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戏服

2022-05-26张玉琳

中原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永顺县龙山县戏服

张玉琳, 李 强,2, 李 斌

(1.武汉纺织大学 服装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武汉纺织大学 《服饰导刊》编辑部, 湖北 武汉 430073)

毛古斯舞戏服是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的表演服饰,以稻草、茅草、棕片、棕树叶和其他树叶等多种植物为材质,结草为服是其典型特征,制作工艺简单,造型独特。“毛古斯”的土家语为“拔步卡”,即浑身长毛的祖先[1]。毛古斯舞戏服从形式上看是用草捆扎编制而成的一种服饰,实质上反映了土家人对祖先的缅怀和敬仰。关于服装起源,学术界多从穿衣动机和面料来源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穿衣动机主要体现在人类的物理保护、心理防护和心理表现三方面需求;面料来源多基于“北皮南卉”之说,即北方地寒,用皮服,南方地暖,用卉服(草木植物纤维制作而成)[2]。人类真正意义上的服装究竟是皮服还是形如毛古斯舞戏服般的草“服”或树叶“服”(需要注意的是,笔者不说草编织服(如夏威夷土著使用的草裙)或树叶编织服是因为毛古斯舞戏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编织性服装,而是遮盖物),对此,笔者一直在思考。通过研究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戏服,对服装起源有了新的认识。毛古斯舞戏服这种服饰穿戴极具原始古朴的美学特质和文化内涵,目前学术界对其多从礼仪、舞蹈、神话、戏剧、宗教、生态、民俗方面进行研究[3-19],鲜有从服饰结构和服饰文化角度进行分析,本文基于此进行研究。

1 毛古斯舞戏服的材质与形制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戏服的装束分为茅草树叶型、稻草草绳型和综合型3类[20]。

1.1 茅草树叶型毛古斯舞戏服

茅草树叶型毛古斯舞戏服是毛古斯舞戏服最原始的装束,在龙山县的石堤村、坡脚村、苗儿滩村、隆头村、长潭村、他砂村、岩冲村、干溪村、洗车村、洛塔村等地的土家族都有穿戴。龙山县靛房镇石堤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图1)最初并非用来遮羞,而是用来遮风避雨,最能体现远古人类结草为服的特征,是用棕片和茅草制作而成,主要分为8部分:1个头套、1件棕片衣、1件棕片裙、2个护臂棕片、2个护腿棕片和1根粗鲁棍。头套用茅草制作,长度为40~50 cm;棕片衣用棕片制作成类似蓑衣的形状,先用长60 cm、宽5 cm的棕片做领子,再将长50 cm、宽60 cm的棕片与领子缝制在一起,最后直接将棕片衣穿搭在肩上,并系上绳子固定;棕片裙是用绳子将4片长约50 cm、宽约30 cm的棕片串联在一起制作而成;护臂的困扎方式与护腿相似,都是将长约40 cm、宽约30 cm的棕片用橡皮筋或细绳固定于手臂或小腿处;粗鲁棍是由一条长约30 cm、直径约3 cm的木棍制作而成,木棍的顶端用红色涂料染色,末端用绳子系在腰上,吊在胯前,以示男性生殖器。

图1 石堤村茅草树叶型毛古斯舞戏服的形制特征Fig. 1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atched leaf-shapedMaogusi Dance costumes in Shidi Village

1.2 稻草草绳型毛古斯舞戏服

在龙山县的恒咱村、坡松村、灭贼村、五官村,古丈县的喜其哈村,永顺县的双凤村和保靖县的夕铁村等村寨中,以稻草和草绳制成的毛古斯舞戏服最为常见。稻草草绳型的毛古斯舞戏服主要有两种形制:一种是古丈县断龙山镇喜其哈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另一种是永顺县灵溪镇双凤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其不同之处在于双凤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在双臂上增加了稻草捆绑的装束。

喜其哈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图2)充分体现了编扎工艺,由4部分组成:1个头套、1件稻草衣、1件稻草裙和1根粗鲁棍。头套由长约60 cm的稻草捆扎而成,盖住脸部,头套顶部扎3根或5根辫子;稻草衣由稻草编成蓑衣状,穿戴在肩上;稻草裙用长约70 cm的稻草编织成稻草片,围在腰间成筒形;粗鲁棍的造型较其他村寨更为夸张,一般用60~70 cm长的稻草扎制,顶端染成红色。

