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推进化纤强国建设 各方聚力落实《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2022-05-27郭春花
郭春花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形成一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构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建设化纤强国。围绕发展目标,《指导意见》从产业链创新、高端化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改造、绿色低碳转型、实施“三品”战略等方面,提出五项重点任务。
蓝图已经绘就,接下来将如何落实《指导意见》提出的各项措施,如何完成提出的五项重点任务?本刊采访了行业部分优秀企业和机构,请他们讲述自己的“十四五”发展目标,谈谈将如何以有为措施落地实践《指导意见》,共同推进化纤产业高质量发展。
重点任务1
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
《指导意见》提出,要提升产业链创新发展水平。筑牢创新基础,形成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增强国家级、省级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服务能力及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加强关键装备、关键原辅料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布局。鼓励企业完善全球产业链布局,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优化国际合作模式。培育优质企业,鼓励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和技术升级改造。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
为解决功能纤维新材料、高端用纤维及纺织品、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公关,2019年,工信部批复组建了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这是全国第1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中心自成立起,就制定了引领行业在纤维新材料、高技术纺织品、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领域,打造纤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器”的目标。如今,创新中心已经建立起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等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股东单位增至15家,创新联盟单位增至143家,涵盖了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搭建起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对于未来如何推动纤维材料发展,创新中心主任王玉萍介绍,创新中心及联盟制定了“十四五”关键技术创新路线图:基础纤维材料要突破复合、多组分、共混共聚等关键纺丝技术,制备先进功能纤维,实现功能化纤维批量生产、形成产业化工艺包、建立完整产业技术创新链;建立大规模化PLA、PTT、PA56生物质纤维生产线,建立化学法再生纤维产业化生产线。战略纤维材料要突破T1000级、M60J级碳纤维等产业化技术,实现原丝、碳丝、预浸布及复合材料等产业链一体化开发等。前沿纤维材料要突破纳米纤维高密度挤出与成型技术攻克传感、能量采集转换、多重响应驱动等智能纤维制备技术攻克PLA等生物医用纤维制备技术,实现批量生产等。
作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桐昆集团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多方面的突破提升,其中在产业链延伸上,企业从PTA向上延伸到炼化领域;在区域分布上,从桐乡逐步发展到到长兴、乍浦、海盐、舟山、南通、钦州等地。针对增强产业链安全稳定性这一重要任务,桐昆集团总裁许金祥介绍,桐昆将始终秉承“打造百年桐昆,实现永续经营”的宏伟愿景,立足于“强链、补链、延链、全面发展”,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全产业链打造战略,围绕现有优势聚酯化纤主业,倾心打造下游完整的生态圈,努力提升上游核心原料的自给率,补强整个产业链上所有的薄弱环节,形成纵向一体化发展战略格局,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产业布局。为实现规划目标,公司将继续推进技术成果的开发与转化应用,加快产业链上下游布局,推动产业持续升级。目前桐昆正在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包括:江苏南通的PTA-聚纺一体化项目、江苏沭阳的聚纺-织造-印染一体化项目、福建古雷聚纺-加弹项目,一批世界级聚酯化纤上下游一体化新项目的建设将进一步巩固桐昆在聚酯化纤领域的行业地位,不断助力行业技术的创新发展。
在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排名中,盛虹控股集团名列第311位,比2020年上升144位。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新闻发言人顾栋华介绍,盛虹不断向产业链上游攀登,在已形成印染、化纤到石化、炼化的产业基础上,正加速向世界领先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团迈进。近日,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正式投产,这将极大提升我国大宗基础化工原料自给率,有效降低进口依赖度,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同时也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为国家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十三五”时期,是拥有60多年发展历史的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公司传承创新、突破定势、奋进崛起的五年。五年来,吉林化纤纤维总量增长了1.3倍,产值、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提前三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员工收入累計增长49.5%,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对于行业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吉林化纤党委书记、董事长宋德武介绍,目前,集团公司将顺应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科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内销外销联动发力,巩固国外传统市场、拓展中东潜力市场、带动国内优势市场,完善优化产业链,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
重点任务2
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
