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制科研院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2022-05-26陈达
陈达
摘要:当前,原创技术已成为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院所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具有先天优势。本文通过对转制科研院所的历史定位与发展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转制科研院所;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创新体系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四次會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国有企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创新体系、增强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提升国有企业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这为科研院所转型升级圈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转制科研院所始终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可以说,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转制科研院所具有独特的先天优势。
一、转制科研院所的历史定位与现状
(一)历史定位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
分,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与国民经济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一直以来,科研院所贴近产业、扎根行业、服务企业,了解并掌握产业实践,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行业共性技术研究与提供、关键核心技术开发与供给、集聚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承担基础理论研究、成果转化、应用研究以及竞争前沿技术研究等方面,转制科研院所承担着重任,为行业重大基础性技术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转制现状科研院所转制以来,技术开发类
转制科研院所实施的公司化转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按照科技型企业的要求,大部分转制科研院所规范经营活动,建立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明确了以追求经济效益和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实施了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应用开发与生产活动的机制,面向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进一步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同时,转制科研院所迅速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对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然而,转制后的科研院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
一是以发展经济为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重大基础性或共性技术服务的职责,对国家创新链造成了极大地影响。
二是转制科研院所聚焦于追求利润最大化、资产的保值增值,研发功能逐渐趋于弱化。
三是转制科研院所将以前提供技术服务的企业变成了竞争对手,导致服务行业的意识淡化。
(三)使命担当
2021年5月,在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转制科研院所是国家科研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的使命就是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因此,转制科研院所要积极主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加快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所在领域的原创技术策源地,进而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其他主体、其他单元提升创新能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支撑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实现提升。
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思考和建议
(一)充分发挥转制科研院所作用,潜心攻关基础共性技术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落实中央财经委第五次会议精神,出台专项政策,遴选部分建制完整、具有较好研究基础、有能力继续承担公益研究的科研院所,集中开展前沿性、基础性、紧迫性和颠覆性技术研究。同时,组织相关产业重点产品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开展创新,为我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技术支撑。
在运行机制上,鼓励探索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建议政府给予30%稳定的运行经费支持,引导转制科研院所潜心从事基础共性技术创新,避免盲目追求产能规模,来支撑所处的行业领域高质量发展。
主管单位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鼓励支持转制科研院所的能力所长,打造成为所处行业领域的原创技术策源地,为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供支撑。
(二)择优选择转制科研院回归公益性研究,重塑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体系
转制科研院所是解决创新链上“死亡之谷”的关键所在。
建议国家在重塑产业基础共性技术创新体系过程中,择优选择部分转制科研院所回归公益性研究,将高校开展的基础研究、转制科研院所从事的共性技术研究、企业开展的产业技术创新“串珠成链”,打通科学原理、产业发展和工程研制之间的鸿沟,促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融合,形成强大高效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
回归公益性的转制科研院所,要聚焦“四个方向”,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要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行业发展急需为导向,紧盯世界科技前沿,着力解决一批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要集聚优势领军科技人才和相关创新资源,开展本行业本领域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要强化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创新,重构转制科研院所原有的开展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和为企业服务的功能;要着力提升产业技术基础供给能力,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破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和“短板”问题,支撑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
(三)设立专项基金,定向支持转制科研院所强化公益性研究
建议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引领未来发展的、国家亟需的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技术,在事关国家发展全局、国防安全领域和战略高技术领域,建立基础共性技术战略性任务决策机制,设立基础共性技术专项基金,定向支持具备应用基础研究条件的转制科研院所承担重大攻关任务。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转制科研院所熟悉行业、贴近企业的作用和积极性,左右协同、上下联动,形成基础共性技术研发的强大合力。以承担攻关任务的转制科研院所为核心,在共性理论技术、前沿战略必争领域部署力量,建立共性技術平台,弥补共性技术创新主体缺位,强化院所行业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支撑地位,统筹布局建设标准与检测、认证与评价、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持续提供高质量行业基础共性技术供给的能力,解决跨行业、跨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支撑产业和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
(四)支持转制科研院所专注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解决工业基础技术缺失问题
建议国家出台政策支持转制科研院所专注于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研发,着力发挥转制在技术支撑、组织协同、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企业等作用,协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展工业基础技术研发,以转制科研院所为核心,形成关键产业链的系统性创新模式,推动原来点状零散的创新源转变成系统性原创技术策源地。
聚焦“卡脖子”技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支持转制科研院所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促进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应用为牵引,强化科技与产业融合,在要素协同、转化应用上发力,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
推动研用结合,打通产业技术链、攻关创新链、产业应用链协同通道,实现更多跨部门、跨区域的大协作,部署实施工业基础技术攻关,系统解决因工业基础技术供给不足造成的“缺芯”“少核”“弱基”的窘境。
(五)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针对转制科研院所所在领域进行分类施策,形成有利于转制科研院所能力持续提升、成果不断涌现的机制。
二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创新机制,针对尚能提供共性技术的科研院所,直接定向下达国家战略性科技攻关任务,提升转制科研院所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改进转制科研院所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方式,提升转制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话语权,在为国家解决关键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
三是强化创新的正向激励,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健全转制科研院所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加大技术创新考核权重,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机制。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等为导向,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落实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和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收益分享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和动力。
编辑/车玉龙 统筹/晨光
参考文献:
[1]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N].人民日报,2022(1).
[2]何德权.我国转制科研院所技术功能定位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6):7-10.
[3]陈学东,王冰,范志超.科技与经济融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思考[J].安徽科技,2019(12):5-10.
[4]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2).
[5]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台声,2021(10):10-19.
[6]陈学东,王冰,范志超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J].民主与科学,2020(0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