事,俯瞰百态苍生。

(综合自《老年教育》2022年03期、《书屋》2021年02期等)

编辑 闫清 1453337028@qq.com

猜你喜欢

吕碧城女学北洋
无声之声:明末清初政统与儒教中的女学
媒体视野下的清末宣讲所——以《北洋官报》为中心
美育史料·民生女学艺术会
制造吕碧城:晚清女性公共形象的生成与传播
女子双侠
断魂何处问飞蓬
做“微整服务”,女学霸为颜值走向深渊
北洋外交部鲁乔奇(L.Giorgi)档案纪要
晚清女学的视觉呈现——以天津画报为中心的考察
北洋六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