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核心的学科服务模式助推科技期刊刊媒融合发展
2022-05-30汪婷婷方琪徐少卿杨正婷王明丰
汪婷婷 方琪 徐少卿 杨正婷 王明丰
不管是纸质媒体时代,还是新媒体时代,用户始终是媒体存在的根本[1]。不管时代和技术如何发展变化,科技期刊始终需要面对用户,但用户的需求在不断发展,因此,科技期刊的工作模式也应与时俱进,以用户为核心。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因此,2014年也被称为媒体融合元年。为此,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顺势而为,经过严谨的战略规划和一定范围的受众验证,于2015年3月成立检验医学新媒体团队,经过6年多的时间逐渐探索出一条“立足期刊,服务检验医学学科”的刊媒融合发展道路,形成以用户为核心的新型信息服务、知识服务、行业资讯服务模式,逐步打造出检验医学学科服务品牌。文章总结和分析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以用户为核心开展的检验医学学科服务实践,以期为创新科技期刊刊媒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一、立足期刊特色及学科特点,精准定位刊媒融合平台
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呈现“你就是我,我就是你”的融合状态,提供个性化、垂直化的服务,为用户创造更大的价值[3]。因此,科技期刊在寻求刊媒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认真思考如何立足期刊特色,从期刊定位和自身学科特点出发,找到在刊媒融合背景下能够凸显自身优势和取得发展突破的领域。例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与临床》立足各自期刊特色及檢验医学学科特点,为检验医学从业人员提供精准服务。
(一)立足期刊特色,构建检验医学学术共同体
学术共同体指具有相同或相近的价值理念或兴趣目标,并且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而构成的一个群体[4]。科技期刊与期刊所属领域的学术共同体具有天然的联系。《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与临床》自建立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以来,有效利用新媒体在沟通交流、信息共享、资源合作等方面的便捷性,盘活已有的学术资源,实现期刊作者、专家、读者与新媒体用户的良性互动,不断推进检验医学学术交流与共享,提升了期刊原有学术共同体的内在价值,促进了检验医学学术的繁荣发展。
第一,两本期刊的作者、用户转化为融媒体原创作者。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的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从建立到成熟经历漫长的探索阶段,最初仅由1名新媒体工作人员收集检验行业知识,平台的大部分内容依靠转载得来。随着业务工作的拓展,平台通过邀请期刊审稿专家和青年编委,并从活跃用户中特邀撰稿人,通过以文章阅读量或点赞量为依据的梯度稿酬奖励制度来激励自由来稿者,逐渐形成自己的原创作者团队。目前,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常年撰稿人已有700余人,并且还在扩增中。得益于此,2020年,检验医学融媒体平台发布的原创稿件率超过70%。第二,两本期刊的审稿专家、编委转化为视频直播平台的演讲者。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大多数学术活动只能在线上开展,因此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将宣传主阵地转移到检验医学的视频直播平台上,采用视频直播的方式开展学术活动。2020年2月至今,平台先后开展直播117场,包括“抗击新冠疫情,检验在行动”“外周血形态学检验与案例分享”“检验医学青年专家讲武堂”“指南与共识解读”等8个系列的专题讲座,每场直播平均观看人数达到9159人。视频直播平台的专题讲座主讲人有72%以上是期刊的审稿专家,特别是编委所占比例超过45%。第三,两本期刊通过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约稿。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2015年以来,两刊利用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发布期刊专题约稿函,组稿速度和质量得到提升。仅2020年《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共组稿150余篇,组织专题报道2项,发布专家述评6篇、专家共识2篇;《检验医学与临床》共组稿100余篇,组织专题报道10项,发布专家述评9篇。第四,两本期刊利用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加快期刊优质论文的传播速度。2019年,“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检验医学与临床”订阅号与超星“域出版”流媒体合作,其均设有论文阅读栏目,读者可通过微信公众号阅读两刊的文章。但通过后台数据分析发现,整本期刊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全文推送的传播效果并不佳。2020年,“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尝试将期刊的《专家面对面》和《前锋新锐》两个栏目文章单独作为特色栏目进行推送阅读,结果显示这两个栏目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平均阅读量分别达到1663、2381次,传播效果较好。这也体现了科技期刊为用户精准服务、去繁就简的定位和特色。
