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张志远治疗水肿病经验*
2022-05-30吴璐蔚闫军堂孙彤彤范淑月倪钰莹刘敏
吴璐蔚,闫军堂,孙彤彤,范淑月,倪钰莹,刘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水肿是因外邪侵袭、内伤劳倦或饮食失调,导致机体气化不利,津液输布失常,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以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类病证[1]。在西医学中,水肿是某种疾病所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如心力衰竭、肾炎、肝硬化、慢性消耗性疾病、功能失调及妊娠等引起的水肿。现代临床主要根据不同病因情况对症处理,运用中医的辨证思维可为临床治疗水肿病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张志远,国医大师,全国名老中医,躬身于医道70余载。张老幼承庭训,熟谙中医经典,善用经方,但又不泥于经方,不仅在理论上有建树,而且临床经验丰富,精研中医内科和妇科等各种杂症,对水肿病的治疗也有独特见解,现将张老治疗水肿病经验总结如下。
1 遵经溯源,辨机立法
水肿的发病主要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与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的相互作用,并与三焦、膀胱的气化作用密切相关[1]。《素问·咳论》曰:“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肺主治节,通调水道,风邪袭表,水湿寒邪趁虚而入,肺失宣肃,行水不力,则风水相搏,致水湿泛滥为肿[2]。《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主运化,能运化水饮,脾失健运,津液生成不足或输布障碍,见水湿内停,形成水肿[3]。《素问·水热穴论》曰:“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肾主开阖,能蒸化水液、通利小便,若阳气亏虚,气化开阖不利,水液代谢失衡,则形成水肿[4]。《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提出以发汗、利尿、逐水等方法驱逐水邪。《金匮要略》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则提出了上下分治的疗法[5]。
2 古为今用,病证结合
张老认为,以新续旧,是历史的变化规律,在诊疗疾病、遣方用药时应古今结合,不泥文献,适应时代要求[6]。张老临床治疗水肿病时,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使中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
病证结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对患者所处特殊状态分析疾病的中医证候类型;二是针对西医疾病中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特点,结合中医辨证论治确立治法[7]。张老临床以病证结合治疗急性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及营养不良等疾病所引发的水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就第一种类型的病证结合而言,某一种西医疾病即提示着明确的临床表现组群,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暗合某些中医证候的特点[8]。例如,急性肾炎即急性肾小球肾炎,由呼吸道感染引发,起病较急,临床以水肿、血尿、蛋白尿、高血压以及少尿为主要表现[9]。因急性肾小球肾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出现,其肿从眼睑开始,严重者波及全身,同时还伴有小便量少的特点。张老认为,根据症状,本病可归属于中医“风水”的范畴[10]。因风邪袭表致肺失宣降,导致水液内停,泛溢肌肤,发为水肿。又如营养不良性水肿,又称低蛋白血症[11],由慢性出血、腹泻、消耗性疾患、蛋白缺乏等各种原因导致血浆蛋白减少,胶体渗透压降低,从而出现全身性水肿,伴有颜面萎黄、虚浮、精神不振、身体乏力等症状[12]。根据临床表现,张老认为,本病可归为中医“水肿”的范畴,由气血亏虚所致[10]。有学者认为,血清白蛋白应归属于气血精微[13],肝血不足,肝木失养,肝脏则不能正常合成白蛋白。肝病及脾,脾气虚弱,不仅不能化生水谷精微造成低蛋白血症,更因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发为水肿。
