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黄河滩区稻田养蛙

2022-05-27王万超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稻田生态

王万超

摘 要:通过生态稻田养蛙,为乡村振兴探寻致富新途径。本文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介绍稻田养蛙的方法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稻田;生态;养蛙

稻田养蛙周期短、投入少、经济效益好、保护生态环境效果明显,可为实施乡村振兴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助力农民富、产业兴。

一、稻田养蛙的生态价值与效益

1.生态低碳是稻田养蛙的显著特点。稻田养蛙的生态效益显著,可实现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的科学合理应用,提高稻田单产品质,增加亩均年度效益,改善环境生态,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使投入能效比更合理,产出经济效益更好。

防止农村面源污染。稻田养蛙农耕方式可以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代谢废物得以充分利用,且无化肥、农药污染,能有效防止农村面源污染。

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抑制水土流失。水稻种植相对于旱地麦作和粟作,对环境的破坏相对较小,不会引起水土流失。种水稻的地区多是低洼地,水源较为充分,生态恢复能力很强。稻田养蛙能实现生物保肥、增肥,提高肥效,缓和人地紧张关系,有效利用水土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水稻吸收养分。水稻有需求高温气候条件的遗传特性,水温高低直接影响水稻根系吸收无机养分。养蛙的稻田比不养蛙的水温高,因为蛙的拱土觅食活动会使田水变浑且有波纹,透入水中的太阳辐射被浑水中的悬浮微粒吸收,光能转化为热能并传给周围水体,使水温增高。另外,蛙在稻田水层活动,使水面经常波动,透入的太阳有效辐射增多,也使水温增高,促进水稻吸收养分。

节肥减药,保护生态湿地环境。稻田养蛙可有效减少肥料(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少用或基本不用农药),对减轻稻田环境污染、保护农业(农田)、改善湿地生态环境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生物耕作,改善土壤。稻田养殖选取的黑斑蛙具有掘食习性,可使土壤疏松,减轻土壤板结程度,客观上起到持续“中耕”即“生物耕作”的作用,从而减轻了土壤容重,增大了土壤孔隙度,有效改善了土壤性状。

生物培肥,提高地力。通过蛙的觅食,稻田里的杂草、枯枝落叶等各种田间废物均可变成水稻生长发育所需肥料,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水稻生长。数据显示,以每亩黑斑蛙6000只计算(规格300g),粪便含氮量相当于6.5kg硫酸铵,含磷量相当于9.5kg过磷酸钙。可提供2500~5000kg/667㎡蛙沟肥泥,可为下茬作物提供一季基肥,相当于10~20kg标准化肥的肥效。养蛙稻田与未养蛙稻田相比,土壤有机质可增加0.4倍,全氮增加0.5倍,速效钾增加0.6倍,速效磷增加1.3倍。

农业资源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种稻与养蛙结合可形成“稻—蛙”复合农田生态系统。复合系统利于农业资源的多层、多级、多次和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是实现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的重要形式之一。

节能减排,优化环境。稻田养蛙实行生物耕作、生物培肥,减少人工投入量和化学制品使用量,不仅节能效果显著,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在水稻生长期,不养蛙的稻田(Ck)CHt排放量为26.71g/㎡,养蛙稻田RF的CH4排放量为25.01g/㎡,RF处理的CH4排放总量比Ck处理减少6.4%。

节省水面,节约土地。稻田养蛙不与粮食争地,而是借田养蛙,按稻田产蛙800kg/667㎡计算,6670㎡稻田可产蛙8000kg,相当于667㎡精养蛙塘的产量。发展稻田养蛙节水(节省水面)、节地(集约利用)效果明显。

2.稻田养蛙经济效益突出。如今,消费者更崇尚生态、绿色、健康的农产品,稻田养蛙不仅能让农业增产,更能让农民增收。

降低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利用稻田就地育种、就地放养,利于方便快捷投入生产。稻田养蛙节肥节药又省工,降低了生产成本。一是节肥。稻田养蛙可增加蛙的排泄物等作为水稻生长所需肥料,可大大减少人为施用肥料(主要是化肥),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节药。蛙在稻田水中吃虫可减少农药用量。三是省工。蛙在稻田觅食跳跃松土,不需要耘田,减少了人工投入。

3.稻田养蛙社会效益明显。稻田养蛙让生产者从中受益,增强其生产生活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生态稻田养蛙能长出更健康的稻子。因为蛙吃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幼虫及其虫卵,而蛙排出的粪便又可以肥田,有利于水稻生长,也减少了施用化肥、农药带来的污染,保护了环境,有利于生产出“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稻田養蛙可增加优质稻米产量,有效解决市场高品质、优质高蛋白水产品供给问题,对改善农村居民的膳食结构、增强体能等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稻田养蛙有利于开发休闲农业近郊观光旅游事业。由于疫情的不确定性,人们倾向于到近郊休闲农业进行短期娱、购、游,稻田养蛙已成为休闲农业的“视觉盛宴”。清水稻田、蛙声一片,游客可呼吸田园新鲜空气,亲近自然,乐享农耕,更能体会“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由此带来的社会效益更可观。

