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国的玉鹿文化
2022-05-26宋笑飞
宋笑飞
鹿是一种群体性生活的动物,逐水草而居,“呼朋引伴,同行同食”。遇见猛兽,雄鹿在外以角御敌,母鹿与小鹿居中。古人将鹿群居的生活习惯类比人类,用鹿比喻宾朋,以“鹿鸣”为宴会宾客之乐。《诗经·小雅·鹿鸣》中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后来人们将鹿鸣宴比作大宴宾朋的意思。
鹿纹玉器最先出自商代的墓葬中,以片雕为主,后来各个朝代由于人们的审美取向不同,鹿纹玉器也因此各具时代特色。随着朝代的不同,玉鹿的形体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呈现出千姿百态,有站立,有卧地,有狂奔于草原之上,有散步于山间树林之中,皆是生动可爱,典雅秀美。这都体现了古代人们以玉雕的形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希冀。
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其造型多种多样,有跪姿、站姿、回首望姿、奔跑等姿势,其形体灵动优美,集中体现了西周玉鹿的雕刻技术和审美情趣。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其头上有角者,鹿角的尺寸都比较夸大,鹿角大者能占到整件玉鹿的比例的二分之一,鹿角小者也占到整体的五分之一。鹿角的形状也是多种多样,有山字形、树杈形、分叉形、钉耙形等等。现选精美者介绍如下:
站姿玉鹿(图1),高4.6厘米,宽3.98厘米,厚约0.1—0.4厘米。青玉,浅冰青色,玉鹿的臀部、后腿部、前蹄部、嘴部和鹿角的部分尖部因为受埋藏环境的影响,局部受沁呈现出灰褐色或灰白色斑块与斑点。鹿整体作站立姿势,头部上扬,似乎在观察周围的情况。鹿角从侧面看其枝杈似耙状。全身光素无纹饰。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
卧姿回首玉鹿(图2),高4.2厘米,身长4.8厘米,厚约0.1—0.5厘米。青玉,浅冰青色,玉鹿的头部、颈部、前肢、后肢部位受沁,呈现褐色、灰白色斑块与斑点。玉鹿呈四肢伏卧、伸颈回首状。玉鹿以阴刻线刻画勾勒出鹿的扁口、圆眼(图3)、胸、腹等部位,头上山字形小角。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
站姿玉鹿(图4),高8.5厘米,身长4.5厘米,厚0.4厘米。青玉,全部受沁,呈棕褐色与浅土黄色。玉质细腻,微透明。玉鹿翘首向前张望,嘴巴微张,双眼怒睁,耳部竖立微微内收,枝状鹿角挺拔耸立,鹿的鼻孔巧妙地以孔状装饰,臀部高耸,肚腹低垂,前肢斜向前蹬地,后肢粗壮强健有力地蹬于地面。尾巴短小紧贴于臀部,做奔跑状。这件玉器精妙地抓住了一只玉鹿高速奔跑躲避后边天敌之时,又发现前边有猛兽向自己追来,此时玉鹿在高速奔跑下紧急制动的瞬间姿态,用阴线刻画出玉鹿四肢肌肉的强健之美,用大而扁圆眼睛表现出玉鹿的惊恐,又用大圆孔刻画出玉鹿高速奔跑下夸张的鼻孔急速呼吸空气的紧张神情,使这件玉鹿充满了阳刚、健壮之美。出土于虢国国君虢季墓。
站姿回首玉鹿(图5),高5厘米,厚0.5厘米。青玉,冰青色,玉鹿头部、身部受沁呈现出棕褐色斑块,微透明。鹿角部略微残缺,玉鹿回头昂首,身体放松呈站立姿态。用阴线刻画出玉鹿的腿、头部轮廓,头部有一圆穿。形象逼真,神态自然。出土于虢国夫人梁姬墓。
奔跑玉鹿(图6),通高6厘米,身长5.6厘米,厚0.1—0.4厘米。青色玉质,玉鹿身体躯干部位和头部受沁呈现出灰白色斑点。鹿做高速奔跑状,后蹄蹬地,后肢与臀部做发力状,前肢向上做抬起状准备飞跃。鹿角上卷高高扬起,鹿嘴微张,鹿鼻扩张,紧张地呼吸着空气,鹿首微扬,鹿眼圆睁(图7),警惕地注视着前方,鹿耳外张,微微挺立,时刻注意着周围的动静。用阴刻线和大斜刀勾勒出鹿的身体各部位,线条流畅使得玉鹿强健有力的奔跑呼之欲出。玉鹿的眼睛是典型的西周臣字眼,叶片似耳朵,鹿角枝杈占比较大,显示出雄鹿的阳刚之美。出土于虢国国君虢仲墓。
站姿玉鹿(图8),高5.6厘米,身长6厘米,厚0.1—0.4厘米。青色玉质,全器受沁呈现出棕色或深黄色。鹿角上卷高高扬起,鹿首前视,梭形眼(图9),柳叶形耳,用大斜刀和阴线刻画出鹿的主要部位,传神生动地表现出了一只正在吃草的雄鹿似乎听到了什么,突然抬起头来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虢国玉鹿多姿多彩,形态各异,它们的造型虽然以片雕为主,但姿态也丰富多变,有的站立姿势(图1)、机警前视状(图8)、卧姿回首状(图 2)、疾驰奔跑状(图6)等各种造型,刀锋刚健,抛光细腻,气宇轩昂,动感十足,姿态优美。虢国墓地出土的玉鹿大多使用夸大玉鹿的角部表现出雄鹿的强健之美,其分叉就像小树一样直立在鹿的头顶,远远超过身体的比例,大有头重脚轻的感觉。
从雕工上看,玉鹿整件器物在琢玉技法和造型设计上都有了改进,重点在加工、打磨和抛光(图10),使器物日趋美观。在工艺方面,出现了粗犷的一面坡工艺(图11),往往勾勒出眼、耳、口、身形等轮廓,使造型更加清晰,简洁遒劲,同时在细部多用阴线或平行阴线,比较强调在磨光的平面上用阴线突出其粗细曲直的对比、变化。
从玉鹿整体气韵上看,虢国墓地出土玉鹿等动物形象,通常着手从以夸大局部特征来概括全貌的手法,达到言简意赅、惟妙惟肖的艺术效果。如虢仲墓中的玉鹿(图6),做惊起欲奔之状,其夸张丰美的大角,警觉后抿的耳朵,弯曲如弓的身躯以及奋起欲奔的双蹄,充分表现出真实生动的艺术效果,准确、简洁的造型和刀法,活灵活现地雕刻出惊鹿的神态。虢季墓出土的玉鹿(图4)准确把握住了玉鹿面部造型和当时惊恐万分的整体瞬间动作和应急反应,足见西周玉雕艺人观察生活和艺术创作已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
这些玉鹿的特征也和杨伯达在《西周玉雕琢法及其特点》一文中阐述的观点相同:“西周的玉鹿佩有的回首凝视,有的侧目寻觅。特别以夸张的手法,着力刻画鹿角的变化,有的双枝似花树,有的单枝分叉,有的独角横伸,变化多端。这说明当时匠师们一定对鹿作了精心观察,才能将每只鹿刻画得形神并妙,栩栩如生,可見其匠心独运,而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界。”
总体来看,虢国的玉鹿纹饰简洁,形态逼真,工艺朴拙却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剪影似的立体效果。它主要是靠粗阔流畅的线条摹其大形,而细微处又精致刻画,写实与夸张巧妙结合,在中国西周玉器史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意蕴,占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对研究玉雕有着十分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