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软件技术骨干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22-05-30尚鲜连曾海牛丽张苏
尚鲜连 曾海 牛丽 张苏
摘要:高职软件技术骨干专业肩负着培养软件相关行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使命。随着IT行业的飞速发展,行业对软件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该文以苏州市职业大学软件技术骨干专业为例,介绍了骨干专业建设目标、建设举措以及建设实践的成效,为高职院校全面推进骨干专业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软件技术;骨干专业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2)10-0056-02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 [1]。《江苏省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建设在全国同层次同类专业中具有领先优势、在世界同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的高职品牌专业[2]。然而,高职教育仍面临许多挑战,特别是品牌专业建设效果仍不如人意。如专业规划与省市经济发展速度存在着一定差距,专业调整相对滞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择、实践教学环节设计等方面与专业岗位需求之间还存在着差距;少数专业在教学做一体化、企业岗位实践等方面存在不足;专业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3]。
苏州市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于2018年被确定为学校骨干专业建设项目,同时也是学校大数据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对标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要求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需要,学院创新专业发展思路,校企深度融合,打造软件技术“双师”混编型教育教学创新团队,促进骨干专业水平的整体快速提升,为高职院校全面推进骨干专业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
1 软件技术骨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苏州市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的2021年人才培养方案中指出,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等行业的计算机软件技术人员、其他计算机与应用工程技术人员等职业群,能够从事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技术支持、Web前端开发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 软件技术骨干专业建设目标
软件技术专业建设将立足产业、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有效对接“互联网+”、工业4.0、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的发展,通过产教融合方式深化校企合作,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调整专业布局、完善主流软件技术覆盖的课程体系,以产品流程为主线、项目为载体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建设较为全面的专业信息化项目资源库,开展“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信息化改革实践,打造跨专业融合的工作室集群进行个性化分层式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打造高质量的骨干专业,为我校建成全国一流品质院校的总目标而努力。
3 软件技术骨干专业建设举措
3.1 立德树人,德技并修
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还在于师资团队,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打造“四有”教师队伍。积极探索软件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引导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门课程都能和思政课朝着相同的方向前行,形成互助并协同的效应[4]。充分发挥省级软件与数字媒体实训基地资源,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学生增强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内外联动,邀请企业导师和优秀毕业生进校园开展讲座和实践指导,在各学期分别开设针对社团、团学、党建、求职就业为主题的具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定期举办科技社团活动、创新创业项目实践、软件设计竞赛等特色活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软件服务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培育职业素养,落实“三全育人”。
3.2 产教融合,协同创新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应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师资培养、教材开发、职业素养等方面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产教全程融合,创新高等职业教育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创新高职教育实践[5]。
苏州市职业大学软件技术专业的深度合作企业从世界知名企业到地方龙头企业,分别签订有企业学院、双师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等,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师资培训、课程共建、订单班、1+X考证、实训基地共建等多方位的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推动形成了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根据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技术发展的趋势,以技能人才新需求和先进技术新应用为主线,实践规划软件技术类专业产学研创相融合的实施路径,构建融入产业新技术新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企业项目与虚拟仿真相结合的专业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3.3 岗课赛证,融通育人
软件技术专业积极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以软件类相关企业具体岗位需求为目标,对接职业標准和工程过程的岗位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以软件测试、移动应用开发、Web技术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练、以赛促学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深入实施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组织、培训和考核,结合 1+X证书及时更新教学标准,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内容中来,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融入系列课程体系,达到课证融通。及时建设融入思政元素、汇入职业技能等级要求内容的系列教材和资源。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具备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同时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的技能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台和途径。近几年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省级以上技能大赛、毕业设计评优、计算机设计大赛等赛项中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
3.4 课程资源,建设丰富
课程建设是专业发展的根本。在线课程、在线学习资源、精品教材的建设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软件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已在线课程全覆盖,资源建设丰富,制作精细。参与建设的以“共建共享”为目的智能控制技术国家职业教育资源库项目的课程子项目,在微知库平台上建设各类资源并进行全流程教学,推广应用于多所院校共享学习。在中国MOOC平台上建有在线课程两门,学习者均可加入课程学习,团队教师认真负责,赢得了学习者的赞誉。多门在线课程被评为校级在线精品课程。在线课程的建立为师生提供了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便利,也为大量的社会学习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