目前,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的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已成功地将期刊作者、审稿专家和被动、静态的信息接收用户转变为内容生产者,作者、专家、读者、内容生产者之间的互动已形成一个相互转化、稳步增长的良性循环。此时的新媒体工作人员也由原来的内容创作者转变为内容把关者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者,而专业的内容生产者撰写的文章使得刊媒平台发布的内容更加丰富,也更加贴合检验医学的一线工作。期刊在增强用户黏性的同时,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媒体生产力。
(二)立足学科特点,辐射交叉学科
从新媒体时代特点来看,流量即影响力,科技期刊要追求的不是转化率低的宽泛流量,而是某个领域、某个方向的精准流量,从而提升科技期刊在学科内的真正影响力。作为生命科学的热门及重点学科的医学学科,其亚专业和分支众多,且随着医学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发展,其亚学科和新兴学科还在不断派生。而我国科技期刊本身还存在“小、散、弱”的短板,如果仅凭借单刊或小部分的刊群力量来要求大行业的从业人员服务到位基本不可能,且这样的服务也不够专业和精准。这也是目前科技期刊融媒体平台众多,但发展壮大者却寥寥无几的原因之一。鉴于此,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的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立足《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与临床》两本期刊,服务于医学学科中一个细小的分支—检验医学。
在医学发展史上,检验医学很长一段时间在医学学科内处于边缘地位,检验科也被定位为“医疗辅助科室”。但随着现代医学科技的进步,检验科逐渐显现其诊断科室的属性,几乎所有的临床科室都离不开检验科提供的诊断信息。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检验医学更展现了其在预防医学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因此,为精准服务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和检验医学学科,检验医学期刊的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可以自然地辐射到医学领域的其他亚学科,这也为未来其发掘更大范围的服务人群,开展更深层次的服务提供可能。
目前,“检验医学”订阅号关注用户超过45万人,“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关注用户超过13万人,“检验医学”抖音号关注用户超过9万人,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年公布的数据,全国检验从业人员为33万余人[5],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的服务对象基本上覆盖了全体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在新媒体平台“圈粉”的同时,两本期刊的知名度也得到提升,根据期刊投审稿系统平台分析数据,2009年1月1日(期刊投审稿系统平台开始使用)至2015年3月1日(刊媒融合平台开始建立),《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的作者、专家用户注册数分别为9527人、216人,在2021年分别达到29870、613人。《检验医学与临床》的作者、专家用户注册数分别为9218人、314人,在2021年分别达到16943人、638人。由此可见,两刊的作者、专家用户注册数在刊媒融合平台建设以来获得大幅增长,期刊和新媒体的读者和用户数实现稳步增长。
二、适应用户阅读习惯,适时调整学科服务主阵地
时代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形式层出不穷,呈现期刊垂直产品多样化,用户喜好多元化的趋势[6]。鉴于此,科技期刊只有建立多渠道、立体化的传播平台才能覆盖更多的读者和用户。对此,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中心的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不断探索目标用户的阅读习惯,以为用户提供良好阅读体验为目标,适时对平台主阵地进行战略性调整,获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检验医学传媒部负责运营《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检验医学与临床》两本期刊及检验医学新媒体,即“两刊一媒”。目前,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主要包括网站(国际检验医学网、《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官网、《检验医学与临床》杂志官网)、微信号(“检验医学”订阅号、“国际检验医学杂志”服务号、“检验医学与临床”订阅号)、短视频号(“检验医学”微信视频号、“检验医学”微信小程序、“检验医学”抖音号、“检验医学”快手号、“检验医学”哔哩哔哩号)、微博号(中华检验医学网微博、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博)。在6年的发展历程中,为适应用户的阅读习惯,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不断融合多种新兴媒体形式,由最初以国际检验医学网(原名中华检验医学网)为主阵地,逐渐过渡到以“检验医学”订阅号为主阵地,再到如今逐渐以视频直播平台为主阵地,最终形成现在以网站为基础、微信为主体、视频号为未来几年主攻方向的学科精准服务平台。
