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研究

2022-05-30史琰陈哲

炎黄地理 2022年12期
关键词:龙门石窟朝代艺术风格

史琰 陈哲

龙门石窟拥有数量最多、规模最庞大的石刻造像,是我国乃至世界令人瞩目的石刻艺术宝库,在中国石窟艺术领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既对后期其他石窟的开凿、刻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石窟艺术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将研究目标聚焦于洛阳龙门石窟,对其造像艺术风格进行探讨,一方面希望能够深入挖掘并细腻展示龙门石窟造像别具一格的艺术特点,让更多人认识并理解其独特的内涵及独一无二的艺术价值,另一方面,希望更多人走进龙门石窟这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深入领悟其精髓和艺术价值,在增强认同感的同时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觉肩负起保护和弘扬优秀中华文化的使命,进一步提升龙门石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洛阳南郊,伊河两岸,至今仍保留着2345个窟龛、近11万尊佛像、2800多块题记碑刻以及佛塔60余座,构成了完整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这是世界上建造时间最长、窟龛最多、造像最多、碑刻题记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令人叹为观止。历经五千年风雨的龙门石窟在21世纪的今天依旧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凭借着生动自然、栩栩如生、丰富多样的造像推动了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发展,缔造了规模庞大、气势恢宏的石刻艺术宝库,不仅在中国艺术领域中绽放着璀璨绚丽的光芒,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同时为人们探究古代石刻工艺留下了重要的素材。探讨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对了解古代石刻技艺、认识石窟艺术、增强文化自信心具有重要意义[1]。

龙门石窟及造像的涵义阐释

关于龙门石窟的基本论述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开始修建、篆刻、雕凿,历时四百余年,龙门石窟初具规模。截止到目前龙门石窟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保存了大量意义非凡、历史底蕴深厚的美术资源、书法资源、建筑资源,被人们誉为“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表现出超然的艺术价值。龙门石窟现存窟龛多达2千多个,碑刻题记更是超过了30多万字,雕像不仅数量庞大(突破了10万余尊),并且栩栩如生,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艺术内涵。龙门石窟碑刻题记数量众多,也正是凭借着此优势而被人们授予了“古碑林”的称号。龙门石窟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某个朝代开凿而成,相反,这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且漫长的过程,跨越了多个朝代,由多个朝代的能人巧匠共同完成,其精湛的工艺、栩栩如生的面貌、蕴含的底蕴以及独特的艺术价值都是其他石窟无法媲美的[2]。

2000年11月30日,龙门石窟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关于龙门石窟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给予了热烈赞誉和高度评价,即“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翔实描述佛教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另外,龙门石窟以石碑、雕像等各类实物为载体向人们细腻地展示了中国古代时期的政治面貌、宗教信仰、文化风向等,在推动中国石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方面付出了卓越的努力,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3]。

图1 龙门石窟西山(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造像的涵义

龙门石窟中的造像数量庞大、形式多样,为人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探索历史奥秘提供了重要素材。关于此处提到的造像,它是非常笼统且抽象的概念,直到现在,学术界尚未对其涵义做出统一诠释,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对其涵义进行了界定和诠释,给出了多种不同的解释,不过学术界的主流观点认为,“造像是一种以泥土、黏土、金属、石头等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或者步骤进行雕刻、开凿的艺术创作活动”。通俗来讲,造像是一个创作者围绕特定主题塑造物体形象的过程,造像成品通常被注入了创作者的情感、思想、态度等主观意识,所以,造像往往具有一定的内涵及深意,深入探讨其艺术风格有利于人们挖掘并发现其中蕴含的内涵、情感以及主旨。

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分析

北魏王室开始开窟造像,形成了划时代的艺术风格,唐代在此基础上进行雕凿,将龙门石窟推向了新的高峰。我国多个朝代积极投身于开窟造像,并且不断扩大造像规模,使得龙门石窟石像被赋予了多元的、鲜明的艺术风格,以此为切入点探讨龙门石窟石像的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及艺术发展历程,同时,也能够促使人们感受到古代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态度。

