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幕后,这些高校助力北京冬奥会惊艳世界!
2022-05-27清疏
清疏
精彩绝伦的开幕式,“一墩难求”的“冰墩墩”,充满文化底蕴的奥运村……这个新春,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再次从“鸟巢”出发,向全世界兑现了冰雪之约的承诺,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文化的风韵。把一个体育盛会打造成一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这其中离不开这些高校的科技与艺术团队的助力。让我们走进幕后,看看这些高校是如何助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惊艳世界的吧!
含“墩”量、“一户一墩”……北京冬奥会的吉祥物“冰墩墩”无疑是这个新春的“顶流”,不仅在全网刷屏,而且在线上线下商店“一墩难求”,受到全球热捧。不过你知道吗?这样一个代表冰雪运动的吉祥物,却诞生于鲜少下雪的祖国南端——广州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为我国八大美院之一,是我国华南地区唯一独立建制的高等美术学府。“冰墩墩”正是出自广州美术学院视觉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刘平云教授及其团队之手。据刘平云教授介绍,“冰墩墩”最初的设计灵感源于中国北方传统小吃冰糖葫芦,而“内胆”最初设定的并不是大熊猫,但换来换去,都不如国宝大熊猫来得更萌、更具代表性。为了让大熊猫的“黑白相片”变成“彩色相片”,团队将国家速滑馆彩色“冰丝带”的形象引入吉祥物的头盔上,赋予其温度和活力。为了更好地打磨作品细节,这个大多数成员都没有见过雪的团队特地前往北方感受冰雪,还专程去了四川的熊猫基地来近距离观察大熊猫的形态。
历经10个月的奋战、21次大修改和无数次小修改,这只诞生于温暖南方的“冰壳熊猫”终于走进了北京冬奥会的冰雪中,和全世界观众一起见证了这场精彩绝伦的体育盛会。
随着北京冬奥会的落幕、冬残奥会的接力,人们流泪目送“冰墩墩”下班,喜迎可爱的“雪容融”上线!“雪容融”是正宗“北方娃”——它诞生于吉林艺术学院。它的外形脱胎于中国传统物件红灯笼。在冰天雪地中,街巷楼宇间高高挂起一串串火红的灯笼,这是许多北方人对冬天的温馨记忆。“雪容融”的设计者是来自吉林艺术学院的学生姜宇帆。2018年,还在读大二的她参加了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吉祥物设计方案的征集活动。在老师的指点下,她决定以中国结、红灯笼等中国传统物件为原型设计吉祥物。没想到,这个喜庆祥和的红灯笼竟一路“过五关斩六将”,成功入围前三名。面对冬奥组委专家给出的“仅保留原创属性,重新设计形象”意见,吉林艺术学院第一时间成立了专门的团队,不断对设计方案进行打磨修改。他们先后20多次往返于长春和北京两地,绘制了10000多张草图,拿出了32套方案。终于,团队接到了设计方案被采纳的通知,这个可爱的“灯笼宝宝”从此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雪容融。
“因为它是冬残奥会的吉祥物,‘雪能代表冬天;第一个‘容能代表包容;第二个‘融是融合。因为灯笼会发光,可以让世界人民都感受到温暖。”在姜宇帆心中,“雪容融”这个名字完美地诠释了她的创作初衷。
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开场节目《立春》中,393根长长的绿色软杆随着音乐律动起来,如青青碧草随风而动,充满蓬勃生机。由于涉及的演員众多,其站位、挥杆角度皆不相同,还要配合大屏幕的光影特效,因此这个节目也是开幕式上最具难度的节目之一。而这一节目的完美呈现,离不开北京理工大学研发的“超级管家”——仿真与排练系统的指挥。
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数字表演与仿真技术团队针对冬奥会开幕式创意排练的要求,研发了这个仿真排练系统,通过三维仿真技术,打造了一个全仿真的虚拟舞台,为每一位表演者提供了“定制”的表演手册,让所有参与演出的人员对舞台的布局、自己的走位以及动作所呈现的效果了然于心。除了对舞台的控制,系统还模拟了开幕式的全过程,包括火炬传递、运动员入场、点燃烟花等环节,甚至连转播机位的设置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有了这个“超级管家”的助力,一场让全世界观众赞不绝口的冬奥盛宴就这样完美地呈现了出来。
在冬奥会举办期间,奥运村就成了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第二个家,为了让新入住的“村民”们出行更方便,地图这一出行助手是必不可少的。北京建筑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就接手了绘制地图这一任务。绘制地图的任务听起来简单,实际上,要想准确无误地标注清楚各建筑之间的遮挡关系、建筑与道路的关系、景观植物的概况等内容,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不仅如此,由于三个奥运村的地形、布局和景观全然不同,因此项目组需要参考大量的航拍图素材,并先后6次深入三个奥运村开展场地调研,重点关注各个奥运村内的建筑形式、色彩以及道路、植被等内容。最终,项目组决定采用轴测图的表现方式,将手写板与电脑绘制软件结合,进行分层创作,依次绘制建筑、植被和雪景,再将所有内容进行整合。为了更好地宣传奥运村这个“门面”,项目组特地借鉴了中国古典绘画技法,在地图边框绘制了中国古典园林里常用的窗框纹样,使地图充满古典韵味。
除了手绘地图,项目组还开发了线上AR地图,让各国代表团能够360度尽览奥运村的风采。
在飘扬环绕的“银丝带”里,由6根橄榄枝联结成的大雪花将90余片晶莹剔透的小雪花紧紧簇拥在一起,晶莹的雪花和灵动的丝带相向旋转,仿佛在翩翩起舞。这个美得让人不忍呼吸的“银丝带”火炬台是北京冬奥会上最美丽的存在,它的设计出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马赛教授团队之手。
2020年11月,马赛教授团队受到张艺谋导演邀请,设计北京冬奥会的火炬台。设计之前,“甲方”大致地提出了几点要求:主火炬核心图形是直径为10米的圆形薄片,重点突出简约、纯粹、环保、科技理念。拿到设计要求后,马赛教授立即组织工业设计系、雕塑系的师生进行分析、讨论,最终一致同意采用雪花的形象。形象确定之后,团队就开始为其增加“亿点点”细节:火炬台的设计采用了动态雕塑的形式,“银丝带”与橄榄枝非匀速的双向同心运动,既增加了动态的视觉体验,也增添了雪花的轻盈与灵动之感;橄榄枝紧紧联结着小雪花,象征世界各国携手走向和平的未来。此外,火炬台的完美呈现还得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机械工程等学科团队的助力,他们为火炬台的建造把好建材质量关,并有效地提高了橄榄枝支撑点的强度,充分体现了艺术与科学的完美融合。0420F901-225B-4373-B3D7-95B37CAB2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