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小学语文高年级习作教学模式探究
2022-05-30肖虹
肖 虹
(辽宁省实验学校赤山校区)
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使用与单元整体教学理念的深入,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会着力寻求习作要求与单元课文内容的契合,努力挖掘课文在写作方法上的可借鉴之处,引导学生学习这些表达方法。
一、习作思维的培养有利于解决习作教学的困境
我们常常看到,一节习作课上,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感悟习作例文的写法占用了大量时间,而真正留给学生构思和实践的时间较为有限。我们暂且把这种习作教学模式称为“重写作方法习得的教学模式”(见图1)。
图1 “重写作方法习得的教学模式”图
此种习作模式往往会导致学生对一篇课文运用了何种描写方法、修辞手法了如指掌,而自己在习作中却不能灵活运用;在教师的指导下,最终看似写出了一篇篇文章,但面对新的知识应用情景,他们会由于思维能力的不足而暴露出没有写作灵感、行文逻辑不清的弱点。由此可见,学生写作兴趣的养成、写作能力的提升绝不仅仅取决于掌握了多少写作方法。
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所学学科的思维方式。根据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创建者刘濯源先生对学习力的研究,思维与学科知识学习的联系最为紧密,习作更是离不开思维活动。作文是学生将所见所闻、情感、想法等思维活动转变为书面语言的过程,完成一篇习作,每一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
对教师来说,在一次完整的习作教学设计中,从激活写作灵感、精准预设引导性问题,再到规划学习流程、问题解决策略的设计与运用,都应是引发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提高习作教学效能的关键,不在于“知识重复的次数”,而在于“挖掘与呈现知识背后的思维规律并训练学生掌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聚焦思维能力的培养,“教”的焦点应从对写作方法的讲解深入到对写作思维的培养上,目标是让学生“会思”;“学”的焦点应从写作知识的获取转入到习作思维的构建,目标是让学生“会学”。
二、思维可视化是习作思维培养的有效工具
人的思维沉潜于大脑中,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思维能力可通过训练获得提升。根据信息传播学和脑科学的研究,在各类信息中,图像信息的传播效率最高。若能将内在的思维以外化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让思维可视化,将大大提高思维训练的有效性。
(一)思维可视化及其工具
思维可视化就是“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把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实现隐性思维显性化。
思维可视化工具是促使思维外显的各种方式和技术,主要包括图示方法和各类生成图示的软硬件技术。图示方法,即将思考方向、思维路径外显出来的各类图形,主要包括思维导图、流程图、鱼骨图、思维地图、概念图、表格等。各种软硬件技术主要是指生成、呈现图示的软件和硬件设备,可用来制作、编辑、生成思维图示,实现可视化资源的清晰呈现。
(二)思维可视化工具运用于习作教学的优势
1.具有直观性
思维可视化工具因其较强的直观性,能对纷繁复杂的思维进行有序引导和优化。它利用大脑对图像的偏好,以图示或图示的组合将抽象的思考变为具象的呈现,这也为进一步的信息加工、整理、优化提供了可能。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发散,一篇习作往往出现想到哪写到哪、下笔便“离题万里”的现象,因此,对他们的思维路径进行有序引导尤为重要,可视化工具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可视化工具对思维的呈现,教师可及时发现学生思考过程中的偏差。另外,可视化工具能提供思考方向,对学生纷繁复杂的思维进行整理加工。
以情节曲线图的运用为例,在教学想象类、叙事类习作时,它可用来梳理行文脉络。如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是一篇想象作文,“如果你有机会经历一次探险,你打算去哪儿探险?”问题提出后,学生的表达欲望强烈,但思维难免天马行空,不受控制。此时,教师可从学生的自由表达中提取“遇险”和“脱险”两大关键点,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所遇到的险境与探险场景是否匹配。绘制好一部分情节曲线图之后,学生可以沿这一轨道继续想象,直至理顺全文的脉络(见图2)。
图2 “神奇的探险之旅”情节曲线图
2.提供思维方式与策略
思维可视化工具因其思维含量高,在运用的同时,还为使用者提供思维方式和思维策略,有助于其开展思维训练。思维可视化工具是思考的产物,是“具体思维方式的具体表示法”。每种思维图示背后都隐含着某种思维方式和思维策略,选择了某一思维图示,也就是选择了这种思维方式或策略;运用某一思维图示开展学习,也可实现对某种思维技能的训练。
