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进中考:应为与可为
2022-05-30贾厚明
贾厚明
摘要
戏剧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中考测评中,戏剧却长期处于“被缺席”的状态。2021年中考,有10个省市在其中考语文试卷的不同板块对戏剧进行了多角度、多形式的考查,为“戏剧进中考”指明了“应为与可为”的方式与路径。
关键词
戏剧测评 中考语文 方式 路径
戏剧是四大文学体裁之一,是初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编者在九年级下学期专门设置了一个关于戏剧的“活动探究”单元,精心设计了“阅读与思考”“准备与排练”以及“演出与评议”三个任务,旨在导引学生了解戏剧、亲近戏剧、热爱戏剧。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中却罕见戏剧的踪影。戏剧在中考测评中的“缺席”,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线语文教师漠视戏剧教学,将其边缘化。可喜的是,2021年中考,戏剧开始在一些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崭露头角。据统计,全国有10个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出现了关于戏剧的考题,考点涵盖综合性学习、名著阅读、古诗文阅读以及小说阅读等板块。这些敢为人先的命题专家以实际行动指明了戏剧进中考“应为与可为”的方式和路径,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综合性学习——借助戏剧营造生活情境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后出现的语文学习与考查的新领域。中考对综合性学习的测评,基本上都以组织综合性或专题性活动为载体来设计题目,考查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开展语文活动、完成实际任务的能力。因此,对综合性学习测评而言,生活情境的营造至关重要。纵观近几年中考,各省市的综合性学习测评题目基本形成了固化的虚拟造境模式:“××中学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这种强行代入式的题目,离学生的生活较远,缺少现场感和真实度。
戏剧是表现语文生活情境、呈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直接、最具体的形式,当综合性学习“遇上”戏剧时,它们迸发出的情境火花就非同寻常了。
请看2021年扬州市中考综合性学习题:
何为“情境”?根据北京师范大学王宁教授的说法,情境就是“从所思所想出发,以能思能想启迪,向应思应想前进”。为了营造这样的情境,扬州市中考命题专家精心撰写了一个近400字的短剧本。该剧本取材于学校生活中“会有的”生活场景——自习课上,一名学生阅读课外书被老师发现,师生之间的“冲突”就此展开。这样的情境紧贴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语文实践的场所。在这种模拟真实的环境里,通过完成舞台提示、人物对白填补以及劝说他人等任务,学生可以全方位地与他者进行交流和对话,体会到语言在生活世界的功用,以及运用语言的乐趣。
二、名著阅读——基于戏剧开展项目化学习
近几年来,名著阅读(或称“整本书阅读”)教学日益被语文界所重视,呈现出方兴未艾的势头。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地生根”,有赖于教师进行切实有效的阅读指导以及名著阅读测评的导引。然而,如果我们审视各省市的中考名著阅读测评题,就会发现其品质良莠不齐。那些“不读也做得出来,读了也做不出来”的试题常为人所诟病,教育部门以名著测评来撬动名著阅读的初衷未能良好达成。正如浙江省中学语文教研员章新其先生所言:“名著阅读评测沦陷在教学的现实困境里。”
如何破局?一些地区的中考命题专家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其中,绍兴市中考命题者以戏剧为载体,将当今教育领域的热点“项目化学习”引入名著阅读测评,令人耳目一新。
请看2021年绍兴市中考名著阅读题:
為献礼建党百年,班级开展了《红星照耀中国》项目化学习,小组打算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有同学不理解剧本部分选材,请你结合作品帮助释疑。
周恩来是一个大官僚家庭的儿子,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甚至真的喜爱现代文学)。他本人似乎注定要做个读书人的,因为他从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了突出的文学天赋。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造反者》) ①介绍“造反者”周恩来,为什么要拍摄他的家庭背景?请联系你对名著的阅读,简要分析。 [片头配诗]
吹号者从铺散着稻草的地面上起来了,
他不埋怨自己是睡在如此潮湿的泥地上,
他轻捷地绑好了裹腿,