就第二种类型的病证结合而言,主要在于同一西医病种处于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症状表现,从而具有不同的中医证候特性[14]。例如,肝硬化腹水在不同阶段根据严重程度有不同的分期[15],并且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根据症状不同可辨为不同的中医证型,如初期腹水初起,腹水量较少,见腹部胀满,小便不利,因气机阻滞致水停中州,张老认为治疗主要以行水为主[10]。病情进一步发展,腹水量较多,腹大坚满,下肢浮肿,尿少更甚[16],此时本虚标实,但正气尚足,能耐受攻伐,张老主张此时以峻下逐水为主[17]。后期发展为肾功能衰竭,见腹水伴下肢水肿,血压下降、乏力、纳差便溏,因病久损耗正气致脾肾阳虚,张老此时以益气健脾、温补脾肾为主[10]。又如心力衰竭所致水肿,心力衰竭发展至中期,出现胸闷、气短、下肢水肿、小便短少、心悸气短、形寒肢冷等症状[18],此时由心力衰竭初期单纯心气不足,发展为心阳亏虚,脾阳受损,水湿内生,发为水肿,张老认为,此时应以健脾利湿为主[10]。在心力衰竭终末期,病情危重,出现全身水肿、尿少或无尿,并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此为肾阳虚衰,气化无力致水饮泛滥,张老以温阳为主,并辅以强心利尿之药[17]。
3 辨其虚实,固正保本
张老治疗水肿病时师《黄帝内经》、尊张仲景,通过发汗、利尿、逐水等方法驱逐水邪,辨脏腑病位,注重上下分治[17]。在此基础上,别阴阳、分虚实。水肿为病,有虚有实,虚实交错为其常态[19],当详察证候,明辨主次矛盾。实者病位多在肺脾,多由风邪袭表,外感水湿所致肺失宣肃,脾失健运,证候可有风水相搏、水湿浸渍、饮停胸胁之不同,分别施以宣肺行水、化气行水、攻逐水饮等法;虚者病位多在脾肾,久病体虚,年高体弱,正气亏损,则水液泛溢肌肤,发为水肿,证候可有脾阳不足、脾肾阳虚、气血亏虚之不同,分别施以健脾利湿、温阳利水、补益气血等法。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液的运化离不开肺、脾、肾三脏的相互作用,尤其依赖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若阳气虚损,则气化不利形成水肿,因此,阳气不足是形成水肿重要的内在因素[20]。张老在治疗水肿病时,攻补兼施,在祛邪的同时重视阳气以固正保本[10]。水肿为病,常本虚标实,标实为主者虽以饮邪为患,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疗上虽以利水消肿为第一要义,但于泻中应含有补之义,张老临床在祛邪的基础上常辅以益气温阳之品。本虚为主者以脾肾阳虚为主,补虚为治疗时的重点,张老临床常于温阳利水方中加入大剂量炮附子、黄芪,在温补的基础上辅以逐积利尿之药。
张老在治疗水肿病时,除运用汤剂之外还运用散剂、丸剂等剂型[10]。水肿为病,病情重者病程往往较长,用丸剂对慢性、虚劳的病证有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也配合饮食、生活习惯的调养,以巩固疗效。饮食上当身体正气不足时,配合营养丰富的食物,但应避免食用过咸或过于刺激性食物。生活习惯上勿过劳,适当运动,增强抵抗力。
4 善用经方,加减化裁
张老在治疗水肿病时,多用经方,又不拘泥于经方,随证化裁加减,灵活用药,取得较好疗效。
4.1 风水相搏之越婢汤越婢汤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越婢汤主治风水挟热证,感受风邪,肺气不宣,水气不行,风为水激泛溢肌肤,故见一身悉肿;表证初起,则脉浮不渴;热郁于内,风性疏泄致续自汗出且无大热[21]。故治以发越水气,清解郁热,方用越婢汤,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
对于本证风水挟热的关键病机,张老认为可在症状上抓住3个要点:一眼胞肿胀,二烦躁低热,三小便不利。眼胞肿胀反映了肺失肃降致水停外溢;烦躁低热显示内有郁热;小便不利则是水饮内停,气化不利的重要表现。因此,用越婢汤清热散邪,通利小便,表里双解,即可行水消肿。张老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肾炎属风水相搏者。张老在此方中运用麻黄,用量稍大,因其无桂枝相配,发汗力量较小,主要作用为行水,而有石膏制约,麻黄用量稍大也不至于引起亡阳;甘草不超过6 g,量多恐加剧病情,导致水肿难消;多开大枣益气养血,能补正抗邪。并且,因小便不利,常加泽泻;若积水导致血压上升,可加益母草;若兼有湿热,张老将越婢加术汤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相合,二汤合一名之为越婢麻翘汤[10],投向临床。
4.2 水湿浸渍之五苓散五苓散出自《伤寒论》第71条、第72条、第74条。第71条:“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稍稍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五苓散所治之证为蓄水证,因表邪不解,循经入腑,致膀胱气化不利,水蓄下焦;太阳表邪不解,见脉浮、微热;膀胱气化失司,见小便不利;水蓄下焦,津不上承,则见渴欲饮水,饮不解渴[22]。故治以化气行水,兼以解表,方用五苓散,由泽泻、茯苓、猪苓、白术、桂枝组成,方中以泽泻为君,利水渗湿;茯苓、猪苓为臣,助泽泻利水;白术健脾燥湿;桂枝温阳化气。
