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树木多样性研究*

2022-05-28谢春平宋益波刘大伟

关键词:余姚市乔木绿地

谢春平,宋益波,刘大伟

(1.琼台师范学院 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7;2.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刑事科学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公共绿地主要包括公园、广场、运动场、河岸区、绿道、社区花园、街道和绿墙等公共绿化区域[1-2]。研究表明:公共绿地不仅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如除尘、降噪、水土保持和净化空气等[3],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还发挥着积极作用[4]。此外,公共绿地还与居民健康密切相关[5-6],尤其是在调整情绪、增强体质、减少慢性病和降低死亡率等方面有重要功效[7-8]。因此,公共绿地对居民身心健康及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10]。在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全球一体化等趋势下,农村景观与生态功能研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11]。欧美国家的农村景观与生态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农村环境、农村生态服务功能、景观规划和景观格局变化等方面[12-13]。中国对农村环境建设研究也做了大量基础工作,如景观规划、绿地分类和景观评价等[14],但对农村公共绿地研究与国外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NSC)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得到逐步改善与提升。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建设是村风村貌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综合展示窗口[15-16]。但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亦存在绿化水平不高、缺乏特色、树种单一、贪大求洋、盲目照搬、管理机制不健全、绿化意识不强和规划不科学等诸多问题[17-19]。随着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的深入推进,农村绿化建设得到较好的提升[20-21]。余姚市是浙江东部地区的县级市,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和环境等在本区域内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余姚市30 个典型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树木多样性的实地调查,分析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化树木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优势树种,研究结果可为余姚市及浙江地区新农村公共绿地建设规划提供科学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N29°39′~30°21′,E120°52′~121°25′),区域总面积约1 527 km2,海岸线长22.5 km。该市处于浙东盆地山区和浙北平原交叉地带,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微陷的趋势,主要分为四明山区、姚江河谷平原和杭州湾冲积平原等区域。余姚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年均温16.2 ℃,其中1 月和7 月的平均气温分别为4.0 和28.2 ℃,极端高温和低温分别为39.5 和-9.8 ℃,年均日照时间2 061 h,无霜期227 d,年均降水量1 361 mm[22]。余姚市地带性森林植被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人为干扰严重,绝大部分已被次生针叶林所代替。当前主要植被类型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林、竹林和经济林等[23]。

在前期踏查的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余姚市域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30 个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表1)进行调查,其中Q1~Q6 属小曹娥镇,Q7~Q14、Q22 和Q24 属泗门镇,Q15~Q16 属大隐镇,Q17~Q19 属马渚镇,Q25~Q26 属低塘街道,Q20、Q21、Q23、Q27、Q28、Q29 和Q30分别隶属临山镇、黄家埠镇、朗霞街道、三七市镇、丈亭镇、牟山镇和梁弄镇,合计调查面积约为6.10 hm2。所选样地基本覆盖了余姚市各乡镇,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表1 调查样地Tab.1 Investigation plots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调查

对所调查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内的所有乔木进行每木调查,同时在每个广场的4 个角及中心位置设置1 个5 m×5 m 的样方对灌木进行调查。记录样地内每个物种的名称、高度、冠幅和胸径(或地径),同时对广场的面积大小、绿地覆盖率、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广场设施等做简要记录。大部分树种均在现场完成鉴定,疑难树种则采集标本并编号,进行专家咨询确认,按照裸子植物分类系统[24]和被子植物分类系统[25]进行分类。

1.2.2 分析方法

(1)重要值(IV)

IV乔=(RA+RF+RD)/3;

IV灌=(RA+RF+RC)/3。

式中:RA、RF、RD 和RC 分别表示相对多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和相对盖度[26]。