他用冰冷的水洗过了脸,
他看着那些发出困乏的鼾声的同伴,
于是他伸手携去了他的号角;
门外依然是一片黝黑,
黎明没有到来,
那惊醒他的
是他自己对于黎明的
过于殷切的想望。
(节选自《艾青诗选·吹号者》) ②片头配诗展现了周恩来怎样的形象?请联系《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结合诗节词句分析。 ]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基于真实情境和问题的项目为载体的跨学科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的关键在于设计出驱动性问题。绍兴市中考的这道名著阅读题,设计的学习项目是“制作微纪录片《周恩来》”,其驱动性问题是“理解剧本部分选材,就剧本中所介绍的‘家庭背景’和‘片头配诗’进行分析”。这道题指向名著《红星照耀中国》和《艾青诗选》,用真实的问题驱动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综合考查学生对两部名著的体裁特点、人物生平、人物形象以及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够有效检验考生对必读名著的“深度阅读”水平。
三、古诗文阅读——玩转戏剧,激发盎然情趣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阅读属于中考语文试卷的必考板块,其考点和题型近年来也一直相对固定和工稳。由于古诗文距今年代久远,学生面对它们时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加上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表达方面的差异,学生普遍感觉古诗文阅读的测评“厚重有余而情趣不足”。中考命题专家在激发学生对古诗文阅读测评的亲切感和亲近度方面,似乎也鲜有妙招。
2021年,长沙、安顺和衢州三个不同地区的中考命题者“不约而同”地在古诗文阅读测评方面动起了脑筋:他们或是将古诗词改编成剧本,或是将文言文改写成“表演指导”手记,在玩转戏剧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盎然兴趣。
请看2021年长沙市中考“古诗文阅读”《过山农家》第2题:
抖音微视频是当今很火爆的一种表现形式,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前两句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帮她完成下面的脚本。
《过山农家》是唐代诗人顾况写的一首田园诗。诗人依次选取了山行途中、到达农舍、参观焙茶和晒谷的画面,再现了访问山农家的经历。诗作前两句写景,描绘了两幅画面。长沙中考命题者对这两句的考查并未采取传统的“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前两句所写的画面”这一命题形式,而是引入当今非常火爆的抖音微视频,要求考生在完成“抖音脚本”的过程中,分析和领会诗中的景物特征及其所蕴含的诗人情感。流行文化与戏剧体裁“联姻”,情趣盎然而又不失语文味。
四、小说阅读——依托戏剧,驱动高阶任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占有一定比重。在四种文学样式中,小说与戏剧有很多相似元素,比如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以及环境的交代等。因此,小说是最适宜改编为戏剧的文学体裁。
2021年,南京市和台州市的中考都考查了小说阅读,而且两个市的命题专家都采取了将小说改成戏剧的做法,为小说阅读测评开辟了新路径。请看2021年南京市中考“现代小说阅读”《碧浪清波》最后一题:
班级开展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图图想把这篇小说改成短剧,你帮他完成。
①给在港珠澳大橋上看见大海时的肖咨询配一段内心独白。
②为上面的内心独白选配背景音乐时,你选了歌曲《我和我的祖国》的结尾部分(歌词见下),你向图图说明了理由。
我最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小说《碧浪清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5岁的肖咨询把目光落在了爸爸给他订阅的报纸上,“碧浪清波”这个词语跳进了他的眼帘,令他一下子意识到了作为河长的儿子的责任。开学前,肖咨询顺着石碛河边往下游巡查,对河水净度的追求分外强烈起来。后来,他陪姥姥去深圳旅游,终于见到了巍峨的港珠澳大桥。肖咨询再一次想起了“碧浪清波”这个词,回来后,他对爸爸说自己看到了大海的碧浪清波,希望能把石碛河水也治理得那样清澈。小说赞扬了主人公肖咨询小小年纪就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南京市中考命题者针对这一文本,设计“戏剧创编与表演”活动,在“把小说改成短剧”这一任务情境中,要求考生完成两个子任务:一是给小说人物配内心独白,二是为选配歌曲阐述理由。这两个任务分别指向小说中的人物和主题考点,可以有效检验学生解读小说文本的高阶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