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转专业大学生“云寝室”的构建与管理

2022-05-25李歌卓王彩云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寝室室友交流

金 晶 李歌卓 王彩云

(巢湖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自教育部修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以来,全国高校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积极推进转专业政策,转专业门槛和条件不断降低和放宽,帮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实现了转专业的意愿。转专业大学生也成为高校学生工作中不能忽视的群体。在转入新专业后,相当一部分高校因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实现转专业学生的寝室调整。转专业学生滞留原寝室,引发的班级融入、学习适应、人际交往等问题,已成为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难点。本文通过对转专业大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尝试探索基于现实分散住宿条件下转专业大学生的有效管理路径。

1 调查对象、目的与方法

巢湖学院是安徽省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院校,在校生1.7万多人。学校以服务学生为宗旨,转专业政策相对宽松,每学年学生上学期结束前提交转专业申请,下学期就可以进入新专业学习。学校每年转专业人数也较多,以2018—2021年为例,2018年转专业学生393名,2019年转专业学生611名,2020年转专业学生569人,2021年转专业学生596人,平均占每年新生人数的12%左右。除对口招生和专升本招生不能转专业外,转专业学生涉及全校50多个专业。本研究以巢湖学院转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了解分散住宿对转专业学生的影响,拟利用网络平台,实践一种新的寝室构建与管理的方法。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的研究方法。问卷调查的对象是巢湖学院2018—2021级转专业本科生,参照各年级的转专业人数,向转入总人数最多的5个专业平均发放问卷。18级发放30份问卷,19级、20级、21级分别发放4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36份,回收率90.67%。此外,选择转专业人数排序居中的5个专业的20名学生进行了访谈。

问卷内容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包括年级、性别、转专业前后所属院系;第二部分是转专业大学生寝室生存状态;第三部分是分散住宿的转专业大学生信息交流、获取和集体参与状况;第四部分是“云寝室”构建与运行的可行性调查;第五部分是开放式问题,主要了解转专业学生对“云寝室”管理中的建议和意见。个案访谈主要对转专业学生开展深入的交流,比较转专业前后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和心理变化。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2.1 转专业大学生的寝室生存状态

寝室的存在不只是为大学生提供栖息之地,更是增强大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场所。调查发现,转专业大学生分散住宿的现状,对其专业学习发展、集体意识培养、人际关系建立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与转入专业学生的交流缺乏有效沟通。

2.1.1 年级越高,与转入专业学生交往的意愿越强

调查发现,2021级转专业大学生中65.79%表示不会因为上课时间、班级活动等原因导致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学习交流不同而感到烦恼;原寝室的关系融洽、和谐的情况占68.42%,但是,63.16%的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感觉比较紧张和吃力。随着年级的增高,到三年级时,也就是2019级转专业学生中在作息不一致而感到烦恼、与室友经常发生矛盾的比例最高,分别达到58.33%、25%;与室友关系和谐度最差,表示能与室友关系融洽的比例只有44.44%;在专业学习上的紧张和吃力,也仅次刚转专业的2021级学生。而在2018级学生中上述现象又得到好转(见表1)。

表1 转专业大学生寝室生活、学习状况(单位:人)

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学生转专业的动机是为了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1]。大三是大学生在校的关键时间点,专业学习任务重,还需要对专业学习发展提出规划,对考研还是直接就业这一问题需要学生做出选择。在缺乏本专业同学的寝室里,有的转专业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会产生焦虑和紧张的情绪。由于转专业学生分散在外,如果辅导员和同学们不能及时了解情况,帮助其疏导,就很容易与室友产生矛盾,感到无助。在“是否能主动与转入专业同学交流”的问题中,2019级有26名同学、2018级有21名同学选择了“愿意”,比例分别达72.22%、75%。年级越高,表现出的交往意愿越强烈。但是在现实条件下,由于生活空间的远离和割裂,这种意愿需要转专业大学生主动作为或为其搭建交流平台才可能实现。

2021级转专业大学生有84.21%的主要交流对象是寝室室友,86.84%的学生与本专业同学交流较少;2020级、2019级转专业大学生在寝室的情感交流与转入班级的同学交流中,给出“较多”选择的分别占61.76%、35.29%和55.56%、61.11%。转专业大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与寝室室友情感交流有所下降,与转入专业学生交往逐步增加(见表2)。

