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1例报道
2022-05-27唐园园王金胜
唐园园 王金胜
Brenner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于1907年由Brenner描述并命名,约占卵巢肿瘤的1%~3%[1]。世界卫生组织(WHO,2014)卵巢肿瘤组织学分类将其列为卵巢表面上皮性肿瘤之一,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2]。其中交界性Brenner瘤更为少见,不足Brenner瘤的2%[3]。国内外文献报道较少,且大部分为个案报道,缺乏流行病学及预后的临床数据。本文报道1例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分析其临床诊断及治疗的进展,以提高对其认识水平。
1 病历资料
患者,女,64岁,于2021年4月15日因阴道流黄水6月余入院。患者自然绝经17年,绝经后无阴道异常排液、出血等不适症状。6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阴道流黄水,量少,不伴异味,无腹痛、腹胀,就诊于外院行宫颈HPV及TCT检查,HPV未见明显异常,TCT回报:可见少量DNA倍体异常细胞(1~2个),进一步行阴道镜+宫颈活检提示:宫颈腺性乳头状糜烂,嘱其定期复查。2021年4月13日于外院行盆腔彩超提示:右附件区混合性包块(大小约6.2 cm×3.4 cm×2.5 cm),不排除畸胎瘤;妇科肿瘤标志物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建议手术治疗。门诊行盆腔增强MRI提示:(1)右侧附件囊性肿物,囊腺瘤,(2)子宫底部浆膜下肌瘤,门诊以“右卵巢肿瘤”收住入院。查体:体温36.2 ℃,脉搏每分钟79次,呼吸每分钟19次,血压120/80 mmHg;腹部平坦,腹肌柔软,下腹无压痛、反跳痛。专科检查:子宫右前方可触及一大小约6 cm×5 cm囊性包块,质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左附件区未触及明显异常。于2021年4月26日行腹腔镜下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子宫萎缩,表面光滑,右侧卵巢表面光滑,呈囊实性,囊内可见清亮液体,左附件及右输卵管未见明显异常。
2 手术与病理检查结果
肉眼观: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子宫体积大小8 cm×7.5 cm×3 cm,外形较规则,宫颈管长3 cm,外口横径2 cm,尚光,子宫内膜灰褐色,厚约0.1 cm,子宫肌壁厚2 cm,左侧输卵管长5.5 cm,管径0.5 cm,见伞端。左侧卵巢体积为1 cm×0.8 cm×0.4 cm,切面灰白实性质中。右侧输卵管长7.5 cm,管径0.5 cm,可见伞端。右侧卵巢:大小为8.5 cm×6.5 cm×4 cm,切面灰白囊实性,内含清亮液体,内、外壁大部分光滑,壁厚0.2~0.3 cm,局灶可见灰白质韧区,大小为3 cm×2 cm×1.5 cm。阑尾:灰褐阑尾一条,长7 cm,管径0.5 cm,表面未见脓苔。大网膜:灰黄组织一堆,大小为13 cm×13 cm×5 cm,其上未见明显结节样物。镜下:右侧卵巢肿瘤纤维组织和排列成实性及腺样的上皮细胞团组成(见图1)。Brenner瘤为交界性,背景中可见良性Brenner瘤成分,其纤维化的间质中散在的巢状Brenner细胞,细胞异型不明显。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卵圆形,核仁小而明显,并有明显的纵行核沟,胞质透明或嗜酸性。交界性成分可见形态类似于膀胱非浸润性低级别乳头状尿路上皮肿瘤构成囊壁(见图2),间质中散在大小不等、分支状的上皮巢(见图3)。细胞圆形或椭圆形,胞浆透明或嗜酸性,可见核仁及核沟,染色质部分致密,有轻-中度异型,上皮层数厚(见图4)。免疫组化:CK7(+)(见图5),cyclinD1(+),P16(小灶+),P53(+),CKpan(+),EMA(+),EGFR(+)(见图6),WT-1(-),Inhibin-α(间质部分+)。