(2)多样性指数

式中:S为样地中的树种数,ni为物种i的个体数,N为全部种的个体数,Pi为ni和N的比值[27-28]。

(3)树木胸径(DBH)结构分布

将样地内树木胸径划分为Ⅰ~Ⅴ共5 个等级,对应胸径分别为DBH≤10 cm、10 cm<DBH≤20 cm、20 cm<DBH≤30 cm、30 cm<DBH≤40 cm和DBH>40 cm,构建各样地树木的胸径结构分布。

2 结果与分析

2.1 树种组成

由表2 可知:30 个样地内共有木本植物41 科55 属64 种,其中裸子植物6 科7 属7 种,被子植物35 科48 属57 种,常绿植物34 种,落叶植物30 种。含有树木种类最多的是蔷薇科(Rosaceae)(9 属10 种),树木种类大于2 种的科有冬青科(Aquifoliaceae)(1 属3 种)、木犀科(Oleaceae)(2 属3 种)、芸香科(Rutaceae)(2 属3 种)和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2 属3 种),上述5 个科共含树木22 种,约占所有种数的30%,说明它们在分类单元的多样性上较为丰富。其余的科所含树种在1~2 种之间,其中单属单种的科有30 个,占总科数的73.17%。因此,余姚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树种组成表现为单属种的科占有较大比例、树种分类单元构成较为分散的特点。此外,尽管单属单种的科在分类单元类构成中不具有优势,但部分树种的个体数占有一定的优势,如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楝(Melia azedarach)、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女贞(Ligustrum lucidum)、银杏(Ginkgo biloba)和柚(Citrus maxima)等,说明当地人对此类树种的偏好,也反映出树种对区域环境的适应。

表2 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木本植物种类组成Tab.2 Woody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green space of cultural square in the NSC in Yuyao

2.2 重要值

余姚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乔木树种重要值(表3)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优势树种较突出,重要值大。重要值大于3%的树种有香樟、桂花(Osmanthus fragrans)、银杏、女贞、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雪 松(Cedrus deodara)、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和荷花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上述树种的重要值之和超过60%,它们在新文化广场绿地的构成上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2)区域性树种明显。香樟和桂花出现的频率分别达90%和80%,重要值明显大于其他树种。尤其是香樟作为本区域民间较为喜爱的传统风水树和景观树,分布较广,在所调查群落中占有较高的比例。(3)部分广场树种组成较为简单,如姆湖村(Q25)的乔木仅有香樟,东蒲村(Q10)仅有香樟与楝,过于单调的树种组成导致这些广场的观赏性较低。(4)特色树种未能凸显。杨梅是余姚市的市果,余姚也被誉为“杨梅之乡”,然而杨梅树只出现在5 个广场,数量也仅有8 株;荷花玉兰作为余姚市的市树,仅分布于7 个广场,出现频度较低。

表3 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木本植物的重要值Tab.3 Importance value of woody species in the green space of cultural square in the NSC in Yuyao %

从灌木的重要值(表3)分布来看:(1)优势树种突出。石楠(Photinia serratifolia)、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杜 鹃(Rhododendron simsii)、黄杨(Buxus microphyllasubsp.sinica)和海桐(Pittosporum tobira)的重要值均大于6%,上述灌木的重要值之和达到67.49%;少数几个种占优的现象比乔木树种更为明显。(2)各样地灌木树种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为实现灌木层景观的整齐划一及管理的便利性,多数广场绿地均采用片植或群植的形式,由此导致各样地的灌木种类数量较少。24 种灌木中,有15 种灌木的出现次数在3 次及以下,且多位于后塘河村(Q7)、金马社区(Q19)和杨家村(Q23),由此可以看出其他各广场间的灌木树种组成较为相近。

2.3 多样性

从各样地的树种数和个体数的平均值来看,30 个样地内乔木46 种,个体数为812 株,约133 株/hm²。其中,南新庵村(Q2)的个体数最多(50 株),而朗海村(Q1)和相公潭村(Q11)的树种最多(14 种);官桥村(Q27)和白水冲村(Q30)的个体数最少(均为9 株),树种数最少的姆湖村(Q25)仅有1 种乔木。不同样地树种数和个体数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当地绿化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和文化广场绿地的位置有一定的关联。如朗海村(Q1)和镇北村(Q12)等将文化广场绿地布局在与村委会相邻的地方,而官桥村(Q27)和白水冲村(Q30)等则将绿地设置在村落的交通要道旁边,这对广场的面积或树木种类有一定的影响。