二、生态稻田养蛙技术要点

1.稻田选择。要选常年水稻种植或鱼塘养殖、含富营养有机土质基础好的稻田。洛阳黄河南岸万亩水稻区域周边有10万亩湿地黄河保护区,还有“黄河大渠”由西向东配套自流灌区,稻田种植条件优越,农业资源基础优厚。

2.稻种优选。要因地制宜选用优质抗病良种,精选颗粒饱满健壮稻种。适合黄河滩涂的稻种是亩均产量450~600kg的新稻18、郑稻19、新丰2号、方欣1号、新科稻29、豫粳6号(黄金晴)等。

3.蛙类筛选。以市场销量大、价格高、成活率高、生长周期短的黑斑蛙为佳。黑斑蛙肉质细嫩、味美可口,有很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4.生态稻蛙管理。水稻播期和播量:3月5日至4月18日棚播育苗;667㎡播量16kg,育秧周期控制在25~35天。

水稻移栽插秧:5月1日前完成,栽插规格11cm×18cm(2.0万穴/667㎡),每穴5~8棵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13.3cm×30cm(1.7万穴/667㎡),每穴6~9苗。

5.黑斑蛙养殖技术。幼蝌蚪与苗蝌蚪饲养:食用黑斑蛙的人工饲养从人工采卵后养育孵化,出膜后的幼蝌蚪在原孵化池或网箱中培育,每㎡水面放养1000~3000粒;幼蝌蚪孵出后第4天开始人工投饵,一般每万尾用15个熟鸡蛋揉碎带水泼喂1~2次/天,需经一周饲养后移入蝌蚪饲养池。7~15天后逐步以红虫、水蚤、蝇蛆为主食,也可以豆浆、豆渣、豆饼粉、小球藻为主食,加喂一定的鱼粉促其生长。

黑斑幼蛙管理:蛙卵孵化后15~21天变成幼蛙。蝌蚪从出现前肢到完全变态的时期主要靠吸收尾部供给,靠肺呼吸空气,并开始跃出水面登陆栖息,当有90%以上蝌蚪变为幼蛙(脱尾)时,即可移入幼蛙池饲养。

幼蛙高密度集中养殖:1㎡100~150只的密度,圈养在内壁平滑(以钢制窗纱密眼)、高度1.5m的池中,池水深20cm左右,在水面上放置饵料台,池内不设陆地,迫使幼蛙上台集中采食和栖息。

诱饵驯食:先用鲜活诱饵料喂1~2天,第3天开始在诱饵中添加20%的复合饲料,以后逐日加大比例,最后过渡到完全摄食人工饵料。同时要求投料定时、定量、定位。每天投料1~2次,50g以下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6%~8%;100g以上的幼蛙,投饵量应占体重的8%~10%。饵料要求新鲜、干净和富有营养。

筛选分养:幼蛙驯养30~45天时,应放稻田并将大规格的幼蛙按1㎡30~50只密度转入成蛙稻田天然饲养;小规格幼蛙仍留在原池驯养。

大规格商品黑斑蛙稻田养殖:黑斑蛙体重200g以上转入大块稻田,生长速度加快。黑斑蛙眼睛能吞食苍蝇幼虫等,生长繁殖速度快,同时追加高蛋白悬浮颗粒饲料。

三、稻田养蛙建议

1.市场供求信息把控。生态养蛙全国、本土市场信息数据分析;全国与当地市场信息导向趋势的判断。

2.稻田养蛙基础条件。水源与电源:水源要求达标二级或处理后达二级水质、无污染的河水;220~380伏电源距离在300m以内。环境影響:周边500m无村庄、工厂及噪音源;养殖大田1000m内严禁打农药。养蛙饲料:初期饲料应根据个体大小投喂;选取国标蛙类开口饲料、适配料、营养料、高营养饲料。稻蛙田与市场:选择城市50km内距离,以便鲜活运输通畅。

参考文献:

[1]李荚姿.简论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发展的关系[J].经济问题,20076:34.

[2]生态学报2008年第28卷第1期第5461~5468.

[3]王士祥,石红霞,唐振海,胡秀明,吴涛,顾国兵,沈玮囡,孙玉镯,田芳慧.范县直播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探究[J].中国种业,2021(02):37-39.

猜你喜欢

稻田生态
稻田摸鱼记
“生态养生”娱晚年
“共享稻田”助力 收获多种“果实”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生态之旅
稻田里的写真
稻田里的稻草人
稻田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