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城市大脑的建设经验探讨
2022-05-26柳进军
柳进军中关村创新研修学院院长
2018年以来,全国大量城市、地区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这其中,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逐步发展成为城市治理模式的先进代表,累计受到新闻报道400余次、接待调研3000余次,在各级各地政府、学术界、产业界均引起广泛关注。
通过梳理其典型应用案例可以发现,中关村城市大脑之所以受到关注:一是因其成为数字时代开展城市治理工作的工具包,通过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快速提升治理效率;二是因其提供了三融五跨的方法论,有效解决了重点车辆治理、垃圾分类等一系列面向领域而非独立业务的综合性问题;三是因其成为城市治理的创新模式库,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新场景、新应用,演化出新的城市治理格局。
那么,中关村城市大脑是如何取得这些成果的呢?通过分析其发展过程可以发现,上述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条经验,具体来说:
首先是坚持应用带动和自顶向下、自底向上结合的建设理念。在二十余年全国智慧城市实践中以技术驱动以及顶层规划、自顶向下为发展路线,由此带来技术和业务分离以及顶设无法指导实现等突出问题。而中关村城市大脑在建设之初并未过分强调顶层设计,而是制定了一套有助于城市大脑自学习、自优化、自演进的规则体系。而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制定技术实现路径,通过场景不断叠加,以点带面,有效破解了上述问题。以数据共享为例,以往的数据平台建设往往是数据先汇聚,实现物理集中,再找应用,但是各地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而中关村城市大脑的垃圾分类场景则以具体场景为牵引,共享运输车、垃圾楼、社区物业等数十类数据,并辅以区块链技术记录各部门数据贡献,保障权责清晰。
第二是面向价值实现进行有效的场景设计。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以三个层次的价值实现为目标进行场景设计,使得城市大脑能够快速发挥作用,推动整体建设进入正向循环,具体来说:最底层价值是连接,对已有的业务系统、物联网设备以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物理连接,例如通过RPA、接口等方式实现系统间的数据共享;中间层是融合和协同,在连接基础上实现数据、技术的碰撞和深度融合来产生单一数据或技术无法实现的价值,或通过功能之间、业务之间的协作在精细化分工以外形成新的效率源泉。例如在渣土车治理中通过车挡、地图、视频等数据融合分析发现遮挡号牌等违规违法驾驶顽疾,并形成路径研判、道路设卡等辅助决策指定,帮助城管执法、交通执法等部门有效协作,提升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效率;最高层次是重构,将城市大脑建设成为整个城市的底层操作系统,彻底重塑城市的运转和管理方式。
第三是配套的組织机制成为可持续的动力保障。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过程中形成了专班+研究院+平台公司+联盟的四轮驱动建设机制。其中,专班是重要的业务需求提供方,专班的成立使城市大脑的场景设计从部门职责导向转变为问题导向,是应用带动理念能够实现的重要抓手。联盟则是重要的技术提供方,不断为城市大脑建设提供新技术、新产品。而研究院是连接技术和业务的重要枢纽,能够将传统面向单一业务的解决方案解耦,并结合专班的业务需求和场景设计进行重新适配。国资控股的平台公司则是重要的建设和运营方,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同时,有效解决了传统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系统质量参差不齐、标准不一、运维统筹难度大等诸多问题,并持续进行技术和能力沉淀,成为城市大脑长期运行的重要保障。
当前,中关村城市大脑建设正进入逐步完善阶段,中关村要继续坚持已有的经验路线,站在重构的视角不断丰富综合性、跨部门、跨业务的场景设计,对专班提出更高站位的要求和更高维度的赋能,以政策引导推动研究院、平台公司、联盟等机构组织进一步做大做强,为各地的城市大脑建设输出中关村智慧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