由表4 可知:Margalef 丰富度指数最高的是小路下村(Q8),其次是相公潭村(Q11),排名第3 的是朗海村(Q1),最低的为姆湖村(Q25)。Shannon-Wiener 指数和Simpson 指数排名前3 的样地均分别为相公潭村(Q11)、朗海村(Q1)和金马社区(Q19)。由此可以看出,朗海村、小路下村、金马社区和相公潭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树木多样性高于其他样地。Pielou 均匀度指数较高的有东蒲村(Q10)、金马社区(Q19)和后塘河村(Q7),除姆湖村(Q25)、黄清堰村(Q26)和南新庵村(Q2)的Pielou 指数未达到0.70,其余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均匀度指数均较高。此外,虽然东蒲村(Q10)的公共绿地树木均匀度指数较高,但是其广场内乔木仅有香樟和楝,树种组成较单一。综合各项多样性指数来看,相公潭村(Q11)的树木多样性优于其他广场;泗门镇所辖新农村文化广场的树木多样性优于其他乡镇或街道。

表4 余姚市新农村公共绿地物种多样性Tab.4 Species diversity in the green space of cultural square in the NSC in Yuyao

2.4 乔木结构特征

由图1 可知:径级为Ⅰ~Ⅲ的树木有588 株,占总株数的72.40%;径级为Ⅳ的树木仅有67 株,仅占8.25%;径级为Ⅴ的树木仅有9 株,仅占1.53%。由此可知:本区域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化树木的选用多以中、低龄乔木为主,也反映出各广场树木的径级结构较好。径级结构以低龄级为主的村以人和村(Q5)和芝林村(Q16)较为突出,这2 个村公共绿地内的绝大多数乔木胸径均较小。此外,南新庵村(Q2)、小路下村(Q8)、陶家路村(Q14)和上新屋村(Q22)的乔木在各径级中均有分布,种群结构较为合理。因此,样地树木的径级结构整体呈正金字塔形,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文化广场绿地树木群落结构的稳定与健康。

图1 余姚市新农村公共绿地乔木胸径结构Fig.1 DBH class of green space of cultural square in the NSC in Yuyao City

3 讨论

植物是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载体,植物多样性决定了景观多样性和地带性特色[29]。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是城市绿地在农村的另一种表现方式,除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外,也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众多功能。新农村公共绿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将逐渐变为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不仅会成为乡村景观的重要元素,而且由于植物所具有的自然和人文属性(地域特征与文化内涵),也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情感交流产生影响[30]。因此,合理布局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利用树木营建具有地域特色和艺术特色的绿地景观,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31]。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对余姚市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树木多样性做以下探讨。

(1)保护传统乡村景观,突出地域植物特色。中国新农村绿化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是对城市景观规划模式的盲目照搬,很少能够因地制宜地利用已有资源进行科学规划[17]。余姚市作为长江经济带的一部分,农村城镇化步伐较快,土地利用强度也较大,工业园区不断形成,因此,余姚地区农村特色绿化景观亟需保护。在现有新农村文化广场内推广当地风俗树种或特色树种是可参考的途径之一。杨梅是余姚市的“市果”,但在所调查样地中,其出现频度和栽植株数均较少。文化广场绿地所用树种缺乏本地特色,诸如宁波三角槭、野鸦椿、宁波溲疏、金钱松、深山含笑、厚朴和朴树等彰显地域特色的植物[22]几乎未见踪影。此外,梁弄和四明山地区的樱桃、喜树和杜仲等乡土树种也可以合理规划为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树种。因此,在新农村公共绿地管护的过程中,应适当引进乡土树种,增加植物多样性,通过地域性植物营造传统乡村景观[32]。

