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精神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模式及历史变迁初探
——以杭州近代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为例
2022-05-28董文菁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文/董文菁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张婧怡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王 昕 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 副教授(通讯作者)
引言
公共空间是承载市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我国传统社会中的公共空间主要有寺庙、市、官署、衙役等形式,这些公共场所因受政治、宗教等因素影响,能承载的市民活动非常有限。20 世纪以来,随着开放程度增加,多种形式的公共空间引入国内,蓬勃发展,如剧院、广场、会所等,营造模式也日趋成熟,其中,由外来教会组织建造的城市教堂便是其中一种。本文所研究的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在20 世纪20 年代时,不仅服务于城市市民活动,还推广了现代建筑模式,影响到城市空间形态,因此成为本文关注的重点。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后简称杭会)①会所大楼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最主要的活动场所,1918 年建成,1919 年正式投入使用,保留至今,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时,随着基督教青年会②在中国的发展,与其活动配套的服务体系也随之建立,其中会所建筑为青年会会员提供学习、娱乐、锻炼、活动及住宿场地,同时也是干事办公场所。因为会所内部功能通常较为复杂,一般由专业建筑师进行设计和组织建设。
20 世纪60 年代,明尼苏达大学获得了基督教青年会档案的保管权,由考兹家庭(Kautz Family)③提供资助,将全部档案作了技术处理。2004 年,该图书馆专门对档案中与中国有关的部分做了编目。通过查阅档案中杭州的年度报告、建造记录、青年会干事的通信记录和印刷品等图文资料,同时结合现场测绘,本文探讨以杭会为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精神特质及营造组织模式。
1 杭州青年会会所建筑与城市生活
杭会会所大楼建成后极大地丰富了杭州市民的生活。首先,新杭会大楼引起人们对杭会的兴趣和期待[1]。会员们认为会所既友好又有吸引力,在这里可以进行交友、娱乐、阅读最新书籍、参加讲座等社交活动,友好的氛围和较齐全的配套设施,提高了新大楼的使用率[2,3],如在1919 年共举行了49 次会议,共计2605 人次出席;503人次使用了宿舍;餐厅提供了10779 份餐食;有6466 人次使用了理发店等[3-5],餐厅在平日的下午和晚上、周末与节假日的使用率尤其高[6]。同时杭会大楼还对其他组织开放借用,这一年被借用了20 次,出席人次7178 人[4,5]。如江浙联谊秘书会在这里举行了一次务虚会,还有浸信会、仁爱会学生布道队的会议,教会传教士、青年妇女基督教会、母亲俱乐部、艺术学校、医学会、杭州基督教学院校友会等组织来租借大楼场地举办活动等。
杭会会所大楼后的运动场地也为杭州体育运动发展作出了贡献。在青年会的合作与推动下,体育运动盛行开来,并出现了体育俱乐部。外国的体育指导员受邀来杭州为部队介绍西方军队中开展的运动,并组织了排球、篮球、棒球等其他团体项目的训练[7,8]。另外,杭会通过与政府配合,用位于新建筑入口处的钟楼,为杭州制定了时间标准,将准确的时间传递到城市的各个地区。
从某种意义上看,杭会建筑作为一处城市公共建筑,在为人们提供公共活动场所的同时,也在杭州城树立了一种现代化的建筑标准[9]。
2 杭州青年会建筑营造与发展历程
通过解读明尼苏达大学网络馆藏档案,可大致推断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大楼及其附属部分的营造过程与使用情况。
2.1 临时会所
在杭会新建筑建造前,杭会曾于1914 年租借临时场所作为总部。临时总部为市中心的一栋三合院制建筑,建筑内部功能大致分活动室和交流室及教室两大块,其中主要部分是办公室、小阅览室和容纳一两百人的礼堂。
作为过渡性场所,临时总部的使用存在一定局限性:第一,临时场地随时可能被收回,无法长期稳定租用;第二,设备简陋;第三,建筑场地很小,很难适应青年会举办的教学、娱乐、社交等相关活动,青年会不得不借用其他场地去举办超过150 人以上的活动。随着青年会的发展,对建筑使用和场地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临时场所限制了青年会的发展,甚至使青年会工作出现了停滞。因此,迫切需要建一栋新的独立的青年会建筑[1,8,10]。
2.2 新会所大楼
