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碳排放、能源消费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2-05-29王俊娟
王俊娟
关键词:河南省;碳排放;能源消费;产业结构;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2-0134-04
一、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
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与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的压力之间日益形成矛盾,要彻底扭转囧况,须破解生态与经济间的矛盾。究竟是哪些因素影响着河南省能耗强度的变动,各产业部门的影响又有何异同?经济结构优化中应该着力于什么方向?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论研究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内生增长框架下,学者们探索技术进步、生态污染与经济增长间关系的最优路径,并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技术效应三路径进行具体研究。实证研究方面,国内外众学者大都基于一个国家或特定地区的数据进行分析。从最初的VAR模型,到Granger和Sims等的因果检验,再到协整与误差修正和面板数据相关检验等方法被采用,普遍接受“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为单向因果关系”的结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碳排放(3E)间因果关系却因不同国家或地区经济总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而各异。
二、河南省3E现状分析
(一)河南省经济增长现状
近20年,河南省地区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4 517.94亿元,增加至2018年的48 055.86亿元,增加了10.64倍,年均增速达10.5%;人均生产总值从1999年的4 832元,增加至2018年的50 152元,增长了10.38倍,经济增长势头强劲。
产业结构方面,与改革开放初期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贡献率各占40%、第三产业占比不足20%的情况不同。近20年来,河南省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24.9%下降至2018年的8.9%;第二产业保持主导地位,但贡献率经历先增后减的趋势,从1999年的43.8%增至2011年的57.3%,又降至2018年的45.9%;第三产业则在2010年之前经历了小幅波澜,先增后减,2010年后则出现大幅上升,截至2018年,其贡献率达45.2%,基本和第二产业平分秋色。虽然第三产业出现较大幅度增加,但产业构成仍为“二、三、一”,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不相符。
(二)河南省能源消费现状
从近年来主要能源消费量看,河南省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升。其中,煤炭消费量经历了先递增后递减的两个阶段,即由1999年的8 299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28 374万吨,又降低至2016年的23 226.52万吨;总体上煤炭消费量居高不下,居能源消费霸主地位。除去煤炭消费外,焦炭消费量自2003年以来增长幅度较快,居于能源消费第二位。原油消费在2002—2004年出现一次小波动,近两年小幅下降。从能源结构来看,虽然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依然保持首位;而石油、天然气、水电利用的比重虽逐步增加,但增长缓慢。河南省能源结构优化任务仍十分艰巨。
(三)河南省碳排放现状
1.碳排放及碳排放强度的计算。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燃料消耗量计算碳排放,河南省碳排放总量和分产业部门碳排放量计算表达式为:
另一个重要指标是碳排放强度,指生产单位GDP产生的碳排放量,其大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程度,若某一国或地区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反相关,则说明低碳经济在不断发展。
2.河南省碳排放及能源消费强度结果分析。利用《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和IPCC估算公式,可得出 1999—2016年河南省CO2排放量及碳排放年增长率。数据显示,一是河南省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9年的20 283.559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61 902.175万吨,18年间增长了41 618.616万吨,年均增长率超过了10%。二是2003年以前,河南省碳排放量呈缓慢增加趋势,2004—2011年间,河南省碳排放量呈指数增长,2012年之后,河南省碳排放量稍有下降,其中碳排放增长率自2004年之后呈现出下降趋势,特别是2012年,碳排放增长率一度出现负增长。三是河南省碳排放主要以煤炭排放为主,石油和天然气排放量虽有增势,但较为缓慢,1999—2016年间碳排放强度由4.49吨/万元降至1.53吨/万元。四是河南省在不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经济增长方式得到优化;和全国碳排放强度相比,同期河南省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碳排放强度且差距逐渐缩小。
三、河南省碳排放的实证分析
(一)碳排放影响因素的指标构建
学者对解释变量的筛选多集中在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因素、人口因素等方面。为简化分析、突出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及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本文选取CO2排放量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如表1所示。
分别用CPL、GDP、XF、CO2、NB、GB、FB、CZRK、RKZZL表示。
(二)模型建立及参数估计
选取2000—2016年河南省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样本。将CO2排放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余指标做解释变量,用Eview做各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的散点图,取对数处理后呈现较为明显的线性关系。于是,我们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
(三)模型的检验与修正
经检验发现,LNGDP与LNXF、LNGDP与LNCO2、LNGDP与LNNB、LNCO2与LNXF、LNXF与LNNB、LNCO2与LNNB间线性相关系数绝对值高于0.9、LNGB与LNRKZZL线性相关系数绝对值也高达0.88。于是采取逐步回归法对原模型进行修正,部分结果如下页表2所示。
结果显示,2000—2016年间,当工业占GDP比重和人口出生率两个因素没有发生变动的前提下,河南省年GDP每增加1%,全省碳排放总量将平均增加0.44%;当全省GDP和人口出生率两个因素没有发生变动的前提下,工业占GDP比重每增加1%,碳排放总量将平均增加1.01%;当全省GDP和工业占GDP比重两因素没有发生变动的前提下,河南省人口出生率每降低1%,全省碳排放总量将平均增加0.56%,模型拟合优度达到了97.5%。其中,GDP和工业占比的回归参数估计值通过了显著水平为5%的t检验,人口增长率通过了显著水平为10%的t检验。
