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时代“家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儿童课程建设

2022-05-26吴汉平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3期
关键词:家文化家乡传统

吴汉平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

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有着特殊的意义与要求。近年来,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立足本地传统文化,开发独特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社·渚·家”课程体系,培养特色鲜明的乡村“现代娃”,即通过课程,培养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有责任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家文化”课程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要求

(一)走进新时代

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是我国新时代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新时代”就是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时代。

(二)坚守“家文化”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家”既是小家,也是一个国的家。“家文化”是传统文化中最大的内容,也是最主要的部分,从对“家”的定义延伸,“家文化”是一个家庭、家族的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家”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家庭到家族、到国家、到家国天下。因此,中国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

(三)立足乡村校

立足乡村学校建设特色儿童课程,有着鲜明的指向性与区域特色,它来源于乡村学生的家庭、家乡,也服务于特定区域的学生群体,服务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与发展。

(四)指向儿童观

儿童课程是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全新的组织要素,从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出发,打破各个割裂知识壁垒的课程。这是对学科课程的修正与补充,并且针对一般课程忽视儿童的需要与兴趣的弊端,旨在改变被动、呆板的学习状况。

新时代“家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儿童课程立足的正是本地区学生家庭、家乡,深入发掘传统“家文化”中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化精髓部分,进而延伸到整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它是能够塑造当前学生价值观、责任意识、伦理道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它源于传统“家文化”,而又有别于传统“家文化”,是对传统“家文化”的发展与提升。

二、乡村学校“家文化”儿童课程建设与研究的必要性

(一)坚持五育并举是乡村学校儿童课程建设与研究的方向

目前对于新时代学校五育的研究已风生水起,但指向新时代学校的整体课程设计十分鲜见。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王飞在其《新时代乡村学校的社会责任与使命》一文中指出:近代以来,乡村学校功能逐渐窄化,作用范围退缩到学校“围墙”之内。但是乡村产业和分工明显弱于城市,人才资源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较为稀缺,以及当前国家大力振兴乡村以实现整个国家复兴的核心任务等,均决定了曾经在乡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乡村学校应重拾其广泛的任务,超越学校“围墙”,依托乡村建设,重塑文化动力源、生活世界创生源和乡村人才能量源的价值与使命。这一论断给我们落实五育并举、着眼综合素养发展的“社·渚·家”的课程建设与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二)弘扬“家文化”是学校教育与研究义不容辞的责任

近年来,我国围绕家庭文化的内涵、功能、特点、变革、存在的问题及建设路径等展开了广泛地探讨,取得了不少成果。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更好地建设家庭文化,其设定的对象往往是家庭成员、社区成员。虽有部分学校也在研究“家文化”进校园这方面的问题,但多是广泛性的研究,缺少针对性,特别是缺少立足本地区乡村“家文化”的儿童课程建设研究。

因而,相对于时代的要求,目前的一些研究仍显不够,表现为研究的层次比较低、重复现象严重、理论深度不够等,缺少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研究与实践。

(三)新时代学校承载着以“家文化”课程实现五育并举的使命

新时代赋予“家文化”的全新诠释。我们将从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的角度来审视和诠释这一全新的概念,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建构全新的新时代“家文化”背景下乡村儿童课程,并通过分类研究,实施家庭课程、家乡课程、家国课程三大体系。

“新时代‘家文化’”,立足传统“家文化”。深入发掘传统“家文化”中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文化精髓,塑造当前学生价值观念、责任意识、伦理道德的新时代社会主义“家文化”,并以之滋养、浸润学生。

乡村“现代娃”是对“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造就全面发展之学生”的最直接、最浅显的称谓。“现代”,指的不仅仅是时空意义上的现代,更是指精神内核上的现代。作为21世纪的学生,他必须会学习,有人文底蕴,有科学精神;会生活,善合作,有担当。在日常生活中,他必须要能“知责守正、明责晓理、履责遵规、尽责有道”,必须要有鲜明的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必须真正做到:对自己负责,学会自立;对他人负责,学会关爱;对社会负责,学会担当。这样的学生才能称为真正意义的“现代娃”。

三、乡村学校“家文化”儿童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课改已逐步走入深水区,课程建设与改革将如何推向纵深发展?这是一个摆在学校管理者面前值得深思的问题。尤其在近几年各地陆续召开课程建设活动现场会,理论与实践在师生身上得到展示,映射出身心的变化,感受到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的魅力。教育人时时刻刻感到了压力。如果不继续前进,很快将会被社会、家长乃至学生“拷问”!所以及时地了解、研究当前最新的课程建设前沿动态,把脉当前课程建设主旋律,在不断的尝试中提升、创新、实践,才会让师生在课程建设这条跑道上幸福成长并收获、受益!

