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中的土楼
2022-05-29唐崧
唐崧
上洋是南靖县奎洋镇的行政村。在这块村域面积3.4平方公里的河谷盆地古村落中,散落着16座土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和平寨了。既是土楼,缘何称寨?为探究竟,于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我来到被誉为“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后花园”的上洋村。
我打着伞,在村导游的陪同下,于濛濛细雨中走近村中央的和平寨。寨门右侧,一块刻有“和平寨”的花岗岩巨石,仿佛一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把守着村寨。正在盛开的炮仗花,将鹅卵石砌筑的环形寨墙,点缀得光彩鲜丽。步入寨门,在绿茵茵的草坪上蓦然举首,一座土楼矗立眼前,但只看到半截楼门。原来,楼门前有一堵也用鹅卵石砌就的环形矮墙,挡住了视线。土楼上方,“和平寨”3个红色仿宋大字,连同娟秀的土楼英姿,倒映在楼前矮墙外那口半月形的大池塘里。静静的池水中,小荷刚刚露角,游鱼历历可数,几只游鹅,曲颈高歌,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池塘三面疏篱环护,垂条柳丝在篱外吐翠,小花小草在篱下欢笑,寨内几户农家炊烟,袅袅地飘荡着淡淡的乡愁,一幅多美的宁静祥和的山村春景图呀!
站在池塘边,导游如数家珍地介绍:和平寨始建于明朝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为圆形土楼,建筑面积3629.84平方米,四层,高15米,每层有16间房屋,共64间。接着,他又向我讲了一些有关和平寨的珍闻异事。
相传,明代有个姓庄名良德的年轻人,因家贫,就入赘到和平寨黄家。黄家女儿黄宽淑,勤劳善良,婚后小两口恩恩爱爱,令人称羡,遗憾的是生一个夭折一个,连生三胎后,黄宽淑的外公黄老先生在一高人的点拨下,无奈地对庄良德夫妇说:“从第四胎开始,你们所生的子女,可以姓庄,不必再续黄姓了。”说来奇怪,身为奎洋庄氏第十一代孫的庄良德,此后生了一个茁壮成长的男孩,单丁传至第十三代孙,居然生下8个儿子,到第十四代,就生有30个孙子,第十五代后,子子孙孙数不清了。现在上洋村庄姓已传到第二十六代,80%以上是庄良德的后裔。
我们边走边聊,来到土楼前。导游缓缓地推开沉沉的大门。楼内空无一人,说是危房改造,原住民都搬迁了,只有天井当中那口圆形的水井,伴着春虫的唧唧声,还在清亮亮地仰望着蓝天楼影。这口水井是庄良德在世时挖掘的,直到今天还叫“良德井”。可见朴实的村民,喝水不忘挖井人,祖祖辈辈都牢记着先人的恩泽。蹲身抚摸着长满青苔的古井沿,我感慨良多。庄姓之所以能成为旺族,跟他们不忘根本是分不开的,良德井的遗存,就是明证。
因是待修的危楼,我们没敢上,用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就走出来,慢慢关上楼门,沿着墙根,来到后楼墙外。导游指着仍用鹅卵石砌成的护坡说:“良德恢复庄姓后,请勘舆大师察看寨楼风水。大师说这楼建在莲花穴地上,内楼和外寨都须建围墙,要建成花盆样,楼后要砌护坡,坡高应超过第一层楼,且要分砌三级,寓一代更比一代高。庄良德一一照办,就建成眼前这模样了。”
庄良德去世后,子孙们在第四层楼的后厅里,设了一座小小的“良德祖祠”(“文革”初期被毁,至今未恢复)。清嘉庆九年,子孙上祠拜祖,不慎失火,同年重修。问及失火原因,向导说:“听地理仙讲,和平寨前方远处有座火尖山,要想长居久安,就必须在楼前挖一口大池塘,还要按左三右四的顺序,再挖七口椭圆形的小池塘,形成‘七星伴月’的格局,以水制火。良德的子孙们采纳了这条建议,才有如今那口半月形的大池塘。至于那7口小池塘,现已被填为道路了。”我们仔细寻找,依稀能见七星池沿的遗痕。
走出村寨,回眸寨门那“既和且平”的横匾与“和气春无限,平心福自多”的楹联,我思绪万千。和平和平,只有和睦相处,才能平安幸福。一个家庭、一个村庄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这样,整个地球村更是这样。但愿世界和睦,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