3 讨论
卵巢Brenner瘤是一种起源于卵巢表面上皮的转移性细胞肿瘤,较为罕见,按其分化程度分为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其中95%为良性卵巢Brenner瘤,多无症状,常常因其他原因手术探查卵巢时偶然发现,只有5%为交界性和恶性肿瘤。交界性Brenner瘤多发生于50~70岁的女性,患者主要以腹痛和腹部包块就诊,少数患者以异常阴道出血为主要表现。肿瘤多为单侧性,局限卵巢,肿瘤的体积较大,囊实性、单房或多房性或囊性伴有乳头结节。而本例患者肿瘤也是单侧发生,切面成囊实性,符合交界性Brenner瘤的肉眼观。在临床上,少数Brenner瘤患者可伴有雌激素增高症状,如子宫内膜增生、阴道出血等,而本例患者仅以阴道流黄水就诊,无其他特别临床表现,难以获取相关临床信息进行诊断;除此之外宫颈HPV、TCT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等结果未见特殊改变,但是因其盆腔增强MRI提示右附件囊性肿物,所以临床上在诊治过程中可能会误诊为囊腺瘤,因此需送检病理进行进一步诊断。
送检后病理诊断为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需与其他肿瘤相鉴别:(1)良性Brenner瘤:多数体积小,为单侧实性结节,镜下肿瘤由致密的纤维间质及散在的上皮巢组成,上皮巢大小不一,界限清楚,形态类似移行上皮或复层上皮。细胞质透明,有核沟,上皮巢中有小腔隙,其内衬黏液柱状或立方上皮。而交界性Brenner瘤体积较大,囊实性、单房或多房性、囊性伴有乳头结节。镜下除了具有良性Brenner瘤基本特征,囊腔衬覆的移行上皮形成宽乳头样结构上皮层增厚,有轻-中度异型性。(2)恶性Brenner瘤:它相比于交界性Brenner瘤有明显的间质浸润和异型性,常伴有中肾管上皮瘤其他成分。(3)移行细胞癌:含有纤维血管轴心的粗钝乳头结构,被覆类似尿路上皮的移行细胞,伴有间质浸润即乳头基底部被覆上皮间囊壁内的不规则浸润性,或广泛的实性上皮增生区域,其间缺乏或仅含少量纤维血管轴心,不具有良性、交界性成分,P63(核+),而交界性Brenner瘤P63(核-)。(4)浆液性囊腺瘤:囊壁及乳头被覆单层或多层立方或柱状细胞,细胞形态类似于输卵管上皮,可见纤毛上皮,细胞无异型,无间质浸润。(5)黏液性囊腺瘤:被覆单层黏液上皮,细胞呈高柱状,富含黏液,核位于基底,无异型。
由于卵巢交界性Brenner瘤发病率低,临床报道多为个案,目前治疗方案尚未统一。在治疗方面,交界性肿瘤与其他卵巢上皮肿瘤手术方式的选择相似,并且不需要进行全面分期,但是术前在排除内膜病变的同时,需根据患者年龄及生育需求进行选择行肿瘤剥除术、附件切除及全子宫+双附件切除术,术中需严格遵循无瘤原则,保留生育功能时容易复发,但复发性质不变[4]。总的来说,交界性Brenner瘤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且发病人群多为绝经期前后妇女,故临床治疗多采取全子宫+双侧附件切除术,少有复发,预后较好,是否需要预防性化疗,意见尚有分歧[5]。交界性Brenner肿瘤较罕见,通常预后良好,复发为罕见事件。在UZAN[6]等人回顾的病例中,仅报告了1例致死性复发;在RICOTTA等[7]文献中描述的不超过60例中,有结果信息的病例中,只有6例复发,其中3例发生在单侧卵巢切除术/保守手术后的对侧卵巢,因此需要在治疗后进行仔细随访。本例患者为老年女性,因肿瘤具有一定的恶性倾向,临床给予全子宫+双附件+大网膜+阑尾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后向其及家属交代病情,患者及家属决定不补充治疗, 因此术后未给予其他辅助治疗,患者恢复尚可,随访2个月未见复发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