(一)课程内容关注全新培养人

在全面梳理资源、分析学生的基础上,基于特色性与生长性,围绕以下内容开设了三大系列的课程:

1.家庭系列儿童课程

从本地家庭生活出发,发掘、开发而成的一系列具有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舌尖上的家乡——食全食美”“生生不息——种植养殖”“变化万千——折纸”“画说农具”等。

2.家乡系列儿童课程

从本地社会生活出发,发掘、开发而成的一系列具有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家乡名人故事”“家乡特产习俗”“我爱傩戏”“马灯”“舞龙”“乡音乡曲”“我是非遗宣讲员”“画里家乡”等。

3.系列儿童课程

立足本地,放眼全国,发掘、开发而成的一系列的具有乡村传统文化特色的课程,如“书法”“经典诵读”“二胡演奏”“古筝演奏”“传统舞蹈”“象、围棋”“皮影戏”“24节气研究”,甚至还包括紧跟时代的一些传统特色课程,如“乒乓球”“羽毛球”“田径”“跆拳道”“数棋”“创客”等。

(二)课程目标立足全面发展人

基于学生立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与追求。“社·渚·家”课程的实施与研究,其目的就是立足学校既有特色——责任教育,融合本地乡村传统的“社·渚·家”文化,在深入发掘乡村传统文化的育人内涵中,让学生始终站在课程中央,坚持立德树人,从而积极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造就全面发展的学生。我们从德智体美劳五个纬度将家庭课程、家乡课程、家国课程细化为家风课程、家常课程、家康课程、家悦课程、家务课程(如表)。

立德树人 家风课程 家常课程 家康课程 家悦课程 家务课程 横向目标家庭课程 家乡习俗等 认识家具、庄稼等 种植养殖等 刻纸、画说农具等 舌尖上的社渚、木工坊、农工坊等 自理小能人家乡课程 节典体验类课程等 家乡名人故事、非遗宣讲员等我爱傩戏、马灯、舞龙等画说家乡、我爱傩戏、乡音乡曲等 家乡特产习俗等 自信小主人家国课程 书法等 经典诵读、24节气等 乒乓球等 传统舞蹈等 创客等 自主小公民纵向目标 德 智 体 美 劳 五育并举家国情怀责任品质

(三)课程实施注重全程成长人

1.环境提升

重视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立足本课程建设与研究要求,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积极打造、优化学校物质文化,实现“让学校的墙壁也能说话”,浸润学生。

2.责任彰显

立足责任教育,促成以“社·渚·家”为主题的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教育与责任教育的有机融合,积极开展校本研训,让责任意识、责任情感、责任能力、责任行为在以“社·渚·家”为主题的乡村传统特色文化教育中得到落实。

3.文化育人

开展“社·渚·家”课程与现有课程融合研究,让学生在既定的学习目标指引下进行既定的传统文化学习、感悟、运用,最终实现以民族传统文化育人的目的。

4.方式变革

加强教师理论学习,依据家课程的特点,引导学生构建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学习方式,充分利用身边资源自我学习,以提升学习效果。

5.改善行为

依据课程实践与研究的进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促进师生的自我提升,倡导文化气息,引导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

具体落实到实施操作形式中,是以自选为主要形式的活动参与类、实践操作类、文化认知类、节典体验类等课程的建设(如图):

从而,实现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架构起家课程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实施过程中关注知识与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并由此提升家课程的目标定位。

(四)课程资源着眼全力铸就人

立足新时代“家文化”,各类资源复杂而多样,这就更需要进行大量课程建设的资源研究,以确保更好服务于课程的教育教学。

1.开发、编制校本课程资源库

经过努力,学校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开发编制了校本课程参考资料《书法》《傩文化》《I(爱)社渚》等。

2.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自选课程

学校基于地方传统乡村文化积极开发7大类28小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自选课程,让学生自由选修。

3.课程基地建设

学校根据“社·渚·家”课程建设的需要,大力开发建设了一些课程基地,如社渚人文馆、傩文化博物馆、农耕文化怡趣园等。

4.大力培训教师

为有效实施“社·渚·家”课程,学校大力培训教师,让教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最大资源。

(五)课程评价指向全员锻造人

课程评价是对课程进行研究和分析,以判断其价值和适宜性的。“社·渚·家”课程实施过程中,通过收集系统全面的有关资料,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比较、判断其价值和效果;是为调整、改善、选择、推广、提高课程质量提供科学的、客观的依据。

新时代“家文化”背景下乡村学校儿童课程从全面发展人的高度,着眼乡村学生核心素养,着眼乡村学生未来,实施立德树人策略,落实五育并举的目的,让本地学生在乡村传统“社·渚·家”文化的学习与熏陶下,真正实现“培育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造就全面发展之学生”这一目标,践行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与责任。

猜你喜欢

家文化家乡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家文化”在现代化新型国企公司的探讨与实践
“家文化”班级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