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运用可视化图示进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教会思维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推荐一本书”为例,运用圆圈图和树状图,学生实现了由发散到聚合的一系列思维过程,确立了写作素材,架构起习作框架。第一阶段,学生在确定了要推荐的书后,根据一个引导性的问题“为什么推荐这本书”进行头脑风暴,借助圆圈图,学生把自己想到的内容填入圆圈图的外圈(见下页图3)。
图3 “推荐一本书”圆圈图
第二阶段,经过生生交流、启发补充的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再利用树状图进行归类,可以分为作者其人、故事情节、主旨思想、人物形象、语言特点等方面(见图4),文章的架构就形成了。
图4 “推荐一本书”树状图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再遇到某一学习情境时,就能调用相应的图示。所以,思维可视化工具瞄准的是思维训练的靶心,这正是思维可视化的“大用”所在。
3.成为师生多边互动的媒介
思维可视化工具因其师生共同参与度高,而成为教师开展多边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有力媒介。因为“可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也会变得清晰可见:绘制图示、展示图示,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人的思维过程;在对比与交流中,学生可以直观地借鉴他人、完善自我;在写作的同时借助各种外显技术,实时呈现典型习作片段,既提高了交流、分享效率,也为潜能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范本和更快捷的帮助。
三、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构建习作教学模式
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并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工具与问题的紧密结合。无论运用何种工具,都是为学习服务的。思维可视化工具也不例外,它是促进学生学习的手段,使用其真正的目的是发展思维。因此,工具的运用要与问题的引导相配合。以设问引导思维,以可视化工具呈现思维,思维路径随着思考的展开、深入,一步步得以直观呈现,学生便可清晰地体验学习的全过程。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进行思维训练、思想碰撞,课堂的思维含量便大大增加。
(一)基本框架
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习作课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多向活动,师生可利用可视化工具进行思考、学习、评价。“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习作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环节(见图5)。
图5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习作教学模式”图
第一,情境—要求。教师创设可视化的直观情境,学生进入情境,可视化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呈现等方式实现。
第二,素材—内容。教师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利用可视化工具发散思维,聚焦生活经历与见闻体验搜索素材;通过教师点拨、指导,借用可视化工具整理、锁定素材,确立习作内容。
第三,方法—运用。这里所说的方法指的是思考方法、思维走向。教师借助可视化工具展现思维方式,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范式;学生借助可视化图示呈现思维逻辑,构建习作框架,再根据习作框架动笔写作。
第四,互赏—互学。教师借助可视化硬件技术,实时展示典型习作片段,促进学生互赏、互学。
第五,评价—修改。参照可视化标准互评习作,学生根据反馈信息自主修改、完善习作。
第六,迁移—表达。学生迁移运用思维方法和思维工具,完成个性化表达。
此教学模式通过提供将思维具象化的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学生亲身体验从构思习作到完成习作的思维过程,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写作的知识和能力。
(二)实施过程
基于思维可视化工具的习作教学包括课前教学设计、课中教学活动、课后迁移运用三个阶段。笔者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漫画”老师》一课的教学为例,分析此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
1.课前教学设计阶段