2015年,“国际检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获腾讯大渝网评选的“重庆微信公众号十强”称号;2019年,“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号获“2019年度健康新媒体十强(机构类)”称号;2021年,检验医学新媒体部荣获西部科技期刊联盟首届西牛奖之“十佳新媒体平台”。以上荣誉说明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得到检验医学领域、期刊领域和普通大众的普遍认可,其“立足期刊,服务检验医学学科”的刊媒融合发展道路取得了一定成效。
三、以用户为中心,精准定位刊媒融合平台发布内容
不管期刊与新媒体如何融合,新媒体如何变化,变的只是内容呈现的形式,内容为王的核心不会改变。“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号是首批加入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的新媒体,根据联盟成员影响力排行榜,其在所有医疗类微信公众号排名前十,检验医学类专业排名第一,这与平台始终坚持以用户为中心,发布用户关注、乐于参与的内容密不可分。
(一)链接热点,实时推送行业资讯
在刊媒融合背景下,新媒体弥补了传統纸质期刊传播滞后、传播方向单一、传播时空有限等短板[7],但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抓住行业热点话题,推送行业最新资讯,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已建立一套督促编辑及时了解行业动态,时刻保持行业敏感度的机制。第一,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根据传统编辑与新媒体平台编辑的学习专业、工作经历等进行检验及临床两条线的亚专业分组,目前已形成微生物、免疫生化、临床检验、护理、内分泌、骨科、精神与心理卫生等亚专业分组,每位编辑负责2—3个专业的资讯收集、组稿等工作。第二,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在传统编辑与新媒体编辑中挑选联络员,让其定期沟通纸质期刊与新媒体平台可互相转化和发布的内容。第三,编辑的业绩与绩效挂钩。新媒体平台原创内容以阅读量、转载量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期刊组稿以组稿率、稿件基金等级、下载量、被引频次等指标进行绩效考核;另外,传统编辑参与新媒体平台工作则根据工作量给予额外奖励。
以2020年“检验医学”订阅号的特色栏目阅读量为例,平均阅读量居榜首的为链接检验医学行业资讯的栏目《检讯》,见表1。
以“检验医学”微信视频号的直播课程为例,在117场直播课程中,观看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课程共35场,其中“抗击新冠疫情,检验在行动”12场专题讲座,观看人数在1万人以上的有10场,“指南与共识解读”5场专题讲座,每场观看人数均在1万人以上,见表2。由此不难看出,抓住热点推送最新行业资讯,拉近权威专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提升学科内影响力至关重要。
(二)栏目设置注重实用性,关注用户个人职业成长
关于新媒体用户分析的多篇研究显示,新媒体用户有年轻化的趋势[8-10],加上检验医学本身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年轻的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对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需求较多,因此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在设置栏目时,需要特别关注目标人群的个人职业成长。表1数据显示,涉及用户个人职业成长的《检验招聘》和职称考试的《形态学周考》栏目的平均阅读量都较高。表2数据则说明学科服务必须注重实用性,目前,“检验医学”微信视频号有8个在更系列专题讲座,另外其也会不定期地直播全国检验领域的学术会议,在更系列讲座中不乏严谨的学术论坛,在学术会议中也不乏检验领域的“阳春白雪”,但从具体的数据来看,受关注度最高的还是对检验基础工作—血液、尿液检验这些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相关直播课程。
(三)线上与线下活动并举,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和创造性
以用户为核心的刊媒融合发展思维首先体现在对用户的尊重和合作上[11]。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始终将用户当作合作伙伴,从线上到线下的学术活动无不体现用户的参与性,力图充分发挥广大用户的创造性。例如,平台从2015年至今已连办6届年度优秀原创稿件评选表彰活动,2019年举办的“最美检验人视频大赛”,2021年与中华医学检验医学分会共同举办的“检验与临床案例大赛”等线上转线下的学术活动,给予了年轻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很好的展示舞台,并鼓励和表彰了诸多投稿的检验医学同仁,更高效地与广大检验同行分享优秀原创内容。
(四)注重社交因子,增强用户黏性