《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纤维新材料高端化发展。提高常规纤维附加值,实现常规纤维高品质、智能化、绿色化生产,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加强生产全流程质量管控,促进优质产品供给,满足消费升级和个性化需求。提升高性能纤维质量一致性和批次稳定性,进一步扩大高性能纤维在航空航天、风力和光伏发电、海洋工程、环境保护、安全防护、土工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应用。提升生物基化学纤维单体及原料纯度,实现规模化、低成本生产。支持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纤维等可降解纤维材料关键技术装备攻关,引导下游应用。
对于推动纤维材料高端化发展,吉林化纤在 “十三五”期间,就围绕人造丝、腈纶纤维、竹纤维、碳纤维四大板块,实现了调整升级、增量优化发展。人造丝通过迭代升级,高端市场占有率连年保持在45%以上;腈纶通过差别化研发,差别化率提升至34%;竹纤维将天然的纤维特性与科技、时尚、绿色市场新趋势完美融合,产销量增长幅度超过90%;碳纤维从小丝束到大丝束,从原丝、碳丝到复材,无论是质量、成本、柔性和效率,实现了由量变到质变的升级。
宋德武介绍,“十四五”期间,吉林化纤将加快推进碳纤维全产业链项目建设进度,对人造丝生产线将通过四化升级及机器代人进行自动化生产线改造,推动腈纶差别化产品放量,加大差别化市场开发与推广力度,依托天竹联盟创新平台开发推广竹纤维差别化产品。
《指导意见》中提到,要推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对于这一任务,不得不提由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携手盛虹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设立的 “盛虹·应急保障与公共安全用纤维材料及制品科研攻关项目”专项基金所做的贡献。该基金成立两年来,推出了48个包括疫情防护用口罩、防护衣等高阻隔功能纤维材料,新型防护用智能、纳米、生物基及生物降解等纤维材料与制品,防护用纤维与产品的检测与评价等丰硕成果,为促进生物医用纤维产业化、高端化应用做出了贡献。未来,创新中心科研攻关将继续聚焦新一代高性能、多功能、高防护等级的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开发及技术水平的提升,鼓励防护与公共安全用高新技术纤维材料及制品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应用推广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推动终端产品结构创新设计、高新技术纤维材料的成果转化及其性能检测、功能评价、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此外,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作为新时期推动以纤维为核心的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关键力量,从成立起就在智能可穿戴方面展开布局。王玉萍介绍,“十四五”期间创新中心将重点开发研究特种纤维在智能纺织品中的应用,通过和电子、新材料、医疗等相关行业的合作,攻克智能纺织品设计与加工技术,建立智能纺织品性能检测评价体系,研发具有感温、感光、检测等功能的智能可穿戴纺织品等家用纺织品,突破重点智能服装服饰及家用纺织品制备关键技术,初步建立相关产品的产业链。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开发创新,智能纤维及制品将给社会带来崭新的面貌。
重点任务3
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强智能装备研发应用,推进大集成、低能耗智能物流、自动落筒、自动包装等装备研发及应用。加快涤纶加弹设备自动生头装置及在线质量监测系统的研发及应用,提高涤纶、氨纶、锦纶的纺丝、卷绕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新兴数字技术在化纤企业的应用,提升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等产业链各环节数字化水平。鼓励重点企业打造主数据、实时数据、应用程序、标识解析、管理信息系统、商务智能一体化集成的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资源数据共享,加强供需对接,促进全产业链协同开发和协同应用。
在看到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后,2019年,桐昆集团便开启了全方位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进一步推动桐昆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转型升级,共同打造行业的“灯塔工程”。2020年11月,桐昆携手联想正式成立了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工业科技数字化服务领域的行业标杆,把桐昆经验、桐昆样板向外推广,走出了一条别样的“内生外化、赋能行业”的发展之路。如今,桐昆打造了覆盖五大业态和28家工厂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五横四纵”的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技术综合应用,打通了研发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仓储物流等多领域,实现了全链条、跨领域、跨区域的融合发展。
桐昆集团信息管理部经理许燕辉介绍,为带动全行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桐昆集团未来将继续升级完善与推广自动生头、智能装载和智能喷丝板清洗等智能化装备,替代人工减轻用工压力;加快浙江省化纤产业大数据平台、桐昆数智中心及“未来工厂”试点建设,通过大数据平台全面采集化纤原料材料、生产制造、装备管控、物流仓储、产品质量等海量信息数据,开发定制化应用模块,从而实现“全局可视、全局可析、全局智能”,为产业链协同高质量发展赋能。
近年来,新凤鸣则构建了“5G+工业互联网”平台——凤平台。凤平台集“主数据、实时数据、ERP、MES、WMS、大数据,及商务智能、APP和标识解析”于一体,实现业务链、数据链、决策链一体化,平台固化聚酯和拉丝工艺工作流、业务流、数据流知识超千条。通过应用14类工业机器人覆盖生产制造全业务环节,实现交易、融资、物流的全供应链服务,塑造化纤产业集群新模式,构建“互联网+化纤”数字新生态。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在新凤鸣集团董事长、总裁庄耀中看来,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化建设的引入将带领企业逐步走向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向“制造+服务”转型发展。
重点任务4
推进绿色低碳转型
《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节能低碳发展。鼓励企业优化能源结构,制定化纤行业碳达峰路线图,明确行业降碳实施路径,加快化纤工业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绿色供应链、绿色园区建设,开展水效和能效领跑者示范企业建设,推动碳足迹核算和社会责任建设。提高循环利用水平,推动废旧纺织品高值化利用的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化发展,加大对废旧军服、校服、警服、工装等制服的回收利用力度,鼓励相关生产企业建立回收利用体系。严格能效约束,完善化纤行业绿色制造标准体系,依法依规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水耗、高排放的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为优化供给结构提供空间。
《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化纤工业绿色纤维占比提高到25%以上,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可降解纤维材料产量实现年均增长20%以上。盛虹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物基PDO及PTT纤维生产制造商,早在多年前就开始布局生物基纤维的研发和生产,并创下了世界纺织PTT领域工艺技术史上的多项纪录。顾栋华介绍,公司生产的PTT纤维产品從原材料到制造、使用、回收等全生命周期均实现绿色可循环,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15%。