(2)适地适树,合理选择耐性与抗性强的树种。余姚市地势北高南低,中间微陷,夏秋季多台风,连续强降雨时中部及南部易积涝,在这些地区可选种一些耐湿的树种,如水杉、栾树、枫杨、落羽杉、乌桕和垂柳等;而泗门镇和小曹娥镇等滨海地区则可选用滨海盐碱地绿化树种[33],可选择栽种木麻黄、柳叶桉和合欢等。针对本区沿海夏秋季多发的台风,可选用夹竹桃、盐肤木、黄连木、重阳木和秃瓣杜英等具有一定抗风性能的树种。此外,四明山镇和鹿亭乡等南部地区冬季降雪量大且温度较低,可适当提高雪松和银杏的树种配置占比。余姚本地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23],科学合理地选用乡土树种不仅能保护树木,还能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3)优化树种结构。人工群落的构建应遵循“10-20-30”的规律[34],即各科、属、种分类单位构成的树木个体数分别不大于30%、20%和10%[35]。在所调查的样地中,考虑到种植成本及后期养护,部分文化广场绿地选择树种的单一性问题突出,尤其是香樟的过度选用。如东蒲村(Q10)、姆湖村(Q25)和黄清堰村(Q26)等,单个树种的个体数远大于10%,甚至达到100%。这种选用方式不仅降低了公共绿地的观赏性,而且过低的树木多样性使得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较差。因此,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的构建应尽量避免选用单一树种。一方面,应尽可能多地选用长势好、抗逆性强和观赏价值高的不同树种,以提高物种丰富度;另一方面,针对目前树木多样性程度低和树种配置欠合理的样地,需加大观花观果树种的选用,如梅、桃、蜡梅和木槿等既有观赏性又具乡土特色的小乔木;还可适当增加栽种芸香科柑橘属种类,营造瓜果飘香的农村景观特色。

(4)借鉴并思考世界发达国家的成功或失败经验。从20 世纪末至21 世纪初,日本逐渐形成了以保护农村生物多样性的“里山环境管理模式”[36-37]:强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积极影响,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农业/农村建设,为气候变化形势下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崭新的实现途径[38]。因此,提升农村生物多样性是当前保护环境和农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20 世纪50 年代,荷兰曾推出过与新农村建设类似的“Bijlmermeer 住区建设”项目,但以失败告终,其原因在于对项目的定位、经济复兴、空间改造和文化融合等思考不足[39]。这一经验说明新农村植物景观设计应避免照搬城市绿地规划的模式,而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区域文化内涵、经济水平、地理地貌、历史文化及特色景观等重新设计[31,40]。此外,西方其他国家在对农村景观构建时综合考虑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和人的行为等[11,41-42],“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较好阐释,这也值得余姚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建设借鉴和参考。

4 结论

余姚市30 个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共有木本植物41 科55 属64 种,其中乔木以蔷薇科、芸香科和蝶形花科等树种较为丰富;乔木树种中香樟、桂花和银杏等少数树种的重要值较突出,而灌木中以石楠、杜鹃和檵木等占有较大比重。从树木径级结构来看,多数公共绿地以中、小径级树木为主,仅有部分样地出现胸径大于40 cm 的乔木。相公潭村的物种多样性优于其他新农村。因此,合理提升余姚新农村文化广场绿地现有树木多样性、优化树种结构和增加乡土树种比例是本区域新农村绿化建设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猜你喜欢

余姚市乔木绿地
小学校园绿地景观设计研究
深析乔木移植栽培技术
走进绿地
找出犯罪嫌疑人
开启尊贵旅程,乐享卓越人生绿地酒店嘉年华和2016绿地酒店品牌发布会
超级隐身术
余姚市泗门镇中心小学
余姚市美术教师新作选
兔兔主编的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