造像的造型手法各异,时代痕迹浓重

龙门石窟的造像数量庞大,多达两千座,其中大部分石窟开凿于北魏、唐朝时期,所以很多人直接将龙门石窟称作为“北魏、唐朝共同创作的艺术精品”。粗略统计,在龙门石窟中,部分典型窟龛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唐朝时期雕凿而成,于是,唐朝时期被确立为龙门石窟造像的巅峰时期。不过,唐朝之后,很多能人巧匠继续开凿雕刻,打造出数量更多、形式更丰富、造型更多样的雕像,龙门石窟正是因为开凿修建工作跨越了多个朝代[4]。所以,其造像的艺术风格因开凿朝代的不同而呈现出明显差异,透过各朝各代雕刻的造像,能够从中发现并感受不同朝代的建造风格。

龙门石窟造像保持着比较高的制作水准,反映了当时皇室贵族对此皇家石窟的高度重视,其他朝代制作的石像手法、工艺水平则相对较低。龙门石窟中的万佛洞、古阳洞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其造像均来自于龙门石窟,但是它们不仅在造型方面各有千秋,开凿工艺、制作步骤也不尽相同。以万佛洞、古阳洞为例,说明龙门石窟石像造型手法各异且具有浓重的时代痕迹。

首先是万佛洞,它是龙门石窟组合最完整的洞窟,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取名为“万佛洞”,完工于公元680年即唐高宗永隆元年。洞窟呈前后室结构,前室造二力士、二狮子,后室造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窟顶有一朵精美的莲花,莲花周围则是碑刻,反映了当时唐朝统治者对佛教文化的推崇。洞口南侧有一尊菩薩像,是龙门石窟各类菩萨像中的范例。该菩萨通高85厘米,头部往右边倾斜,身体呈现“S”造型,姿态优美。洞中主佛为阿弥陀佛,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其背后刻有五十二朵莲花,每朵莲花之上都端坐供养菩萨,形态各异、仪态万千。动作多样的造像不仅体现了唐朝崇尚佛家文化的风尚,也切实反映了唐朝开放包容的态度[5]。

图2 古阳洞(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其次是龙门石窟中历史最悠久的洞窟古阳洞。古阳洞创建于北魏时期,据史料记载,该洞属于功德窟,是北魏孝文帝为表达孝心而为其祖母冯太后专门开凿的石窟。纵观古阳洞内的各种造像,其核心特点在于历史悠久、佛教色彩浓重、书法艺术呈现度高等。洞内四壁及窟顶雕刻各式佛龛超过了一千个,碑刻题记作品也非常多,是我国现有石窟中保存造像题记数量最多的一个洞窟。该洞由石灰岩溶洞开凿而成,其窟顶无莲花藻井,地面为马蹄状,正壁造一佛(释迦牟尼)二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他们神态各异,动作姿态不同。作为主像的释迦牟尼静静地端坐于方台上,虽然面庞清瘦,但是精神矍铄,眼中透露出笑意,令人感到安心、踏实;立在释迦牟尼身边两侧的两位菩萨虽然手中所拿之物不同,动作也不同,但他们的神情都宁静祥和,仪态自然。古阳洞内造像的造型、神态等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北魏时期对佛家的崇尚、对书法的推崇。古阳洞开凿时正值南北文化交流之际,南方民族的秀丽、细腻、婀娜风格与北方民族的粗犷、豪放、纯朴风格深度融合,由此形成了刚健、清新、妩媚的绘画石刻风格。

造像的布局注重整体性,体现出“以大局为重”的思维

龙门石窟造像不仅在造型、神态、动作方面表现出丰富多元的特点,在布局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一窟多像,佛像占据中心地位”。在各个石窟中,存在着大量的雕像,这些雕像并不是随意地摆放、布设,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或者标准进行布局陈设,一般是“中心位置摆放尺寸大、造型别致的佛像,佛像身体两侧则按照对称的形式摆放迦叶、阿难、菩萨等雕像,而被摆放在边缘区域的造像则通常是承担着保护主佛责任的天王或者力士”。切实体现了丰富的造像布局和对整体性的注重,同时也反映出中国古人“以大局为重”的思维[6]。另外,从尺寸大小的角度来讲,龙门石窟内的造像普遍较大,其自身尺寸远超过现实中的人,于是,凡是进入到石窟进行观赏和膜拜的人,都需要仰视石像,表达了人们对佛像的敬畏与尊重。

