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里释放金融机遇重磅信号
2022-05-28王瑞红
王瑞红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李克强指出,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
报告以“稳字当头”定调,那么2022年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如何发力?如何有效化解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金融机构发展有何机遇?报告提出,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进一步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报告在阐释总体政策取向时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在部署2022年工作任务时强调,“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从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等方面明确了细化要求,兼顾了总量和结构要求,体现了“稳”和“进”的统一。
报告在部署“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时强调,“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处置工作”,并首次提到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这说明,今年在稳增长的同时,金融风险防控化解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因过去粗放管理形成的存底风险和因内外形势变化新增的风险都存在,务必压实地方属地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防止风险外溢和传染。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是一项创新举措,可为处置重大金融风险充实工具箱和钱袋子,务须稳扎稳打。
报告在部署金融体制改革时强调,“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深化中小银行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改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完善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这三句话体现了补制度短板、拓融资渠道、促市场稳定的总体要求,即通过完善和改进监管,提升中小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治理水平,化解中小银行治理风险;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债券和股权市场融资,增强市场竞争力;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让各类企业公平竞争,开展市场化融资;以公平透明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报告还对金融政策精准落实作出具体部署,突出对具体领域、具体事项的针对性、指导性。报告在部署“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时要求,“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些安排是为了促进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涉农领域、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从而稳定就业水平。
通过深化改革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在部署金融工作时,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报告更加显示出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的双重艰巨性,要求金融行业既要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快补齐制度和服务短板,又要提升政策精准度和有效性,还要防范和化解既有的和新增的风险。而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关键是坚持金融为民、发展为民的理念,完善金融服务,深化金融改革,防范金融风险,惩治金融腐败,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报告在部署“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时,着重强调了“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在部署“多措并举稳定外贸”时提出,“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对中小微外贸企业的覆盖面,加强出口信贷支持,优化外汇服务”。这两项要求很有针对性,前者可以为相关制造业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工藝水平、提高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持;后者有助于增强外贸产品和服务供给,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
在部署“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时报告提出,“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发展乡村产业”;在部署“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时提出,“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这两项要求具有补短板性质,前者有助于拓展乡村产业的广度深度,提升农村居民的消费层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循环发展;后者有助于完善养老保障体系,丰富居民财富管理渠道。
报告还进一步强调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的重要性,这已经是“注册制”连续第四年进入政府工作报告。笔者分析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是中央释放出进一步深化改革,要求全市场推进注册制的积极信号。事实上,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改革,因为改革总能带来红利,对多层次资本市场也是一个补充和完善。同时,新股发行条件会进一步宽松,加快公司上市融资的速度,有助于提升直接融资的比例,这样也使得中国资本市场进一步向成熟市场靠拢。
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
今年的报告指出,进一步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优化监管考核,推动普惠小微贷款明显增长、信用贷款和首贷户比重继续提升。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在货币政策方面,报告指出,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同时,报告里明确提出要完善民企债券融资支持机制,充分体现了政府对于民营企业发展的关怀和重视。
有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层面未对大行普惠小微贷款增速提出目标表明,下一步工作重心应在于建立长效机制。相关部门可进一步探索将个体工商户贷款在普惠小微贷款中单列统计,单独考核,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和服务力度。财政部门、地方政府应完善激励约束、风险共当和分担机制,对个体工商户贷款余额较大、占比较高的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奖励,对个体工商户不良贷款按一定比例对金融机构进行补偿;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要开辟绿色通道,提高服务个体工商户的效率和能力。
鉴于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强等国际经济环境风云突变,国内面临三重压力及疫情防控需求,报告确立了要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有分析认为,2022年,可能出现的风险有:能源进口冲击和输入型通胀压力、美联储加息可能引发阶段性资本外流、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房地产现金流和债务问题风险等。
2022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年份,政府报告中所释放出的重磅信号,对金融行业而言可谓是一大机遇,在稳增长和维护金融稳定两方面都会赢得主动。尤其是报告提出的“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化解风险隐患,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这一关键性提法,可以说此举是面对当前复杂的内外部形势进行的重要制度创新,是我国金融稳定发展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利器,彰显了国家对于持续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决心和信心。(责编 周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