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策略
2022-05-30罗艺
[摘要]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坚持守正创新,多元探索,是体现新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文化元素,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促进音樂文化广泛传播并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典型案例。文章从传播内容、节目形式、传播方式、传播技术等角度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进行分析,以期为新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音乐类综艺节目;创新融合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和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音乐类综艺节目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获得广大受众青睐,但随之也出现一些节目内容同质化、快餐化的问题。2019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坚持守正创新,多元探索,为广大观众带来民乐艺术的视觉盛宴,是体现新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文化元素,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促进音乐文化广泛传播并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典型案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自开播以来,有将近6000名来自海内外的选手报名参赛。历经5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共有60组顶级国乐高手进入总决赛,该节目于2019年9月2日至7日期间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乐频道及综艺频道播出。此次音乐大赛凸显了四个“最”,即规模最大、演奏乐器种类最全、曲目品类最丰富、评委团覆盖面最广,展示了四大“新”,即“新”面孔、“新”科技、“新”作品、“新”未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播出的每场节目收视率都在3000万以上,累计收看人数突破11亿,创造了音乐类综艺节目收视率新高,其影响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在国内的音乐类综艺节目中都是较为少见的。
一、演奏形式与内容呈现的多元文化
作为音乐类综艺节目的经典作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无论是在民乐表演形式上,还是在器乐演奏上,或是在节目标识的设计上,都力图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器乐的时尚传播、经典器乐的国际传播和中国符号的视听传播。中西方音乐的融合给音乐创作带来更多可能性,推动了音乐风格多元化的发展进程。音乐类综艺节目与音乐厅式的专业器乐表演、民间茶室的音乐演出、公园广场的大众表演的形式不同,其通过官方电视平台播放,可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视听享受,从而使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民乐与时尚传播结合
中华传统器乐的深厚底蕴之美,镌刻在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熔铸在每个炎黄子孙的精神血脉里。中国传统民乐常常给人一种刻板印象,如二胡总是与悲伤情绪联系在一起,琵琶总带着敦煌飞天的标签,竹笛多代表乡间民俗乐器,等等。当前,传统民乐的传播途径和传播范围都有待拓展,如何运用新的视角和平台来展示传统民乐,让更多的听众接受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民乐,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通过传统文化元素和新颖的表达方式,谱写出美妙的艺术华章。如“蝶梦飞竹”扬琴组合演奏的《鸣沙随想》,在唐代遗韵和西域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加入富有现代感的音乐元素,既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又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与品味。
(二)经典器乐与国际传播衔接
21世纪初,中国经典器乐已在国际得到广泛传播,国内有不少音乐大家和团体进行了尝试和努力,如女子十二乐坊在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地区开展的中国经典器乐演出,女子国乐坊在国外进行的巡回演出,音乐家齐·宝力高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的马头琴音乐会等,但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样大规模、多样化地开展中国经典器乐文化活动还是较为少见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注重对经典音乐文化的传承,并鼓励创新,从拉弦、弹拨、吹管、打击的演奏方式,到阮、箜篌、二胡、马头琴的多元乐器,为观众献上了中国器乐交流盛会。《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节目还鼓励参与者在作品内容和表演方式上创新,让西洋乐器加入演奏行列,由此为广大音乐爱好者带来与众不同的视听体验。例如,阿斯罕用马头琴仅有的两根弦,精彩地演绎了小提琴名曲《查尔达什舞曲》。此次大赛通过多场国乐盛宴,推出了62首优秀的国乐新作,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器乐的新发展,也促进了中华民乐的国际传播与交流。