以奉先寺为例进行说明,其佛像群的布局与排列看似混乱无序,实则不然,该寺内的一众造像以卢舍那佛像为中心呈放射状进行布局,它们相互之间以起伏不断的曲线进行连接,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运动美感,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容易在观赏者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处于中心位置的卢舍那佛坐像,其头的高度约为4米,耳朵长度接近2米,整个身长高达17米;分布于卢舍那两侧的造像是迦叶和阿难两弟子,他们的高度明显低于主佛卢舍那,大约为10米,更突出了主佛像的高大、壮美。在二弟子的旁边分别设置了两个高度为13米左右的菩萨。此外,神王、金刚的高度也为10米左右,既能突出其孔武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他不惧艰难、勇敢叱咤的精神,又在高度上出现了起伏,增强了视觉冲击感。

造像的面部神态丰富各异,彰显北魏、唐朝的独特风尚

龙门石窟的造像数量庞大、布局丰富,且大部分开凿于北魏、唐朝时期,因此,以这两个朝代雕刻的造像成品的面部神态为切入点探讨其艺术风格,继而分析北魏、唐朝两个不同朝代的风尚风气。

北魏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石像,特别是佛像,高度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佛像的脸庞比较消瘦、清秀,不像云冈石窟中的造像那么刚健、粗犷。佛像面容温和,令人感到非常舒服、踏实,甚至可以產生一种静谧感、祥和感,但是也不乏粗犷感。北魏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石像,整体来讲保持着脸部清瘦、双肩单薄的特点,颇具文士之风,这与当时北魏皇室推崇中华文化有着密切关系,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北魏追求飘逸洒脱的文人风骨的社会风气,北魏的达官贵族将洞察世事的智慧神态、看穿一切的淡然神情、不被世俗束缚的洒脱态度作为美的最高标准。

唐朝时期开凿的龙门石窟石像脸庞丰腴、身材圆润,衣服比较单薄贴身,颠覆了北魏时期刻意追求清瘦飘逸的创作思维,更强调成熟美,所雕刻的佛像身材丰腴,浑身透着一股雍容华贵的气息,同时保持平稳祥和的神态,面部线条流畅自然,体现出浓重的中原民族色彩。这与唐朝经济、文化、政治等各方面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充分彰显了唐朝统治阶层开放包容、自信豁达的精神与气度。

综上所述,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盛于唐,终于清末,历经十余个朝代,经一众能工巧匠雕刻出栩栩如生、神采飞动且具有不同气质的大型佛像,由此打造了享誉全球且规模最大的石窟,对中国以及周边国家的艺术发展、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个栩栩如生、生动细腻的佛像承载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寄托了人们的精神信仰。现如今,对龙门石窟佛像的关注与研究,一方面能够增进人们对古人文化特色的认知、理解与认同,另一方面能够使国民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身体力行地向外界介绍和推广具有典型中华文化色彩的龙门石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龙门石窟及其蕴含的深刻内涵和丰富哲理。

参考文献

[1]黄智高.基于龙门石窟造像研究的“帔帛”名物再考[J].丝绸,2021,58(05):114-119.

[2]梁德功.龙门石窟力士造像雕塑语言研究[J].新美域,2022(05):58-60.

[3]宫大中.龙门石窟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刘灿辉.龙门石窟古阳洞北朝造像题记小品书风类析[J].中国书法,2021(12):61-65.

[5]马培杰.犍陀罗样式的汉化终点——论北魏龙门石窟造像的审美变化[J].艺术研究,2022(03):8-11.

[6]于俊鸽.龙门石窟造像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研究[J].收藏与投资,2022,13(09):121-123.

猜你喜欢

龙门石窟朝代艺术风格
民居摄影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猜朝代
朝代谁也不服谁
朝代谁也不服谁
不懂就百度
龙门石窟,雕雕凿凿4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