社交因子可以让用户通过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随时阅读、随时分享,并与同行互动。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注重用户关系维护,鼓励新媒体工作人员和期刊编辑在线上建立学术社群,方便学术交流和沟通。目前,平台已建立10个免疫生化、临床检验、微生物、分子生物等检验医学亚专业社群,在平台提供职称考试服务的过程中也建立了20个全国性的职称考试社群。这些学术社群的用户在交流过程中容易碰撞出火花,利于平台策划线下的工作坊、讲座、沙龙等活动。另外,如果能让以科研人员为主的用户群体在严谨的科研过程中体会到科研结果有效传播所带来的愉悦感,无疑是增强平台用户黏性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平台组织的“最美检验人视频大赛”,通过轻松愉快的方式为检验医学从业人员和检验科室提供了很好的展示机会。又如,平台打造了文创产品—检验君公仔、细胞扑克牌等,当用户收到这些检验人专属小礼品时,“圈内人”的感觉自然增强,职业认同感得到进一步提升,对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的归属感和信赖感也会增强。
(五)深耕内容,学术资源刊媒深度融合再出版
刊媒融合发展的内涵不是将纸质期刊的内容照搬到新媒体,而是深度利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变革,做真正意义上的深度融合。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经过6年多的探索,在选择期刊内容发布到新媒体平台时,以特色化和前沿化为导向,做了有限度的选择。例如,“国际检验医学杂志”订阅号选择优秀论文在特色栏目上推送。又如,“检验医学”视频直播号将《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的《专家面对面》栏目内容转化为视频直播内容,每一场观看人数均达到了1万人以上。在刊媒深度融合方面,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不仅将纸质期刊内容转化为适合新媒体传播的图文、视频后再传播,也重视将新媒体发布的原创内容转化为纸质书刊等再进行传播,真正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例如,平台将“检验医学”订阅号收集到的案例筛选、同行评议、整理成册,并邀请知名专家做主编,将纸质书刊再出版为《检验医学实用典型案例》,在检验领域获得一致好评。
四、结语
科技期刊一般具有固定的服务对象,用户的需求基本相近,一种成功的刊媒融合平台工作模式可以在不同的学科期刊中复制。在我国期刊“小、散、弱”的劣势还未有效改善、集群化发展尚须努力的情况下,检验医学刊媒融合平台以用户为核心,“立足期刊,服务检验医学学科”的“小而精”的发展路径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刘飞.全媒体时代,人为根本,内容为王[J].國际公关,2019(06):35.
[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4-08-18)[2022-08-11].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 0821/c172318-25511854.html.
[3]李小燕,郑军卫,田欣,等.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现状与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09):34-39.
[4]陈蓓.科技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构建[J].科技传播,2019(14):186-187.
[5]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9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6]向飒,杨媛媛.基于用户画像的学术期刊精准化知识服务策略[J].科技出版,2021(02):103-107.
[7]朱琳峰,李楠.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内容增强模式探索[J].编辑学报,2019(04):421-423,427.
[8]盛怡瑾.用户画像技术在学术期刊审稿人遴选中的应用[J].出版发行研究,2018(08):54-58.
[9]戴程.学术期刊社交媒体传播模式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9(02):138-142.
[10]王琦.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学术博客核心用户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20.
[11]王烨,冉天枢.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的用户思维变革[J].传媒,2020(16):66-68.
[基金项目]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2020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QKJQKXH2020001)。
[作者简介]汪婷婷(1986—),女,重庆梁平人,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编辑;方琪(1988—),男,江西上饶人,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编辑;徐少卿(1989—),男,安徽黄山人,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编辑;杨正婷(1994—),女,贵州安顺人,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编辑;王明丰(1983—),男,青海西宁人,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检验医学传媒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