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及指导策略

2022-05-30施黎明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朗读核心素养

[摘 要]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文章针对朗读时间少、效率低、缺乏科学指导等现象,强调朗读对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发育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正确解读文本、明确朗读目标、重视教师范读、设计多样朗读、借助音乐渲染、优化朗读评价六个指导策略。

[关键词] 朗读;核心素养;智力发育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小学生的朗读十分重视,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小学低年段统编版语文教材课后的语文要素中也提出了很多朗读建议,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朗读指导。不少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综观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在日常教学中,朗读教学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教师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不够;二是学生的朗读效率低;三是教师缺乏相应的科学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过多地讲解课文知识,忽略了学生自主阅读。在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在朗读环节,教师通常让全班学生齐读一遍,没有朗读前的指导,也没有朗读后的评价,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学生唱读、有口无心读的现象严重,学生对朗读无兴趣,朗读的效果差。由于教师缺乏科学的朗读指导,或是教师朗读水平不高,学生在朗讀中暴露出的问题很多,如停顿、重音、语气、语调等方面把握不准,还有发音错误,添字、漏字、错字、回读等问题亟待解决。

二、朗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核心素养包括四个要素: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很好地落实这四个要素。

朗读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课文中的语言是规范的语言,让学生熟读成诵,积累规范的语言,容易形成良好的语感,这种语感对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很有帮助。“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以说是对语感用处的最好概括。叶圣陶先生修改作文的三字真言是“读,读,读”,体现了“读”的神奇功效。

学生自主阅读并不是机械地读,而是要在朗读中思考,如课文中的多音字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了解读音,读长句子先要找出哪些是词组,词语内部不停顿,句子中要强调的部分就要重读,这些都是思维的过程。学生在朗读诗歌、散文时,尤其要注重在朗读中想象、体验,把文字概括的抽象思维在脑海中转化成形象思维,再把平面的无声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立体的声音气流,让读者和听众获得情感体验,产生共鸣。所以,有感情地朗读过程就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的文章,课文的语言大都非常精美,朗读时的节奏美、韵律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文章的内涵美和结构美也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他们在诵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美的体验。学生还可以根据课文中精美的句段进行仿写或创作,这是对语言的迁移运用,是创造美的语言。

古诗文自古以来承担着育人、化人功能,“诗教中国”的理念至今仍十分盛行。选入统编教材的古诗文更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和教育意义。当然,读古诗文最好是用古人的读书方式,或吟,或诵,或读,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蕴、意境、意象,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朗读还是实现大量识字的有效途径,这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一年级的识字教学需要教师一个字一个字地教,但单独的汉字只是一个符号,没有生命,只有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生字才会被赋予鲜活的生命。要想让学生牢牢掌握生字,就要给出一定的语境,让生字在课文中与学生反复见面,学生才能真正掌握。

朗读还能让左脑和右脑密切合作,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分管语言、逻辑等活动,是抽象思维的中枢;右脑分管想象、韵律等活动,是直觉思维的中枢。朗读是调动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需要左脑和右脑的密切配合。

三、朗读指导的策略

怎样让朗读训练落到实处,让朗读真正发挥作用,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正确解读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正确解读,是指导朗读的第一步。教师对课文的解读越深刻,朗读指导时就越能做到游刃有余。例如,《雨点儿》一课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它们去的地方不一样,发挥的作用也有差异,但是它们都有让世界变得更美的愿望,可以用轻松、愉悦、充满期待、自豪的情感朗读。《明天要远足》一课描写了一个学生远足前夜激动得睡不着的情景,朗读时要表现出学生的期盼、兴奋、好奇的心情。《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把大自然中的风、水、动物比作音乐家,把它们发出的声音比作美妙的乐曲,尤其是第2段中描写“微风”和“狂风”的两个分句,对仗十分工整,对比十分鲜明,一个轻轻柔柔,一个激越雄伟,了解了它们不同的特点,自然就能读出语气的变化。

(二)明确朗读目标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第一、二、三学年段的目标和内容中都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句话,但是各学段的表述略有不同,第一学年段是“学习用”,表示是初始阶段,尝试学着用;第二学年段是“用”,意思是在第一学段学习朗读的基础上已经可以投入使用了;第三学年段是“能用”,意味着学生已经灵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个学年段的朗读目标是逐步提高的,教师在指导时要准确把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还对各学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提出了不同要求。第一学年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第二学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三学年段: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一学段中阅读的要求中提到“体会句号、问好、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这些都可以成为朗读教学目标设计的重要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课后朗读要求,并不是只在这一篇课文中训练,这些朗读训练项目有时需要提前做好铺垫,有时需要复习巩固。例如,“分角色朗读课文”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8课《雨点儿》中首次出现,但是在第7课《青蛙写诗》中就已经进行了热身练习,在第5课《小公鸡和小鸭子》、第13课《荷叶圆圆》、第14课《要下雨了》及多个“和大人一起读”活动中,不断进行巩固练习,一直到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小壁虎借尾巴》,课后出现了一个选做题:和同学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知道,编者是让学生逐渐从分角色朗读走向“分角色表演”。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课文《秋天》重点学习了“一”的变调,在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一课中又进行复习巩固。“读好长句子”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朗读训练的重难点,所以编者连续安排了两次训练,可以达到强化巩固的目的。《小猴子下山》一课中也有长句子,课后虽然没有出现朗读要求,但是教师在教学中仍然要让学生练习长句子,继续复习巩固。