双凤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图3)同样也体现了编扎的特质,主要分为6部分:1个头套、2个稻草护臂、1件稻草衣、1件稻草裙和1根粗鲁棍。头套用长约60 cm的稻草扎制而成,头顶扎5根辫子,中间1根稍长,另外4根稍短,头套的下端用绳子系在脖子上;稻草衣是直接用草绳将60 cm的稻草捆在身上;稻草裙是选用长约70 cm的稻草编织成稻草片,围在腰间;2个护臂是将长约40 cm的稻草捆扎在2个手臂上;粗鲁棍是由长约30 cm、直径为3~4 cm的稻草绳编织而成,顶端用红纸进行包扎。

图2 喜其哈村稻草草绳型毛古斯舞戏服的形制特征Fig. 2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w-rope-shapedMaogusi Dance costumes in Xiqiha Village

图3 双凤村稻草草绳型毛古斯舞戏服的形制特征Fig. 3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aw-rope-shaped Maogusi Dance costumes in Shuangfeng Village

1.3 综合型毛古斯舞戏服

图4 兔吐坪村综合型毛古斯舞戏服的形制特征Fig. 4 The shap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rehensive Maogusi Dance costumes in Tutuping Village

综合型毛古斯舞戏服多分布在龙山县里耶镇的兔吐坪村,靛房镇的百型村、信地村、苏竹村、报格村,古丈县的马达坪村、小白村,以及保靖县的亨章村、仙仁村、夜咱村等村寨。此类戏服是将稻草、茅草、棕片和树叶等多种材质混合运用。龙山县里耶镇兔吐坪村的毛古斯舞戏服(图4)是稻草、茅草和棕片多种材质组合运用的典型代表,分为6部分:1个头套、1件稻草衣、1件稻草裙、2只棕片鞋和1根粗鲁棍。头套是用长约60 cm的稻草或茅草捆扎而成,在顶部扎制成一个丸子状,下方自然散开,可遮住人的面部;稻草衣是用长约100 cm的稻草扎制而成,呈扇形围在肩部;稻草裙是用长约100 cm的稻草扎成扇形,上方再用两根稻草绳做绳带,穿套于两肩,防止脱落;棕片鞋是用棕片直接将脚包裹住,再用稻草绳捆住棕片;粗鲁棍由长约30 cm、直径为3~4 cm的木棍制作而成,顶端染成红色。

2 毛古斯舞戏服的地域分布及成因分析

毛古斯舞戏服多分布于湘西的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的村寨中,其中龙山县最多,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只是零星分布,见图5。

图5 毛古斯舞戏服的地域分布Fig. 5 Distribution of Magusi Dance costumes

造成毛古斯舞戏服上述分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2.1 分布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呈现不均衡性

龙山、永顺、保靖、古丈4县接壤,被酉水河贯穿,崇山峻岭,山高水陡,这种自然环境封存了土家族原生态文化。龙山县位于酉水河上游,地势东陡西缓,群山耸立,90%以上的居民都是土家族,居民以渔猎和旱作农业为主[21]。龙山县至今传承毛古斯舞的村落多位于交通不便的山顶或半山腰,沿途坡陡沟深、荆棘丛生,影响了人员流动。在这一空间,人员相对稳定,经济辐射效应小,土家族人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并且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年节活动是他们欢庆娱乐的主要方式,这为毛古斯舞表演提供了适宜生存的土壤。保靖县、古丈县和永顺县的地形较龙山县低缓,与外界来往较为便利,虽然植被茂盛、景色秀丽,但耕地环境较差,人们生活穷苦,导致部分土家族人选择到城市打工,步入了新的生存环境[22]。此外,保靖县、古丈县和永顺县的土家族人在与外界交流过程中,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并逐渐认同了汉族人的价值观念与风俗习惯。由于毛古斯舞戏服中象征男性力量的粗鲁棍显得过于粗俗、露骨,与现代价值观念相违背,因此,在与汉族人频繁交流的土家族居住区域范围内,表演舞蹈时所穿戴的毛古斯舞戏服便不再使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毛古斯舞戏服在酉水河上游极为封闭的龙山县分布最广,在交通相对便利的其他土家族居住区域内分布较少,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2.2 分布与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呈现聚集性