根据结果推断如下:首先,河南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增长的解释非常显著,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压力也在不断加重,经济增长对一次能源消耗依赖大;其次,河南省工业占GDP比重的变化对河南省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增长规模,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碳排放水平;三次产业中,第二产业增长规模和方式对碳排放具有直接影响;第三产业比重变化则对碳排放量产生负影响,意味着发展第三产业,可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且不会带来碳排放量的增长;人口的增加引起资源、能源需求的增加,进而引起对基础设施需求的增加,虽然河南省人口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只要大于0,必然导致碳排放量的增加,且碳排放增长率为正。
四、河南省产业结构内因问题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一)三大产业能源消费失衡
河南省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资源依赖性大等问题,使全省严重遭受着资源与环境瓶颈的严重制约。长期能源消耗依靠煤炭资源,耗煤量大,碳排放量必然大,产业结构优化受到的限制也越大。2018年全国三大产业贡献率分别为7.19%、40.649%和52.16%,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而2018年河南省三大产业贡献率中,服务业仅为45.2%,还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更无法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二)能源供求缺口较大
虽然河南省能源生产能力较强,但能源消耗大于能源的生产,能源供求失衡。通过2000—2015年能源生产与消费的相关数据比较可以看出,河南省能源缺口是在逐渐增大的。例如 2012 年,河南省能源生产大幅减少,但当年能源消耗不减反增,拉大了能源的供求缺口。其根本原因在于城镇化发展,即城镇人口收入及消费均优越于农村居民,居民消费逐渐活跃,家用电器、汽车等需求较之前增加,加之对教育的逐渐重视提升了电脑、家庭影院等非常规电器的需求,从而导致了居民生活碳排放量的增长。
(三)不合理的能源政策阻碍市场配置效率
我国交通、通信、金融、供电等方面价格普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造成市场扭曲,价格、行业标准以及服务质量等指标失去其本身功能。其中,垄断企业由于过于追求超额利润,造成福利的纯损,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及装备改善和更新方面缺乏动力,致使社会成本提高、经济运行效率降低;而对于非垄断行业来说,要获取更高的利潤须实现规模效应,容易出现生产过程中资源和环境使用过度的问题,制约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科研经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先进的技术设备和高精尖的技术人才是完成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能源使用率和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保障。但河南省近年来科技支出在地方财政支出中比重严重不足,不利于新技术的开发和新能源的使用,不能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据统计,多年来河南省科学技术支出在地方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较同期全国科技投入平均相差1.5%如表3所示。这说明,河南省财政对科学技术投入严重不足,难以吸引高科技人才,限制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五、基于产业结构优化,河南省降低碳排及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
第一,河南省应调整各产业比重,制定合理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市场配置效率。整体来讲,应在维持现有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增加第三产业比重,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和碳排放量。调整产业结构方面,应结合社会需求实际状况,指导产业调整投入组合,影响能源消费结构,推进管理体制和政策改革的同步性;开发新能源发展,鼓励消费可再生能源,注重技术推广和清洁能源利用率;为低碳企业注册提供便利,淘汰落后产能,监督企业进行设备升级。政策制定方面,应多从产业结构、行业准入、企业自身方面考虑,特别是工业降耗要形成长效机制;内容上应合理利用价格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引导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方式,尽量避免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
第二,调整人口结构,改变消费观念。数据显示,2000—2016年间,河南省生活能源消费增加对碳排放拉动作用显著,但二孩政策的出台和政府对人口控制力度的加大,人口规模对碳排放的影响会有所减弱,改变传统多碳消费观念势在必行。具体措施包括:提高电能利用水平和公共场所的能源使用和转换效率;鼓励居民日常出行少开车、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驾驶新能源汽车,公共服务行业和政府机关率先使用并推广新能源汽车,对购买电动汽车的个人给予财政补贴;公共产品如水、电等,通过调整阶梯价格手段减少浪费,多方举措形成社会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
第三,加大科技投入,构建立体科技支持机制。一方面,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增加财政科研经费投入,制定促进研发的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引导骨干企业增加低碳科技研发投入,协助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科技供给的形成发展;此外,鼓励各级园区设立研发补助基金,广泛吸收社会资本,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举措,设立高科技孵化团体,加快科技成果的市场转化。
参考文献:
[1] 李敏.青岛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师,2017,(7).
[2] Galeotti M.,Lanza A.Desperately Seeking Environmental Kuznets[J].Environmental Mokelling & Software,2005,(11).
[3] 范凤岩.北京市碳排放影响因素与减排政策研究[D].徐州:中国地质大学,2016.
[4] 孔真真.基于低碳经济的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4.
[5] 臧红映.碳排放效率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河南省为例[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16.
[6] 金莹.基于LMDI的河南省能源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5,(1).
[7]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