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模式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

2022-05-27郭纪斌罗维根

科技与创新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工匠工匠精神育人

郭纪斌,罗维根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0)

机电工程学院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大力构建工匠人才培育体系,推进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训练,拓宽专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积极培养职业教育工匠人才,积极通过专业技能竞赛提质等活动的开展在工匠人才培养方面探索创新、主动作为。自2016年开始,学院就开始高度重视学生专业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并举办了“智能讲堂”技能节、工匠文化节、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种学术文化活动,围绕这些赛事文化活动主体建立了“两节一赛一讲堂”文化传承教育体系,并专门成立“智能工坊”社团,制定工匠文化传承教育计划,在2017年正式开展首届“两节一赛”活动。主要来讲,就是在学生日常教育中,通过“两节一赛一讲堂”为主体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常态化活动,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文化活动,在智能制造专业群培养特色人才,体现工匠精神传承文化活动的育人实效与教育推广价值。

1 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模式的背景

工匠精神是中国文明历史历代传承的重要精神,它在传承与回归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与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6-03-05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就曾经表达过自身看法,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个性化定制、产品柔性化生产,在产业工人中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李总理通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进行解读,探讨了何为“工匠精神”,并指出这是一种精益求精的职业者工作精神,这一点也在国务院所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有所体现。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匠人们对产品精心打造、对质量精益求精的职业理念和职业追求,更是匠人们不断吸收当前科技前沿技术,不断改进创造出新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主体就是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究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工匠精神文化育人方式方面希望继续深入,将其真正作为职业院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1]。

在工匠人才培养上,机电工程学院将“校企合作”提升到“产教融合”,构建起完善的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培养体系。同时,积极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活动,坚持“不唯身份、不唯学历”,积极鼓励联系其他院系加入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活动中,合作开展各种文化创意活动,鼓励有想法的学子全力参加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

2 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中国制造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因此,在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教育,不仅是时代的要求,同时也是制造业发展过程的必然要求。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中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升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造就一批精益求精、严谨细致的工匠型职业技能人才,满足中国建设现代化制造强国的伟大目标,不仅符合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更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从而更好地服务中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历史使命,推动中国制造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跨越。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要顺利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完成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历史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而在职业教育中,急需开展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培养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具有优秀职业素养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切实推进工匠精神传承教育制度建设改革,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基于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模式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希望通过结合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模式,凸显“两节一赛一讲堂”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性,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突破”的战略发展思路和“三位一体”育人实践模式。在这里,要综合考虑高等教育规律,分析青年成长特点,明确“一个平台、四条主线”的文化育人总体思路。在专业群内建立“智能工坊”文化育人平台可确保平台统筹开展“工匠精神”教育,实现传承育人系列活动,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保证高校思想政治育人整体设计,保证“智造课堂”全年开讲,与“两节一赛一讲堂”校园文化育人系列特色活动融为一体,将活动的开展与文化育人过程融为一体,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行为文化,构建“工匠精神”传承育人创新模式,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平台四主线设计思路如图1所示[2]。

图1 机电工程学院的一平台四主线设计思路示意图

3 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实践策略

根据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基本思路,机电工程学院在专业群建立了“两节一赛一讲堂”的文化传承育人模式,它基于工业4.0展开制造业建设体系,建立了拥有互联网机制联合建设体系,保证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可实现某些智能化技术生产操作,确保高效率智能制造专业群的有效构建,有效突破或解决传统中生产过程的单一流水线技术难题以及其他某些琐碎的问题,进而建立个性化智能生产教育教学平台。机电工程学院适应制造业发展需要,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实现对高技能人才的有效培养,保证企业技术创新需求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机制,并保证人才机制建设到位。具体来讲,目前机电工程学院在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实践策略[3]。

3.1 专业调研先行,明确专业群人才培养规格

在专业调研过程中,积极对接当地工业产业链,把企业岗位需求技能融入课程知识体系,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满足本地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保证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有效到位。同时根据产业背景对调研内容进行优化,保证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调研机制建设到位,体现多种能力背景下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专业能力培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运用调研成果,把企业岗位技能融入专业教学过程中,保证专业群高技能人才培养效果。