(三)重视教师范读

低年段的学生善于模仿,教师生动的范读就是给学生提供模仿的范例。每次上新课时,教师首先给学生示范朗读一遍课文,然后让学生自由读,学生就会模仿教师的语气、语调去读。每位语文教师都要训练扎实的朗读基本功,从读准字音开始练习,尤其要读好平翘舌、前后鼻音、声母是n和l的字音、儿化音、轻声等,要能读出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变化,要能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情感。

(四)设计多样朗读

朗读能力一定要在朗读练习中培养。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朗读时间,设计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常见的朗读形式有齐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小组赛读、引读等。

师生合作朗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样的朗读和同伴合作读区别不大,师生合作朗读的重点不在合作的形式,而是教师给学生做更直接的示范。例如,《雨点儿》一课中,师生合作朗读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的对话,教师先做小雨点儿,学生问:“你要到哪里去?”教师回答:“我要到有花有草的地方。你呢?”学生从教师的朗读里一下就听出小雨点儿的声音比大雨点儿要细小一些,因为它小啊!还听出了停顿,还有一个问句“你呢?”是语调上扬的,这是问句的读法。另外,学生观察到老师脸上的表情,满是笑容,小雨点儿很开心呀。再交换一次,老师读大雨点儿,学生读小雨点儿,这一次合作时,学生就把刚才从老师那里学到的语气、表情模仿着用上了,把小雨点儿的语气读得很形象。同时,从第二次合作中学到了大雨点儿说话的语气,感受到大雨点儿作为大哥哥,能耐大,更勇敢,它可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让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开出红的花,长出绿的草。

还有一种特殊的合作朗读:回声读。利用“回声”的形式把句末的词语(或一个短句)重复读一遍,起到强调突出的作用。这种朗读方式学生特别喜欢,老师们可以在课堂中试着用一用。例如,教师在《司马光》一课中可以运用回声读的方式。括号里的内容为“回声”,师生合作读括号里的文字和括号外的文字,然后交换。学生对这种新颖的朗读方式非常感兴趣,而且不需要教师过多讲解,学生在回声朗读中就可以体会到人物的情绪变化,把情绪变化读得绘声绘色,学生对古文的大意自然也就了解了。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赋予作品以鲜活的生命力。

(五)借助音乐渲染

前面我们了解到左右脑的分工不一样,左脑分管语言,右脑分管想象、韵律等活动。也就是说,朗读主要是左脑参与活动,而如果在朗读时播放合适的音乐,可以刺激右脑一起参加活动。在音乐的渲染中,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课文中的一个个文字符号,化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出现在学生脑海里,翻涌起情感的浪潮,学生又把这样的画面和情感用声音传递出来。

教师需要注意所选的音乐情感基调要和文本相契合,播放时音量适中,就像轻轻流淌的溪水,方能达到预设的功效。

(六)优化朗读评价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好的评价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尤其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的一句鼓励、一个笑脸、一朵小红花,都能让学生开心不已,这些鼓励能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当然,评价的目的还在于指出不足、指导方法,让学生明白提升方向等。

1.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评价要真诚、具体。我经常听见老师这样评价学生:“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哪里读出了感情?读出了怎样的感情?他是怎样读出感情的?不知道。这样的评价就很空泛,是万能评价,我们不要这样假大空的评价。好的评价应该能让学生明确地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读得比较好,哪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例如,《雨点儿》一课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我听出来了,你在“哪里”这个词语上读得很重,表示大雨点儿很想知道小雨点儿要到哪里去。而且,你在读问句时,把句尾的“去”字语调上扬,问句的语气就读出来了。这样的评价就极为具体、真实。听到这样的评价,读的学生很开心,其他学生也学到了朗读技巧:哦,原来自己想了解或想强调的内容就要读重一点,问句的语调是上扬的。

2.同学评价。同伴之间互相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评价时告诉学生要先肯定同学的優点,再委婉地指出不足,渗透礼仪教育,也是训练语言的好机会。如果学生学会了科学、合理的评价,也就掌握了朗读方法。这是一举多得的评价方式。

3.星级评价。制定的星级评价标准犹如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学生都能较准确地评价同学的朗读。评价标准在学生朗读前出示,也可以成为朗读要求,有明确的朗读目标引领,学生的朗读质量会更高。星级评价标准的依据是学年段的朗读目标及课后朗读要求。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能指望一蹴而就,需要从起始年级就重视朗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去理解、去发现,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和气质,让语文核心素养在朗读教学中落地。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论语文教育[M].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施黎明,刘荣华.兴趣、情趣、理趣:童趣语文课堂教学三境——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课堂实录与评析[J].小学语文教师,2019(Z1):130-135.

[4]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M].袁一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施黎明(1977—    ),女,江西婺源人,杭州市基础教育研究室附属学校,江西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朗读核心素养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训练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