同时,为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目标,近年来盛虹走出了一条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盛虹”之路。在宿迁盛虹新材料产业园,盛虹投建全球第一条从瓶片到纺丝的再生熔体直纺产线,全面投产后,年产50万吨再生涤纶丝,年消化250亿个旧塑料瓶,占全国回收总量的20%,被循环利用后等于减排100万吨二氧化碳。
在绿色发展方面,桐昆集团也是硕果累累。“十三五”期间,桐昆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工信部《绿色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功能性聚酯纤维新材料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等重大攻关项目,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开发了聚酯“一头三尾”全差别化聚酯合成、在线添加、无油牵伸、聚酯有机物回收、余热综合利用等绿色工艺技术,攻关了纺丝油剂、铲板硅油等“卡脖子”关键核心聚酯化纤辅料,开发了智能铲板、丝束/丝饼在线外观检测、喷丝板自动检测、自动装载等智能化硬件装备和大容量聚酯国产DCS系统、APC系统、化纤大数据平台等软件系统,带领产业链上下游及配套企业共同推进聚酯化纤的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未来,桐昆将继续致力于涤纶长丝上下游产业链的绿色制造,助力化纤行业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绿色制造转型升级,为国内乃至全球整个化纤行业提高绿色制造水平贡献力量,助力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由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开展的绿色纤维标志认证工作,开创了我国纺织领域产品认证的新局面,目前是纺织产业链重要的绿色认证体系之一,包括绿色纤维认证和制品认证。绿色纤维(GF)商标是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注册的证明商标。目前该项工作已经进入第六年,已有39家绿色纤维认证企业,认证产品覆盖了循环再利用涤纶、莱赛尔纤维、壳聚糖纤维、PTT纤维,原液着色锦纶、涤纶、丙纶、芳纶、聚酰亚胺纤维等。未来,在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下,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将落实《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进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继续完善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体系,加强与国际、国内相关认证的互认、合作,进一步提升认证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保证绿色纤维标志认证企业的先进性,加强宣传推广,扩大认证知名度,形成纺织领域有影响力的认证品牌。
重点任务5
实施“三品”战略
《指导意见》指出要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以技术为核心,以需求为导向,开发性能和品质优异的产品,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时尚化、功能化、绿色化产品,持续扩大中高端产品有效供给。完善国标、行标、团标、企标协调发展的化纤标准体系,充分发挥团体标准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创新活力的作用。扩大“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和“绿色纤维”的品牌影响。提升消费者对中国纤维和企业品牌的认知度,推进中国纤维及企业品牌的国际化。鼓励企业建立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加强品牌管理团队建设,深化上下游产业深层合作,扩大品牌影响力。
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消费品工业司指导,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东华大学、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主办的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11届。十多年来,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参与申报的企业总计有550多家,申报纤维产品900多个,共有260个产品在该平台上获得发布,為纺织新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行业践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三品”战略发挥了引领和典范作用。近几年,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已经从“活动”向“平台”转变,希望它能够继续加大品牌化推广力度,继续强化和巩固“平台化”运营效果,并能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力,不仅成为国内化纤企业的交流和推广平台,还成为中国化纤产业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和舞台。
同时,作为行业龙头企业,桐昆集团从2021年开始,接替盛虹集团冠名中国纤维流行趋势发布活动,希望通过研发推广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等高附加值产品,打造高端纤维品牌,满足消费升级对化纤高端产品的需求。
汇聚磅礴力量 脚踏实地奋力向前
“化纤工业是纺织产业链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是国际竞争优势产业,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指导意见》对化纤工业定位的重要表述,更加明确了其在整个产业链及工业制造业中的地位之重,未来如何发展,如何完成《指导意见》制定的目标无疑受到极大关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化纤行业形成了一批以恒力集团、荣盛集团、恒逸集团、盛虹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为代表的涤纶头部企业,以恒申集团、锦江科技等为代表的锦纶头部企业等,他们在生产规模、产业链一体化、创新能力、绿色制造、品牌建设等方面已具备全球竞争优势;以中复神鹰、光威复材、江苏恒神、吉林碳谷等为代表的碳纤维头部企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产品应用领域等方面不断实现新突破;有以江苏龙杰化纤、徐州斯尔克纤维、上海德福伦、索力得科技、百川资源、闽瑞新合纤等为代表的专注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
在这些磅礴力量的带动下,行业已经形成了稳健的龙头企业群体和小而强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合理布局,而这样的布局定能脚踏实地地带领行业向前发展,定能早日构建起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化纤强国的愿景也定能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