教材建设是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巩固教学改革成果、提高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软件技术团队近年建设含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省重点教材、省“十四五”规划教材、校企合作教材等9本教材。适时与合作企业召开教研活动,编写校企合作教材,更新教学内容。线上线下教学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5 双师混编,业务精湛
按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标准,以培养师资在行业应用前沿技术领域的能力为中心,加强现有教师队伍的产学研合作能力建设。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坚持育、引结合,依托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以及校企双师基地,专业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硕博学位、双师素质占比实现“三高”。企业兼职教师中有省级产业教授、省“333工程”人才、市级企业领军人才等,社会知名度高、行业影响力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机制,每年选派若干中青年教师,到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参与技术创新、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将企业工程师请进来,走入课堂分享企业实战经验,加大实训、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的企业导师指导,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具有前沿技术视野、浓厚企业文化背景、能力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工程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促进专业与产业的对接。
4 软件技术骨干专业建设实践成效
4.1 构建了“新技术导向、跨专业融合、个性化培养”的软件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新技术导向”:软件技术专业精准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紧跟业界新技术发展趋势,按岗位人才的需求,将新技术融入专业课程,基于“精耕细作、小步迭代、快速响应”的原则进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跨专业融合”:对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软件技术专业与大数据、物联网、网络技术、移动开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 等专业密切相关,支撑辐射其他专业,拓展专业间技术领域衔接,多专业协同创新,融合跨专业发展。
“个性化培养”:以成就学生为主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将企业岗位需求与学生个性化需求对接,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实施多方位立体化培养。
4.2 形成了“三创合一”的实践教学体系
更新实训教学内容,丰富实训教学方法,创新实训教学模式,加强仿真实训平台建设,以企业真实工程实施过程为主线,重新定位实训课程设计理念,实现实训教学体系系统化、模块化和柔性化。以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以实验实训体系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研究性课程、开放性实验、第二课堂、学生工作室等组成创新创业能力拓展体系,促进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突破和转化,形成纵向覆盖基础实践、专业实践和工程实践3个层次,横向跨越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训练项目实践、创新创业能力拓展3个类型的“三创合一”实践教学体系,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领域打造实验实训品牌集群。
4.3 开展了“岗课赛证融通”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面对新时期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新理念和新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岗课赛证融通”综合育人。加強“岗课赛证”的一体化设计,“岗”是课程学习的标准,课程设置内容瞄准岗位需求;“课”是教学改革的核心,通过课程改革,推动“课堂革命”,适应生源多样化特点;“赛”是课程教学的高端展示;“证”是课程学习的行业检验,通过获证过程的学习和训练,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结合,拓展了学生就业创业本领。
4.4 在线课程建设及信息化资源建设,促进了线上线下教学改革
基于“互联网+教育”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模式正是这些年教学改革的热点。特别是现在突飞猛进的在线课程资源建设,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模式逐步变为线上线下结合。这样的模式带来了很多优点,引导学生转向主动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对过程性学习的考核更加便利,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日益增多。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师生关系的重塑和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重构提供了新的途径,凸显了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使“教、学、评”的各环节中更加科学合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改善。资源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不断完善。
5 结束语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苏州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助力苏州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为地方企业提供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苏州市职业大学软件技术骨干专业的建设,围绕德技并修、产教融合创新、岗课赛政融通、在线资源建设、混编师资团队打造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的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形成新的实践体系,更新教学模式,师资教学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学生的招生就业持续向好,为苏州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政府门户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21-06-2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 薛珊.对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7,32(1):70-73.
[3] 王启祥.校企融合“5-3-1”专业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13):1-2
[4] 尚鲜连,牛丽,朱敏,等.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1,8(67):107-108,129.
[5] 曾文英,李斌宁,康思琦,等.基于多源融合创新的高职软件技术品牌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24):76-79.
【通联编辑:朱宝贵】
收稿日期:2021-11-25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与共享研究》(No. D/2016/03/14)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AI+教育”背景下智慧学习支持服务研究》(No.C-c/2020/03/19) ;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改课题《融合思政元素的“数据结构(Java)”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No. SZDJG—21012)
作者简介:尚鲜连(1972—) ,女,山西晋城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等;曾海(1972—) ,男,江苏苏州人,高级工程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技术、高职教育等;牛丽(1980—) ,女,江苏连云港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软件开发、教育理论研究等;张苏(1979-) ,女,江苏苏州人,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软件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