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地区露地蓝莓越冬抽条调查及成因分析
2022-05-29于淼
于淼
摘要:可靠的防寒措施,是丹东地区蓝莓生产关键,本文通过2009~2012年连续4年凤城地区抽条调查,结合1~2月气象资料,对辽东地区蓝莓栽培过程中的抽条成因等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蓝莓;越冬;抽条;防寒
丹东地处辽宁省东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23°22′~125°42′,北纬39°43′~41°09′之间。东西最大横距196公里,南北最大纵距160公里。丹东属丘陵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最高海拔1336.1米;最低处海拔在2米以下。年平均降水量为881.3~1087.5毫米,全年降水量的2/3集中在夏季,其中7月中旬至8月中旬是该区暴雨集中期。年平均气温南部在8~9℃,北部6~7℃,受季风影响,季节变化明显,四季分明,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温暖最湿润的地方。丹东地区无霜期南部165~180天,北部135~155天,南北相差25天。
在丹东地区栽培蓝莓,如果不采取防寒措施,地上部分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抽条)现象,春天从基部重新萌发的新梢基本上不会结果,会对产量造成重大损失,能否安全越冬是丹东发展蓝莓的关键限制因素之一,也是影响蓝莓稳产的主要原因。有关蓝莓抽条的研究,国内外公开报道较少。自2005年丹东地区发展蓝莓伊始,蓝莓抽条始终是丹东农业科学院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是2009~2012年进一步进行系统化研究。基本摸清了蓝莓抽条原因,并为防止抽条妥善提出对策。
抽条有些地方称为灼条、烧条、干梢等,是指由于生理干旱引起的枝条自上而下的脱水枯死,表现为枝条皮皱、干枯,严重时可造成地上部分全部枯死。相关研究对蓝莓抽条的原因做出如下分析。
1.1 空气湿度
相关分析表明,蓝莓树体周围空气相对湿度与枝条长度枯死率及花芽枯死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3和-0.956。可以推论出,提高树体周围的空气相对湿度,并采取措施降低枝条水分蒸腾,保持枝条含水量始终处于较高水平,能有效保护蓝莓安全越冬。
1.2 品种
不同种类蓝莓其抗寒性不同,矮丛蓝莓最抗寒,高丛蓝莓次之。具体的微观结构观察及生理生化分析通过表1直观对比,可明确差异。
1.3 修剪措施不当
为追求当年高产,不修剪或只做轻微修剪,造成当年新生枝量少,树体水分和养分积累少,抗抽条能力下降;夏剪过晚,落叶前当年新生枝不能及时成熟老化,木质化程度较低,抗寒性变差。
1.4 肥水管理不当
蓝莓生长后期过多施用氮肥,使新梢贪青旺长,木质化程度低,树体不能正常落叶休眠,抗抽条能力减弱。
据文献报道,经过锻炼的蓝莓枝条耐低温可以达到- 2 9℃,在深度休眠条件下,高丛蓝莓品种低温忍耐力最低可达-35~-40℃。可是,丹东凤城虽然没有低于此临界点的低温,2009~2012年气温低于- 2 3℃的天数累计也就4天。分别是2 0 1 0年1月1 2日(- 2 3 . 2℃)、1 3日(- 2 4 . 5℃)、1 4日(-24.1℃)和2012年2月3日(-25.2℃),露地蓝莓却发生严重抽条危害。从1月1日至2月10日以旬为单位统计的气象资料看,自1月上旬至1月下旬气温逐渐降低,但旬平均温差日益增大,旬平均日照时数呈增加的趋势,到2月上旬气温回升,旬平均温差变化相对变小,旬平均日照时数也相对减少。随着1月份旬平均日照时数的增加、溫差不断加大,露地栽植未采取防寒措施的蓝莓田块,抽条危害一般发生在1月15日以后;采取保护措施,如“马架子”“黑色塑料薄膜圆筒”,抽条危害一般在1月27日左右开始;种植在塑料大棚(冷棚)蓝莓枝条,一般在2月1日以后发生抽条。2010年1月中旬温度较低,不采取防寒措施露地栽植蓝莓抽条相对较早且重。2012年1月上旬至2月上旬,旬平均温差一直较大,2012年发生抽条危害亦相对较早,而且危害程度亦重。凤城市平安村套“黑色塑料薄膜圆筒”防寒的蓝莓抽条危害严重地块减产50%以上。随着旬平均温差的增大、日照时数增加,抽条危害程度有加剧趋势(见表2)。
由以上调查可以直接得出以下结论,本地区,旬平均温差大是导致蓝莓抽条的主要原因。这与乌凤章等“以透明塑料袋作为防寒材料导致昼夜温差大最终抽条严重”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其内在机理解释为,地上部分枝条因温度较高过早萌动,因环境相对湿度低,土壤温度使根系处于休眠状态,不能供应充足的水分,蒸腾作用导致枝条逐渐失水,表皮发生皱缩,严重时干枯死亡,所以,抽条实际上是冬季的生理干旱,是冻害的结果。也支持了乌凤章等“影响大连地区蓝莓越冬的主要原因是水分胁迫”的结论。该结论是否可以试着作为该地区预测抽条的依据,并指导蓝莓防寒越冬,需要继续研究。依据理论提出塑料编织布覆盖后再埋土技术用于露地蓝莓防寒越冬,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