(三)中华文化元素与视听传播交融
在视觉传播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精心打造出具有中国器乐形象的文化元素。例如,《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大赛主视觉Logo的设计中,巧妙地将国际通用的音乐符号同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喜爱音乐、耳音奇好、能辨万物声音的龙之长子—神兽“囚牛”形象相结合。在舞美设计中,《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有机融合了琴、筝、鼓、管弦乐等多种器乐元素,体现浓厚的东方韵味和大气磅礴的中国气质[1],在视听传播的过程中鲜明而充分地展现了中华文化元素。
二、节目展现形式的创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比赛赛制、评审制度、视听传播等方面大胆创新,不仅为中华传统器乐注入了新活力,还为国家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奏人才。在赛制上,节目采用“非传统组合”方式,让西洋乐器与传统乐器互相交流和碰撞,以此催生新的音乐风格。在评判标准上,节目主要对演奏新创作曲目的表演给予加分,以此鼓励参赛者进行民乐作品创作。
(一)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审制度设计
在评审制度上,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采用评审团抽签和导师回避打分制,按场次随时调整评委成员结构,降低单个评委的权重[2];另一方面,节目邀请了国内外260多位音乐专业评委、140位艺术综合评委以及多个文化艺术院团组成大型专业评审团参与其中,以此体现节目赛事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此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还设立了由业内权威专家组成的监审组,最大程度地确保评审过程的专业性和公平性[3]。
(二)在虚拟答题空间展现美丽中国景象
在比赛赛制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除了设置器乐演奏环节,还设置了文化知识考核环节,如诗词典故、音配诗、音配画等。在总决赛阶段,节目还设立了VR“音乐博物馆”,通过VR技术为选手和现场观众呈现“美丽中国”的全景式景象,为其提供身临其境的艺术体验。此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还邀约著名器乐专家作为文化评委,为观众全方位解析考题,传播中国器乐文化知识,探寻乐器和曲目背后的历史文化底蕴,带来艺术与文化盛宴。
(三)新作奖励机制与创作氛围互促共进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为了鼓励参赛者进行民族器乐创作,推选出更多新人新作,因此针对参赛者的创新作品设置了加分项,并设立多个有代表性的奖项,由此涌现了一大批民乐新秀,共推出了60多首原创器乐作品。节目的新作奖励机制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既拓展了民族器乐的发展空间,又为民乐创作带来新动力。虽然相类似的音乐演出节目层出不穷,但是有效的奖励机制可促进演奏者音乐技能的进步和新作品创作价值的提升。
(四)交响乐团现场演奏呈现视听盛宴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总决赛时特别邀请了中国爱乐乐团进行全程伴奏,中国经典民族器乐与西洋管弦乐的精彩碰撞令人耳不暇听,从视觉和听觉角度为器乐爱好者、现场评委和观众带来具有多元色彩和时代特色的音乐盛宴。如《春》在演奏过程中,民乐演奏与交响乐团交相呼应,如行云流水,仿佛将田园与春色景象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大部分情况下,交响乐团合作现场较难达到音乐演奏融合的效果,因此需要音乐专业从业者和聆听者提高自身听觉和视觉感知辨识能力,从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体验。
三、音乐类综艺节目的传播技术革新
文化内涵决定节目高度,传播技术则会影响节目的精度。在新媒体时代,媒介技术不断升级,受众对电视节目的视听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总决赛通过投放到800平方米的新址E03演播室,达到了HD高清节目和4K超高清节目的录制效果,在拍摄调试手段上也勇于创新,运用“5G+4K+VR+AI”现代融媒体科技展现中华民族器乐的新风采。
(一)新址E03演播室的应用
中央电视广播总台的新址E03演播室是在网络控制工程和智能交互技术基础上研发的一套大型超高清直播演播室系统,其无论是采录播设备,还是舞台布局,均具有明显的现代化特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依托新媒体实验室对音乐素材进行加工制作,并借助5G技术进行传输,构建了“5G+4K+VR+AI”融媒体新格局。大赛的高清和超高清节目录制都在E03演播室进行,每天录制3场,每场的高清素材分别推送至两个高清节目的后期制作岛[4]。新址E03演播室的投入使用不仅减小了后期节目制作的压力,而且进一步保证了节目的播出效果。
(二)HD高清和4K超高清节目的录制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为保证录制工作顺利进行,不仅保留原有的高清制作系统,还专门安装了池上UHK-430超高清摄像机。整个大赛过程采用直播的方式,EVS小片播放、字幕、包装等环节都在演播室进行。此外,《中国器乐电视大赛》采用8+1讯道拍摄,运用8台4K超高清摄像机,接入4K信号,直接进入多通道采编视频服务器合成录制视频,节目结束后再将录制设备的硬盘送至4K后期制作岛,由此来完成HD高清和4K超高清节目的录制任务。
