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
2022-05-26李婷薇
李婷薇
摘 要: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对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师必须要有更高水平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学任务。在“课程思政”的推进过程中,需要建设一支可以胜任“课程思政”要求的强大师资队伍。文章从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式的标准入手,分析了“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现状,最后提出了提升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对策。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10-0153-04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受到了高校的广泛重视,各个高校为了发挥出“课程思政”的作用,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班级辅导员三者共同承担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任,三者各具优势,形成合力,共同构成了推进“课程思政”高效实施的力量。所以在此过程中,建立一支具备“胜任力”的综合师资队伍成了推进“课程思政”的前提与关键,但调查结果显示,当前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存在一定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思政”大格局的推进。因此针对现阶段的不足,系统性地对高校教师进行胜任力研究,构建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从不同角度对高校教师胜任力进行评价,进而为高校教师提供改进方向。
一、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
(一)思政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1. 个人特质角度
思政课程的学科特性,决定了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政课的指导思想贯穿于思政课程的每一个环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政课程的基石[1]。这也意味着作为思政课程的教学者,思政教师必须要有对其系统的把握,要在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始终高举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旗帜,要为自己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感到自豪,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度,发自内心地信仰马克思主义。这都是思政教师个人特质角度上胜任力的表现与标准。
2. 知识素养角度
思政课程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思政教师知识素养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政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胜任思政课程的教学。作为一名高校的思政教师,要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从历史知识到前沿理论,从国内到国际,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站得高、看得远。在时代快速变迁的背景下,思政教师不能作壁上观,要有紧随时代发展的觉悟,要有不断进行学习的思想认识,只有这样的思政教师才能将思政知识高效地传授给学生,才能够保证“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2]。
3. 教学能力角度
相较于其他课程,思政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高校思政课堂上常出现的现象是学生没有学习积极性,课堂沉闷、教学低效。从该角度出发,思政教师能否胜任思政课程的教学就取决于其教学能力的高低,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相对较枯燥的思政理论真正地传授给学生。面对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高校思政教师要有学习这些理念和手段的决心,也要有掌握和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一改低效率、低质量的思政教学,才能胜任思政课程的教学。除此之外,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思政教师不重视思政课程,严重阻碍了“课程思政”的推进,所以是否重视思政课程、是否能够用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样是评判一位思政教师是否能够胜任思政课程教学的重要标准。
(二)专业课教师的胜任力模型
1. 个人特质角度
作为专业课程的教学者,专业课教师承担了学生大多数课程的教学任务,所以专业课教师是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最多的角色。基于此特点,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要具备优秀的师德师风,对教学、对学生要有应有的热情。面对“课程思政”实施面临的困难,专业课教师必须要有自信,以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的个人魅力、真诚待人的态度为学生言传身教。能否做到这几点成为判断专业课教师能否胜任“课程思政”的重要标准。
2. 思政意识角度
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的一体两面,专业课教师想要在“课程思政”方面有着足够的胜任力,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要对思政教育有着足够的认同感,要具备科学准确的思政意识。对于“课程思政”来说,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能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是决定“课程思政”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所以专业课教师是否具备融合两者的意识以及是否有能力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成为评判专业课教师能否胜任“课程思政”的又一标准[3]。
3. 知识素养角度
与思政课程教师不同,专业课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具有雄厚的储备,同时也需要掌握丰富的思政知识。面对不断推进的“课程思政”,专业课教师的第一要务是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为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找到更多更好的结合点,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融入价值观念引导。专业课程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理应不断进行学习,研究学科前沿热点,了解先进的思政理念,以此充实专业课的课堂,用丰富的课堂内容吸引学生参与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来,并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4]。
4. 教学能力角度
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高校专业课程的教学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更不用说“课程思政”的实施效率。對此,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自然而然就成了其能否胜任“课程思政”的重要标准。面对学生日益多样的学习需求,专业课教师不能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要采取更为丰富、多样、先进的教学手段。专业课程教师是否具有学习与创新教学手段的意识、能否掌握与运用先进多样的教学手段,是否可以将专业课程的显性教育与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有机结合,能否做到两者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就成了评判专业课教师能否胜任“课程思政”的重要标准之一。
(三)班级辅导员胜任力模型
1. 个人特质角度
班级辅导员是学生整个高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引导者、管理者和陪伴者,所以班级辅导员在“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由于班级辅导员的角色特征和工作性质较特殊,所以他们的个人特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也同样影响着“课程思政” 的实施。通常情况下,亲和度高、个人魅力大、与学生有共同兴趣、与学生能够友善交流的班级辅导员往往能夠取得工作上的成功,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所以,高校班级辅导员是否具备以上几种个人特质、能否在面对繁多且复杂的学生工作从容不迫、以自身的良好行为举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是重要标准。
2. 思政意识角度
班级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的管理者,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为了让这份优势能够充分得到利用,班级辅导员必须具备科学的思政意识,能够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日常教育管理的过程中,班级辅导员要有意识地去学习与掌握思政知识,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管理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此在日常管理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断提高自己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5]。面对“课程思政”的新要求,能否胜任“课程思政”具有的以下标准:班级辅导员能否掌握思政教育的基本模式和有效技巧、能否将思政教育元素融入日常的管理教育工作中。
3. 教育管理能力方面
