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盘谷: 风景应在曲径通幽处
2022-05-28颜士州
颜士州
在扬州,小盘谷不大,与名气很大的个园和何园相比,它相对较小,占地仅五千多平方米,但这里林木茂盛,藤萝叠翠,假山水榭,一步一景,映衬着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显得浑然一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沉醉不知归路
小盘谷是扬州的一处小型古典园林,坐落在新城丁家湾大树巷内,原是清代两江总督周馥的居处,是周馥购自他人重修而成的。
门额上的“小盘谷”三字,据说出自“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之手。隐约可见的回廊与花墙,巧妙地把园子分隔成东西两院。进入门内,便是西园。水阁三间,临池而筑,与池东的湖石假山相映成趣,正应了“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的诗意。石梁三曲,架于水阁石山间,石梁尽而入幽洞,洞颇宽敞,置有棋桌鼓凳。洞之北口,临水断岩,题壁曰“水流云在”,悄然有幽趣,下有步石可通后部花厅。山根处,磴道隐曲,径达山顶。有亭翼然,名“风亭”,可小憩,可远眺。沿石山东侧迤逦而下,便进入东园。如今东园景物已非,但从桃形门额所题的“丛翠”二字来看,当年花木扶疏、瓦舍掩映的庭院风光略可想见一二。小盘谷大致如此。
站在风亭俯视,全园景色可尽收眼底。循着园径走上一圈,十多分钟足矣,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园。然而,据说它是扬州园林中以小见大的少有的佳例。园子虽小,却是不能不细细观赏的。
行家认为,大园宜动观,小园宜静观。我既宿在此、游于斯、食于斯,自然首先就具备了静观的条件。天公分外作美,此行既不像宋代诗人赵师秀所说的“黄梅时节家家雨”,也不像戴复古所谓的“熟梅天气半阴晴”,恰恰是他们的同代诗人茶山居士曾几所描绘的“梅子黄时日日晴”。这就更可以待清风于水阁,数游鱼于槛前,登临石山,小步回廊,着意地观之赏之了。
小园静观妙无穷
我国的造园艺术,不仅历史悠久,且大有学问。明代《园冶》一书,就是专谈园林的。可惜我对园林知之甚少,尽管如此,由于日日涉足其间,品于斯、思于斯,也还是看出了一些小盘谷的妙处来。我曾经阅读过一些介绍小盘谷的文章,文章的作者们,大抵各有独到的发现:有的以为水阁夜月,花影临窗,自是诗意盎然;有的以为幽洞小坐,闲敲棋子,尤觉韵味无穷;也有的以为石山巍然,自然天成,极富登临之美……诸家所见,确实从不同的角度道出了小盘谷的优美。而我感受至深者,却在于造园者精巧的构思。那临池而起的三间水阁,本也并非什么新奇的构筑,然而它妙在不是一览无余的一字儿排开,而是成曲尺形,远远望去,参差错落,层层叠叠,透过前间花窗,恰见后间一角,似露還藏,给人以不尽之感。
那一泓池水也不一般,固然,在这里细数游鱼,小步石梁,都不乏雅趣可寻,但我以为其不一般处,还在于水阁之下、石山之根,那不为人注意的驳岸。盈盈一水流到这里,已是尽头,可驳岸的下端,水面的上方,偏偏突然深凹进去。这就给人造成一个奇妙的错觉,仿佛池水并非到此而止,似乎穿过水阁,越过石山,流入了东园静静的庭院,颇有“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意境。我每至此,总不免要驻足流连一番。还有那回廊和花墙,原是古典园林中常见的景物,但其不寻常处在于若隐若现之间,墙外花木,墙内池山,似隔非隔,仿佛融为了一体。小小的园子似乎突然变大了,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了无限的境界,实在耐人寻味。难怪人说,大园动观,有缩地之奇;小园静观,有扩基之妙。这大约便是小中见大的艺术了。
自来戏曲中有“三五步行遍天下”之效,诗词中有“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力,看来造园亦然,在艺术上应是相通的。小盘谷的设计者,不愧是个大家。
桃花轻舞鸟啼鸣
夜里一场春雨,雨后初晴,有游客惊呼:“桃菇长出来了!”我似乎不解,想起当地人曾说:“桃菇是落下的桃花转世的,看上去隐隐有桃花的颜色,吃了满嘴都是桃花的香味。”想到这,我赶紧跟着三三两两的游客钻进小桃林。
桃林在水阁池旁边,雨后的假山更加苍翠,马尾松上缀满钻石般的小水珠,晶莹发亮。所谓的桃林也就仅仅十几棵桃树,走进小桃林,一排排桃树像刚出浴的一群少女,分外光润鲜洁,枝上的毛桃露出茸茸小脸羞涩地相互打量。这一切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的阳光。
在那第三行桃树下有一朵朵暗红色的东西,好似桃花的落英,走过去一看,正是桃菇。桃菇摘到手上轻盈润滑,菌伞和菌蒂都是一个颜色,暗红中带粉嫩,清香扑鼻。
我低头只顾采摘,忽然觉得一道彩虹在头上一闪而过,树上滴滴水珠落下。抬头一看,顿时眼花缭乱,一只色彩斑斓的桐花凤停在不远的枝头上,它的羽毛有金色、红色、绿色,金色比黄金耀眼,红色比银朱夺目,绿色比翡翠还要使人倾心;翘翘的凤冠轻摇,长长的尾翎飘飘,它像戴上皇冠、佩上绶带的女王,雍容华贵,君临在镀金的绿色宫殿之中。它用嘴轻轻剥啄树皮,用爪慢慢梳着翅羽,沐浴着朝晖,悠然自得。我和身边的游人都陶醉在这幽静的小园中了。
古典园林,经历多年的风风雨雨,多有荒废。扬州原是园林盛地,据清人李斗《扬州画舫录》中引用刘大观的话说:“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可见扬州的园林之胜确非寻常。据说,在其鼎盛时期,在“春风十里扬州路”的古城内外,大小园林不下两百多处,如今大都已荒废了,尚能保持相当完整规模者,不过十数而已。小盘谷当是其中的一个了。小盘谷格局不大,景物无多,然而那一水一石,一亭一阁,之所以能以小见大,自有它们的不凡之处,这正如同一首隽永得体的小诗一样,字字都有讲究,并不是胡乱设计的。
(责编 韦露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