1913 年,杭州政府赠予青年会五亩建筑用地。这是一块位于连接东城门与西湖的主要道路的显著路口(图1),属于市区中心的一块2.5 英亩④的用地[6]。建筑方案主要由建筑师何士(Hurry Hussey,加拿大籍青年会建筑师)制定,当地总干事鲍乃德、鄢盾生(Arthur Quinton Adamson,又译作爱腾生)和中国代理干事以及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建筑部的詹金斯商议后决定。由于天津青年会建筑建造成本较高(约12 万美金),且战争造成的材料缺少和成本上升以及建造新建筑时间紧迫等现实因素,杭会最终选用砖混结构,成本约4 万美金,并请求基督教青年会北美协会授予处理额外拨款费用的权利[6]。
图1 杭州青年会会所用地区位图(图片来源:作者根据百度地图改绘)
1918 年,杭会开始筹备建造新建筑,1919年2 月签订新建筑建造合同后开始施工,1919年年底,除家具外均已准备完毕,新大楼1920年5 月3 日正式启用。启用仪式在杭会新大楼的屋顶花园举行(图2),700 名代表出席了仪式。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首位总干事、现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常务副总干事巴乐满作了主要发言[11,12]。
图2 1920 年5 月3 日,青年会会所落成典礼全员合影(图片来源:杭州青年会旧址档案室)
新杭会会所为三层砖混结构,包括大堂、办公室、教室、一等和二等宿舍等主要功能房间以及浴室、卫生间、更衣室、洗手间等辅助空间,配有游戏室、台球室、阅览室、屋顶花园等新型功能用房,这些房间均严格按照当时的防火标准建造[4]。
2.3 钟楼及运动场地
1913 年,杭州政府曾赠予杭会15 亩运动用地,建造费用则主要由政府捐助500 英镑及另加1914—1915 年间军官慷慨捐助。建成后,运动场地包括一个8 圈环形跑道和平整草皮且具备排水功能的操场,一个网球场和一个排球场[7,8]。
1919 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和杭州地方人士共同筹款一万银元,建造了钟楼。钟楼位于杭会大楼前的场地上,用来纪念杭会的主要创办人之一谢洪赉。
3 与广州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建筑的相似性
通过阅读文献发现,杭会会所建筑与广州基督教青年会(后简称广会)会所建筑(图3)形制较为相似,以至于在提及杭会时,文献中使用了“仿制品”一词。通过对比(图4、图5),可以发现两处会所建筑在入口大厅部分的处理的确非常相似⑤。
图3 广州青年会(1919 年4 月)(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3])
图4 广州青年会会所平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图5 杭州青年会会所平面图(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4])
两处会所建筑入口大厅部分处理相似的原因分析可能如下:第一,杭会与广会的大楼均由建筑师何士设计;第二,各地青年会建筑建筑功能类似,青年会的主要功能之一便是服务会员,所以两处建筑都根据青年的一些特点,为他们提供聚会活动场所;第三,统一使用了教会复兴风格⑥。杭州作为签订《马关条约》后开放的商埠之一,与广州一样受到殖民地建筑形态的影响。
4 城市公共空间精神特质的营造模式初探
基于以上研究,具有精神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似乎具备某些共性,尝试分析总结如下:
4.1 建筑选址
基督教青年会认为,青年会应承担社会改良的责任,在城市中心建造会所可以将现代城市文化及公共文化等诸多要素融合在一起,在重塑城市空间的同时,提供有形的实体吸引青年人,并通过各项设施推动青年人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青年会改造城市社会的功能[15]。因此青年会偏向通过在城市中心地带选址建造会所这一方式对社会空间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其思想传播的最大力度[16]。
通过对比国内主要城市的青年会选址,发现此类具有精神特质的公共建筑倾向于建造在人流量较大、交通便捷且和平稳定的地段,具体又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模式:第一类,选址位于城市商业中心或商业街上。如天津东马路青年会(中国第一座基督教青年会建筑)、广州长堤青年会(华南地区除上海之外最大的青年会建筑)。这两个城市是中国开放较早的城市,也是推行新教育之地。天津东马路位于城市的最中心地带。置身东马路的天津青年会不仅贯彻了北美基督教协会“进驻城市中心”的选址原则,也为传播教义提供了便利。19 世纪80 年代,广州长堤在张之洞的规划下,开始了从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滨水空间的转型[17]。至1910 年,长堤大马路全线竣工,海关、邮局、电厂、西式医院、戏院、新型百货公司等现代城市建筑不断涌现,所谓“堤上车马毂接,楼阁高耸,各种新商业胥在于此”[17]。通过置身长堤,青年会既可毗连各种新型建筑,展示自己与现代城市的关联,又可吸引向往现代社会的广州青年,帮助他们通过自我完善完成向现代青年的转化[13]。第二类,选址一般位于城市政治中心、临近商业区,例如杭会。第三类,位于城市租界内,临近使馆区。例如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和武汉黎黄陂路青年会。上海八仙桥位于法租界内,是一个剧院、戏馆、游乐场、电影院汇聚的繁华商业中心,位于八仙桥的荣记大世界也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娱乐场[18]。而武汉黎黄陂路俄租界区不仅有较为稳定的环境,而且临近港口的位置交通较为便利,非常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和外来传教者到达。同时租界的氛围也有利于青年会思想的传播。