(三)拍摄调试手段的创新实践
为增强画面的亮度和色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节目拍摄和录制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加大了HD/SDR与4K/HDR的增益比值,使节目画面效果更加清晰明丽,给观众带来绚丽多彩的舞美效果和与众不同的视觉体验。如《炫动江南》在演奏过程中,经节目组拍摄调试后,节目不仅呈现了一览无余的小桥流水、烟雨朦胧的江南风景,还将生机盎然的江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当下新媒体平台对中国器乐发展的意义
在新媒体时代,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不断尝试利用全媒体的形式推动音乐类综艺节目的融合传播,促进中国传统器乐的发展。
(一)通过电视传播,扩大中华传统器乐影响力
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承社会文化遗产以及引导舆论方向的功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是国内最具影响力的电视媒体,《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从策划到播出的过程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音乐频道、综艺频道不仅组建了最精锐的制作团队,还安排节目在黄金时段在各频道联合播出,以此提升节目的影响力。受众能通过央视平台学习和感受中华传统器乐的文化魅力,由此增强中华传统器乐的影响力,促进中华传统器乐的发展,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借助全媒体力量,拓展中华传统器乐受众群体
首先,《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广泛调动了央广网、央视新闻综合频道、湖南卫视、东方卫视、人民网、搜狐网等近百家媒体对节目进行全媒体宣传和推广,海内外选手可以通过官网、客户端等进行线上报名。其次,节目邀请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对大赛现场进行全程摄录,由此打通了电视和电台的传播渠道。最后,《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借助新媒体的影响力,在央视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等视频网站播放节目视频。《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借助全媒体的力量,拓展了中华传统器乐的受众群。
(三)制作短视频,增强中华传统器乐传播效应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从选手故事、器乐知识、国乐高水平演奏节目等方面入手,策划新媒体传播方案,推出系列短视频,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中华传统器乐演奏技巧和器乐知识[5]。如短视频《你不知道的瑟:竟然还有两副面孔?》《古琴:你听不懂就对了》《三眼箫:一个字也不用说的情话》等都收获了较高的关注度和点赞量。短视频《盲人女孩王雅祺》被国内外多家主流媒体转发[6],其在人民日报的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的阅读量都超过了10万,网友们被参赛选手王雅祺广阔高远的心境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深深感动。此类短视频的传播与推广不仅增强了中华传统器乐文化的传播效应,而且向社会传递了正能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是新媒体技术、网络平台媒体人、中华传统器乐表演人才以及广大文化消费观众在新时代融合创新背景下成功打造的综艺节目案例。该节目为中华民族器乐的传播、音乐界其他领域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启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的创新传播,既是中华传统器乐文化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重要体现,又是新媒体时代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典范,值得相关的节目媒体人、中华器乐文化传承人和音乐创作人借鉴。
[参考文献]
[1]刘军.文化类音乐节目的创新实践: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为例[J].电视研究,2019(12):64-65.
[2]梁升辉,曹然.民乐大赛的电视直播可否作为一种创新的突破口?[J].上海藝术评论,2020(01):75-77.
[3]周耘.但见大弦急雨促 难闻小弦私语声:中国器乐电视大赛临观偶感[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9(03):158-165.
[4]马向宁.中国器乐电视大赛决赛高清超高清同时录制的实现[J].现代电视技术,2019(10):89-90.
[5]孟建军.专家评委评价首届中国器乐电视大赛[J].乐器,2019(10):74-75.
[6]魏冉冉.2019中国电视器乐大赛失明琵琶女孩“盲弹”作品之我见[J].当代音乐,2020(06):149-150.
[基金项目]贵州财经大学2021年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综合性大学民乐表演方向的课程建设路径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21JG)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罗艺(1989—),女,贵州贵阳人,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