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中,班级辅导员所承担的角色十分重要,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因此变得尤为重要。班级辅导员工作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其是否能够采取高效的管理教育措施来使得“课程思政”得以顺利实施。一般来说,在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中,班级辅导员都担任着倾听者或引导者的角色。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班级辅导员要有耐心地倾听,有针对性地采取疏导措施,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所以,一位班级辅导员是否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能够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方案,是否可以科学高效地配合思政教师以及专业课教师进行思政教育是评判其能否胜任“课程思政” 的重要标准。
二、“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胜任力现状
(一)胜任力总体水平有待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高校教师在“课程思政”的总体胜任能力上存在不足,水平有待提升。不管是思政教师、专业课教师还是班级辅导员,都认为自己在工作方面存在不足,在“课程思政”的胜任力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与发展空间。首先,大多数高校教师认为自己的工作态度没有问题,对“课程思政”的认同程度较高。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表示其效率并不高,在创新意识与能力、教学手段、思政综合素养、教学研究能力以及工作合作协调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还不能很好地胜任“课程思政”的开展,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还有待提升[6]。
(二)部分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当前阶段,部分高校教师缺乏爱岗敬业精神,将教书当成一项单纯的任务,没有足够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责任感。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高校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但在实际情况中,很多高校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不热爱教师这份职业。这部分教师不重视和学生的交流,没有用心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觉悟,不重视对学生的引导,对学生没有起到“灯塔”的作用,做不到为人表率、以身作则。
(三)缺乏创新意识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先进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高校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提高对思政教育工作的胜任力。调查结果显示,有很大一部分高校教师都没有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故步自封。传统的思政教育效率并不高,存在一定不足,尽管“课程思政”的实施为高校教师提供了思政教育的方向与方法,但很多教师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在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的改变上缺乏积极性,不愿意主动为了推进“课程思政”而努力。这也直接导致在高校中很大一部分教师并不能够胜任“课程思政”,导致“课程思政”流于形式,难以顺利实施[7]。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提高高校教师胜任力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师风师德
一名教师能够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明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靠的不是说教,而是教师的言行表率。良好的师风师德是一股无形但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高校要采取措施引导教师树立良好的师风师德。高校可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想教育活动,邀请专家举办讲座,借助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模范教师的真实事例引导教师进行学习,让教师感受模范教师的师风师德。以此激发教师群体的模仿与学习欲望,从而培养教师的良好师风师德。高校还可将师风师德的建设纳入评价制度中,让教师的师风师德成为教师考核指标的一部分,以此从制度层面上约束教师的行为。另一方面,作为主体的高校教师理应转变自身观念,将把学生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提高师风师德的准则与要求,用更高的标准约束自己、提升自己。
(二)培养高校教师的工匠精神
“课程思政”的实施给高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需要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激励教师的职业追求,让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程思政”的工作中来,不断提升自己,更好地教书育人。想要成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的教师,离不开更高的追求,一名优秀的教师思考的应该是怎样才能将自己的工作做到更好,怎样才能胜任教书育人这份伟大的工作,这是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师需要时刻践行的观念,也是应该追求的目标。
想要胜任新时期的“课程思政”工作,高校教师必须做到爱岗敬业,在实际工作中践行新时代的工匠精神。而高校需要做的是在校园、在社会上营造一种能够激励教师的良好环境,对爱岗敬业的教师进行道德层面上的嘉奖,树立模范典型,引导高校教师更加坚定地认同工匠精神,提升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自豪感以及职业责任感。通过有效的激励,引导高校教师将爱岗敬业常态化,使高校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提升自己,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政知识与思政教育方法,稳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胜任力,努力探索有效的措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实行双向拜师模式
在“课程思政”工作中,思政课程和专业课程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自然需要加强工作上的合作与协调,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从而更好地勝任“课程思政”。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可采取双向拜师模式,鼓励并组织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子。
对于“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很多情况下都是由于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缺乏信息交流,没有做到工作上的协同导致的。所以,高校实现双向拜师模式非常有必要,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样需要意识到这一点,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双向拜师的活动中来,充分交流思政工作上的经验与方法,学习对方的优点,共同提高自身的胜任力。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可借助该机制展开思政工作上的协同合作,紧扣“课程思政”的每一个环节,做到协同教育,确保“课程思政”能够真正地落到实处,从而实现协同育人。
(四)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
为了更好地让教师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基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提高工作胜任力,高校有必要建立完善的评价反馈机制。一方面,高校应完善评教机制。传统的评教都是在期末阶段进行终结性的一次性评价,但质量仍需要提升。为了提高评教有效性,高校可定期组织网上评教活动,采取过程性评价,让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第一时间进行改进。另一方面,高校需要完善针对教师的评价内容。根据时代教育的要求,结合“课程思政”的需求,科学地设计评价标准,多角度评价教师的胜任力。让教师直观地了解到自己哪一方面已经可以胜任“课程思政”,哪一方面难以胜任,以此帮助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 曾益武. 公共管理类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研究——以桂林理工大学地方政府学教学团队为例[J]. 教育观察,2021, 10(45):46-48+59.
[2] 张璇. 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的能力浅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21(49):218-219.
[3] 张捷树. 中职学校思政课教师引领课程思政的策略研究[J]. 当代职业教育,2021(06):65-72.
[4] 管小青. 精准教学与协同育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两个着力点[J].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21,20(06):15-19.
[5] 陈根红,彭志红. 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生态文明教育课程标准探讨[J]. 经济师,2021(11):238-239.
[6] 于蓉. 课程思政建设对于高校教师角色职能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研究[J]. 大学,2021(40):70-72.
[7] 王欣. 基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对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探析——以公共基础课程大学语文参赛为例[J]. 陕西教育(高教),2021(10):15-16.
(荐稿人:胡洋,云南师范大学非洲地理与环境研究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