4.2 空间组织模式
从空间角度分析,青年会建筑的空间尺度根据活动内容分成了两类:一是供人群聚集或大范围活动且基本两层通高的大空间场所,如各类运动的体育馆、礼堂;二是对应青年会会员日常生活、学习、休息的中小空间,例如阅读室、教室、游戏室等。这两类不同空间的布局使得青年会会所建筑一二层平面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划分,例如广会一层平面北侧区域为体育馆和礼堂等大空间,南侧为游戏室阅读室等中小空间。
如若将青年会中的小空间所在的建筑主体作为主楼,青年会主楼在垂直空间上的布局基本一致:一层为接待交流,包括公共活动等对外交流或社交性较强的空间,例如大堂门厅、游戏室、阅览室等,同时青年会办公室也基本置于一层;二层则集中布置授课教室及学习所需的其他空间,营造良好的氛围;三层集中布置会员宿舍。这种布局方式在垂直空间上,构成了由动至静的分区。
4.3 建筑风格类型
研究小组曾对杭会建筑进行详细测绘(图6)。通过分析发现,杭会大楼的外立面呈中轴对称,采用了清水红砖为主的饰面方式,立面以券柱式和砖券窗为主要构图元素,色彩感强烈,几何特征明显,线脚简约。主立面(东立面)由体块凹凸在纵向上分成宽度为1 ∶2 ∶1 的三段区域,中间是由塔斯干柱式和砖券构成的五个门洞,通过竖向构图强调入口的仪式感。而窗户则是以另一种方式强调其形式美,窗户外侧以一圈黄色清水砖为装饰,强调窗户的外轮廓。窗户横向排列,从视觉上将立面横向分成三段,由下自上窗户尺寸逐层递减,一层的矩形窗与二层的半圆形窗通过中间的白色石灰饰面形成整体与入口门洞平齐,从而使三段中的低层高度看起来明显高于二三层,使建筑整体在视觉上更稳定,突显建筑的庄重与地位。
图6 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东立面测绘图(图片来源:浙江工业大学 丁健绘制、王昕指导)
结语
作为杭州城市中心重要的具有精神性特质的公共空间,杭会会所一方面为杭州市民提供了新型的集体生活场所,启发了民智;另一方面,它间接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推动了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的重塑。作为一种新型建筑,它也从平面布局、空间组织、建筑设备现代化、新建筑风格的探索等方面,提供了一种现代建筑的参考模式。
致谢:
感谢赵淑红老师。感谢武志华先生。感谢杭会现任总干事徐军先生和杭州思澄堂陈伟牧师。
注释:
①杭州在20世纪初就开始筹建基督教青年会,由本地知名人士联合建议与申请组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1912年,鲍乃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建筑部主任(Head of the Architectural Bureau of the 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Y.M.C.A. in China)先生来杭帮助组建杭州基督教青年会;1913年,杭州基督教青年会临时董事部成立,以张葆卿干事为董事部主任,并向政府申请建造会所的用地;1914年,成立由张葆卿为会长、鲍乃德等干事(共10名)为主的董事部,标志杭州基督教青年会正式成立。1919年,新杭会大楼建成,共有76527人参观拜访。
②基督教青年会(The Young Men’s Christion Association,英文缩写为Y.M.C.A.)是由英国商人乔治·威廉(George Williams)1844年在英国伦敦创办的一个以“德育、智育、体育、群育”为宗旨的青年(新教)组织。在北美协会的组织下,1895年首先创建了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基督教青年会开始快速发展起来。中国基督教青年会在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同时,还传播当时西方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迎合了当时中国社会对了解西方文化的需要。
③考兹家庭(Kautz Family)基督教青年会档案馆收集了大量有关基督教青年会的档案。④2.5英亩约为10120平方米。
⑤图4、图5中红框所选范围为两所会所建筑的相似部分。
⑥教会复兴风格(The Mission Revival),也称作教会风格(The Mission Style)。是一种开始于19世纪末,从美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建筑样式。它是殖民地风格的复兴和再解释。其特征是有院落及外廊,采用低缓的陶瓦屋顶、半圆拱和少量的巴洛克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