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除了确立教学目标、预设高思维含量的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明确思维方法,设计融入思维图示的学习单,为学生外化思维搭好“支架”。
一是确立合适的教学目标。《“漫画”老师》位于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出:“结合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的特点。”其中,突出人物特点是目的,结合具体事例是手段。如何确定人物特点、怎样把事例写具体,是教学中的两个重点。经历了四年级“小小‘动物园’”和“我的‘自画像’”的习作练习,五年级学生已初步了解了写人作文,知道借助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但他们会因为观察不细致、不会抓特点,导致笔下的人物千人一面。因此,突出人物特点对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根据习作要求,笔者把教学目标确立为两点,即学习捕捉一位教师的鲜明特点,学习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进行夸张描写。
二是设计思维导图,为学生提供思考方向。如何找出一名教师的突出特点,教材以举例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思考方向。为增强可操作性,通过查阅相关资料,阅读名家名篇,结合漫画的一般特点,同时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可运用的素材,笔者设计了思维导图(见图6),意在引导学生从姓名绰号、外貌特征、言谈举止、性格特点等方面“搜索”一位老师的特点。
图6 “‘漫画’老师”思维导图
三是精选例文,为学生做好习作框架示范。名家名篇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范本,例文的选取要兼顾内容性和逻辑性:内容应符合本次习作“漫画”人物的设定,主人公要具有鲜明、突出的特点;同时,有清晰的行文逻辑,方便学生借鉴学习。笔者选取汪曾祺先生的《捡烂纸的老头》和冯骥才先生的《泥人张》中两处精彩的语段,这两处语段分别描写了两位主人公外貌和动作上的突出特征,有助于学生选取素材,构建行文框架。
2.课中教学活动阶段
在课堂教学阶段,教师借用一系列可视化的思维工具,引导学生一步步展开思考、锚定素材、明确思路,最终完成习作。
一是利用可视化图文创设情境。教师可出示几幅漫画人物形象的图片,带领学生走进漫画的独特世界,巧妙连接旧知,激发兴趣,引出本次习作的要求。
二是借助思维导图搜索素材。教师出示例文,提出问题:这两篇文章的主人公有什么突出特点?引导学生发现漫画人物的特点。接着,教师再次发问:你身边哪位老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这位老师有什么特点?学生发散思维,畅所欲言,教师提取关键信息,示范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学生还需要选取事例。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思考,学生把特点和事例写入思维导图。最后再开展小组交流,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启发,学生对素材进行补充完善,完成了由素材到习作内容的过渡。
三是梳理写作思路,构建习作框架。学生再次研读两篇例文,第二次研读的目的在于梳理并学习名篇的写作思路。教师提问:两篇文章是怎样写出人物特点的?为辅助学生自主发现,教师示范画习作框架图(见图7),引导学生模仿,构建习作框架。
图7 “‘漫画’老师”习作框架图
四是利用显示技术呈现优秀片段,鼓励学生互学。在学生动笔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适时拍下典型语段,借助希沃白板传屏到电脑屏幕进行展示,同时使用“批注”功能,把人物的突出特点和典型事例用不同的符号分别勾画出来,有助于学生梳理写作思路,让习作的语言表达更顺畅。
五是参照评价表,多元评价。我们将习作要求以表格形式呈现(见表1),对照评价表,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并根据修改建议自主修改习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表1 习作星级评价表
3.课后迁移运用阶段
课后,学生运用习得的方法重现思维过程并完成作文,还可迁移此思维方法进行其他作文的创作。借助可视化工具的支架作用,学生在起草构思、素材搜索、谋篇布局、加工修改的习作全过程进行自主体验、主动探索,所写文章的题材多样,写作思路更加明确,结构更加清晰,成文速度明显加快,习作能力得到提升。
在习作教学中运用思维可视化工具,不是形式上的刻意求新,而是指向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问题触发思考,以可视化工具塑造思维,让学习过程成为培育思维、提升思考能力的过程,让“教”的过程转变为自主生成的“学”的过程,进而推动教学方式的变革。思维可视化工具融入习作教学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究,以优化教学内容,提升把握未来教育趋势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