通过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学校应根据机电工程学院智能制造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与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企业岗位技能知识,保证做到职业教育有效化,体现多方面技能培养。例如在专业实践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职业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和分析运用能力,基于学生职业素养提升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保证职业道德与行为优化到位[4]。

3.2 建立校企合作载体,创新“三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建立校企合作载体方面,主要从以下3方面创新机电工程学院的“三型”人才培养模式:①在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实践中将产品生产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协同创新技术平台,建立集人才培养、技术研究、社会服务为一体的“教学工厂”,创立“三真”教学模式。②通过“教学工厂”提升校企合作深度,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前提下,以企业真实产品的生产作为实践案例,引入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共同组成教学团队,开展“传、帮、带”教学。③以企业产品生产为教学实践载体,有效解决生产实际的技术问题为目的,形成了“真问题真学、真任务真干、真功夫真练”的“三真”模式。在“三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需要将企业产品生产过程转化为专业教学实践过程,将企业产品生产实际过程有机融入实践教学过程,实现生产与技术研究、职业教育的“产、学、研、用”有机融合,确保学生学习领悟真本领,教授学生专业新技能,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专业教育教学水平。

另外,将产品质量全面纳入到考核标准中,完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在专兼结合过程中建立教学团队,保证做到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实践中高水平学生引领低水平学生,并对学生实践成果进行质量鉴定,优化企业产品技术参数,将企业产品参数指标要求纳入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职业岗位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根据实际技术要求对不同指标赋予不同权重,最终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效果[5]。

3.3 依据学生成长规律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

以学生成长规律为依据构建“平台+模块”课程体系,提升学生技能培养效果。通过多课程平台优化建设发展机制,体现教育线上与线下联合构建,真正形成平台模块建设模式,注重人才培养全面优化,体现碎片化实践应用,并实现对课程内容,形成多政策教育,分专业搭建职业能力课程,拓展课程专业能力模块,确保专业能力教育,确保模块主要载体构建,实现“精技能、国际化”。将专业能力分解、重构为多个模块,以项目加模块的形式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依据职业技能能力递进原则,按照由简到繁的原则遴选项目课程,对接岗位需求、引进职业标准、植入开发过程,构建基础技能→核心技能→综合实训→职场工作的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核心,由体验到实践的专业教学资源,积极构建智能制造专业群教学资源库。

教学资源库建设基于“自学为主、教辅相成、共建共享、边建边用、持续改进”的基本原则,让资源库能够实现学习者自学、教学辅导,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遵循“一体化设计、结构化课程、颗粒化资源”的建构逻辑,以课程资源为对象,将工匠精神内化于专业知识点,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共用”良性循环。在智能制造专业群相关专业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混合式教学,有效地利用碎片化时间,拓展工匠精神传承教育手段,扩大学习内容范围,实现了“时时、处处、人人”能学的良好格局。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通过建立现场教学与虚拟仿真,保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保证通过知识教学来建立网络,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培养复合型人才[6]。

3.4 深化产教融合开发具有工匠文化特点的专业课程

深化与国内一流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发挥工业产业链头部企业技术领先优势,在企业引入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匠人教师,协同建设课程资源,把生产实践的最新技术转化为课程专业教学资源;产业先进技术与专业课程改革成果深度融合,将工匠精神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内化于专业知识点。以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传承与弘扬为出发点,通过具有工匠文化特点的结构化课程建设,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意识的专业技能人才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选择具有工匠意识的专业教师主持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确保资源建设引领性及工匠精神的融入性;引进校外优质匠人资源,推进校企职业技能融通,提升课程资源建设的国际化水平;开发融入课程思政、创新创业要素的专业课程资源,强化职业素养、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培养;开发1+X证书培训课程资源,推进书证一体,提升复合育人能力。

4 总结

在“工匠精神”教育背景下,传承教育模式对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有所提升。在不断增强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意识过程中,需要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职业态度与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提高智能制造专业群的专业教育教学能力。

猜你喜欢

工匠工匠精神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90后大工匠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致敬!老工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