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北京西山一座小庙里完成诺奖巨作
2022-05-28岳强
有一位法国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与北京的西山有关。这个人名叫阿列克西·圣·莱热·莱热,笔名圣·琼·佩斯,其身份是法国诗人和外交官。1916年,圣·琼·佩斯被派到中國,担任法国公使馆三等秘书。在此后的五年中,他广为游历,足迹遍及林海雪原与沙漠戈壁,并在北京西山的一座小庙里创作完成了长诗《阿纳巴斯》(中文译名《远征》)。1960年,“由于他高超的飞越与丰盈的想象,表达了一种关于目前这个时代之富于意象的沉思”(瑞典文学院颁奖辞),圣·琼·佩斯一举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
1920年,在北京的法国公使馆工作的圣·琼·佩斯曾经远行。他从京城出发,经居庸关到张家口,一直到达库伦(今乌兰巴托),穿越戈壁沙漠,探寻古代丝绸之路。同行的还有他的两位法国朋友,一位是法国公使馆医生、东交民巷法国医院院长贝熙业,另一位是研究蒙古和西藏问题的古斯塔夫·查尔斯·图森特。这段长途旅程是他谋划已久的,一路行来,果然收获颇丰。
辽阔的蒙古草原和马背上的民族那粗犷豪放的性格,给圣·琼·佩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草原文化也是如此。与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民族的草原文化显得奔放和热烈。独特的原始祭祀、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舞和民俗风情,使游牧文化在外人眼中氤氲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他们在天高地迥的草原上放牧牛羊、酿造奶酒,悠扬婉转的马头琴声寄托了他们对草原的无限深情。在远离滚滚红尘的地方,他们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从远方回到北京不久,圣·琼·佩斯便住进了好友贝熙业为他安排的西山桃源寺,开始了长诗《远征》的创作。在这首长诗中,辽阔无垠的草原和神秘莫测的沙漠成了一种充满诱惑力的意象,为此,圣·琼·佩斯的内心激荡着既无限敬畏又渴望征服的复杂情感。他把那次远行当作了远征,生动传神地描绘了征战的艰辛、到达目的地后的欢愉以及踏上新征程的紧迫。后来,圣·琼·佩斯回答读者有关《远征》的提问时说,那是一种超越于历史和地理之上的抽象的征战,确切地说,是内心的、精神上的征战。正是通过对这种抽象征战的描绘,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的认知和信念。
(摘自《北京晚报》5.17 岳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