毛古斯舞早在远古时期就已形成,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表演形式,只产生于特定的土家族居住区域,保留着原始社会形态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气息[23]。首先,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的毛古斯舞历史悠久,土家族居住地较为集中,没有大的迁徙现象,历史上“蛮不出境,汉不入崛”的戒律一直延续到改土归流时期,客观上造成了土家族与外界接触较少,在这种固定的地域环境和文化背景中,毛古斯舞戏服保留着原生化形态,聚集在一个较为封闭、稳定的大环境中。其次,毛古斯舞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举行,每年只举行1次或数年举行1次。由于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各村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当其中一个村寨表演毛古斯舞缺少角色时,会邀请其他村寨的亲戚身着他们自己的毛古斯舞戏服前来表演,这样就使得各村寨的毛古斯舞戏服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相互展现、相互参照并改进,因此,毛古斯舞戏服在形制与材质上有着众多的共性之处,其戏服的分布也呈现聚集性特征。

3 毛古斯舞戏服与服装起源关系探讨

毛古斯舞戏服形制简单、原始古朴,其材质为植物纤维,编扎结草而成。在服装起源学说中,毛古斯舞戏服虽然满足了人类物理保护和心理防护两方面需求,但是若将其作为服装起源的“活化石”,笔者并不认同。

服装是经过缝制,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产品,又称衣服。从毛古斯舞戏服的作用来看,其更像是一种图腾崇拜的道具,用于隐蔽性地打猎或攻击敌人,似乎称其为遮盖物更为合适。从这点来看,毛古斯舞戏服更像是土家族人对打猎生活和战争的记忆叙事表征。毛古斯舞戏服的制作方式虽然看上去只有捆扎,但是事实上用到了编织技术与缝纫技术,说明它蕴含服装的技术基础,只不过非常粗略。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并没有创作工具的意识,更不会有编织和缝纫技术,所以毛古斯舞戏服不是服装起源。

笔者认为皮服(一整张野兽的皮就可以成为一件衣服,四条腿上的皮可作为绳带)是服装的起源。皮服最初既没有纺织技术,也没有缝纫技术,只是后来为了制作合适的皮服,原始人类开始对兽皮进行切割,这才有了缝纫技术,但这一阶段仍不需要纺织技术。当人类过上定居生活,随着狩猎活动的减少,人类对于兽皮的获取量逐渐下降,皮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就必须找到皮服的替代品,由此出现了具有纺织技术的纺织品服装。

基于上述论证,笔者认为“北皮南卉”服装起源的学说不能成立。卉服与毛古斯舞戏服同为植物纤维材质,需要通过编织或缝纫技术才能制成服装,在技术层面明显高于皮服,因此,皮服应早于卉服出现。在中国南方出现卉服,与古人的迁移路径有关。古人穿着皮服先从西北、北方进入中原地区,然后再到南方,进入南方前他们早就掌握了编织技术与缝纫技术,由于南方炎热的气候,他们必须脱下皮服,制作出更容易获取原料和更为凉爽的卉服。从这点来看,卉服应出现于皮服之后。

4 结语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戏服这种古老简单的装束分布状况具有不平衡性和聚集性特征。从戏服的结构和文化角度可看出土家先民对祖先的崇拜。茅草树叶型、稻草草绳型和综合型是其典型装束,这类装束并非服装起源之依据,仅是土家文化的重要表征和民族风俗的体现。毛古斯舞戏服艺术价值植根于土家族所处的时空环境和历史活动之中,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进一步探究。

猜你喜欢

永顺县龙山县戏服
湖南省龙山县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
湖南省永顺县老年大学校歌
永顺县渔业生产发展的思考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湖南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当地社区协调发展探究
精准扶贫下龙山县乡村旅游转型与升级
龙山县优质稻湘晚籼17号栽培示范
湘西永顺大学生支教模式创新调研
从卖二手货到获得37座奥斯卡小金人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