张老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肾炎、心力衰竭、肝硬化、营养不良等多种疾病导致的水肿,辨证属膀胱气化不利而致水气内停之证,症见:颜面、腹腔、四肢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张老运用此方,尤为重视剂量,茯苓一般达到30~60 g,量少则难见效果;若积水导致血压上升,则桂枝、泽泻用量增加。随症加减:若无发热、脉浮数,则减去桂枝;呕吐者,加半夏;胀满者,加大腹皮;口干者,可添入麦冬、天花粉、石斛、玉竹,助津生液,保阴护正;若腹胀严重,便秘难下,则加入大腹皮、槟榔、炒莱菔子;若水肿甚,此方还可与猪苓汤、牡蛎泽泻散,三方相合加减名“三合一汤”[10],由桂枝、猪苓、茯苓、泽泻、滑石、海藻、商陆、葶苈子、麻黄组成。
4.3 饮停胸胁之十枣汤十枣汤出自《伤寒论》第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十枣汤主治饮停胸胁证,因水饮停于胸胁,阻碍气机,则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饮邪外泛肌肤见汗出;饮邪上干清阳则头痛;致胃失和降则干呕;致肺气不利则短气[23]。此皆为饮邪上下流窜,内外泛溢,故治以攻逐水饮,方用十枣汤,由甘遂、大戟、芫花、大枣组成。甘遂、大戟苦寒,善行经隧、脏腑之水邪;芫花辛温,善消胸胁伏饮;大枣缓中补虚,使邪去不伤正。
张老临床使用本方,首先判断是否符合投予标准,如其人发病不久、身体尚强、非利水不能脱险,就应取用。张老用此方医胸腔积液属饮停胸胁者,症见:一身悉肿,尤以身半以下为重,腹胀喘满,咳唾引痛,二便不利,脉象沉弦。张老认为此方关键在于用法与用量,甘遂、大戟、芫花三味药同量,用面煨、醋炒等炮制方法去其毒后,碾末,混匀,从0.5 g小量开始,多至1 g,以大枣10枚煮水送下,日食1~2次,连用2~5次,液去水消之时立即配入人参、黄芪、白术、大枣等补益药,便能不留遗患。
4.4 脾阳不足之苓桂术甘汤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第67条,《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16条、第17条。第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苓桂术甘汤主治脾虚水停证,因中焦阳气不足,脾失健运,津液不得布化,则水饮内停;胃中有停饮,见胸胁支满;饮邪致清阳不升,则目眩[24]。故治以苓桂术甘汤使中阳得健,痰饮得化,津液得布,诸症得愈,本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组成。
张老常用此方医肝硬化腹水患者属脾阳不足者,症见:从胸到足浮肿似气吹,凹陷没指不起,精神萎靡、肚脐凸出、小便短少。张老临床运用此方,若头眩、呕吐涎沫、小便短少,以茯苓为君,利水涤饮;气虚不固,肠道溏泻,以白术为君;心慌、怔忡,以桂枝为君,活血通脉;心脏期前收缩,脉象结代,以甘草为君,补中升阳。随症加减:加焦三仙健脾和胃;添黄芪益气,张老认为黄芪用量超过50 g,利尿功能大减,因此切勿多用;加炮附子强心保阳,以防发生虚脱。
4.5 脾肾阳虚之真武汤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第82条、第316条。第316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主治阳虚水泛证,肾阳亏虚,致水气不化,水邪泛滥;水泛上焦,则见咳嗽;水泛中焦,脾胃气阻,则见腹痛、呕吐、下利;水停下焦,津不化气,则见小便不利;水泛肌表,则见四肢沉重疼痛;用真武汤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真武汤由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组成,方中茯苓利水渗湿,白芍敛阴缓急,生姜健胃止呕,白术燥湿醒脾,附子温肾助阳。
张老常用此方治疗慢性肾炎、营养不良、肝硬化、心力衰竭所致水肿属脾肾阳虚者。症见:水邪内停,身体浮肿,腿足沉重,尿少便溏,头眩心悸,脉弱无力。张老认为,本方重点在于温补,附子应取热者,不开生品;水肿为主者,张老重用白术、茯苓;身痛者,重用白芍;纳呆者,重用生姜;躯体震颤者,重用炮附子。随证加减:心气不足去生姜加人参;下肢麻痹去生姜、白芍,加桂枝、防己、甘草。本方专医虚寒型水肿,湿热所致切勿误服。
张老治疗此类型水肿,以补为主,利水居次;在用药的基础上还需注重饮食调养,多吃瘦肉、肝脏、鱼虾,以增强营养。张老常用此方治疗肾炎、贫血、右心衰竭、蛋白缺乏、营养不良引起的多种水肿属气血亏虚者。症见:颜面萎黄、虚浮,逐渐发展为全身性水肿,按之凹陷成坑,精神不振,身体乏力,脉微沉细。张老使用本方,水肿甚者重用白术、茯苓、泽泻。随证加减:若气血亏虚较重,加入黄芪、阿胶;若心阳亏虚,加入葶苈子、人参、附子,名抗心衰汤[10],此方重用葶苈子强心利尿,附子补火助阳。张老认为,在此方中,附子临床运用应在30 g以下,以免阳盛伤阴影响预后。
5 结语
张老在治疗水肿病时衷中参西,古为今用,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法上先辨虚实,用益气温阳、健脾利湿、攻逐水饮等方法驱逐水邪,在攻补兼施的同时注重阳气;并善用经方,因病情不一,故常结合实践化裁经方,灵活施治,以扩展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