表2 转专业大学生的情感交流状况(单位:人)

在访谈中,一名大四学生表示,“越是到高年级了,越感觉与室友没有共同语言,尤其是在个人职业发展和未来规划上,大家专业不同交流很少,导致其他方面的情感交流也很少”;还有一名大三学生表示,“因为大家寝室分散,我就一个人住在其他专业的宿舍里,之前与班级同学交流少,现在大三学业越来越重,苦于没有本专业的室友”。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转专业大学生的情感交流和人际交往的需求变化有关,随着年级的上升,转专业大学生更多关注未来发展,与本专业同学交往的需求增加。在现实寝室内部,因专业的差异性,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发展方向和路径都不同,所关注问题不同,导致情感交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和不安的情绪。

2.1.2 容易被孤立和边缘化

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在课外时间里,转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专业课知识和阅读共占39.7%,24.26%的学生在上网娱乐;只有7.35%的学生参加班级组织的活动。积极参与班级组织的活动、课外运动与志愿活动总比只有29.4%,占转专业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日常活动的比例不到1/3,说明转专业大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不足,大多以自我活动为主,经常游离于集体之外,随之集体意识会减弱或边缘感增强[2]。

表3 转专业大学生课外时间主要日常活动情况(单位:人)

51.47 %的转专业大学生能主动发起并积极参与讨论话题,7.35%的学生选择沉默不语,甚至会刻意回避,在寝室中,这部分学生很容易被室友孤立(见表4)。在“日常生活中最困扰自己的事情”问题中,人生发展规划、人际交往和课程学习排在前三(见表5)。“因未能转入新专业班级寝室,会出现哪些问题”的多选题中,人际关系差、情感交流少、新班级集体荣誉感不强的选项均超过50%,22.06%的学生认为生活上的问题因涉及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和不同的辅导员,比较麻烦,就不愿意提出来,或者提出后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数据反映出了转专业大学生在寝室里容易被孤立,走向边缘化(见表6)。

表4 转专业大学生参与室友共同话题的程度(单位:人)

表5 转专业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困扰自己的事情(单位:人)

表6 因未能转入新专业班级的寝室会出现的问题(多选)(单位:人)

2.2 转专业大学生信息获取和集体参与状况

2.2.1 信息获取主动性弱

没有调入新专业寝室的转专业大学生77.94%的信息获取途径是网络通知,认为班级线下通知是主要途径的同学有25人,占18.38%(见表7)。网络成为班级联系寝室分散住宿学生的重要途径。但是,在网络信息传递和互动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调查结果显示,50%以上的转专业大学生通过网络渠道获取的信息存在分散、繁杂、漏看、处理不及时等现象,55.15%的学生表示在寝室与转入专业学生的信息互动性差。在对信息有疑问时,只有33.82%的转专业大学生能主动提出,并掌握准确的信息(见表8)。在访谈中,也印证了转专业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主动性弱的现状。有5名同学在谈到信息获取问题的时候,明确表达分散住宿下,都是被动接受班级信息,有时遇到问题也没有合适的咨询对象,不能及时互动信息。

表7 转专业大学生班级信息获取主要途径(单位:人)

表8 转专业大学生班级信息互动出现的问题(多选)(单位:人)

2.2.2 参与集体行动少

2021级转专业的大学生在参与寝室卫生检查或寝室美化大赛等活动的不超过50%学生,在专业学科竞赛、非专业学科竞赛和学习活动的占比不到50%,但体育、文艺活动参加人数均高于50%。2020级、2019级转专业大学生在参与寝室卫生检查、体育和文艺活动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和学科竞赛调查中,学生参与度有一定的提高。2018级学生中专业学科竞赛和学习活动参与分别为57.14%、53.57%,比其他类型的集体活动参与度高。结果显示,转专业大学生参与集体行动较少,虽有年级的差异,但是整体上比例不高(见表9)。

表9 转专业大学生参与寝室集体活动的情况(多选)(单位:人)

在深入访谈中,部分转专业学生表示因为一些条件的限制,参与寝室集体活动的频次较少。其中,大一高同学在访谈中解释,“不是我不愿意参加,寝室只有我一个转专业学生,其他几个同学是一个班级的。他们班级组织检查寝室的时候,我都在上课。有的时候只能提前把自己的卫生打扫一下,无法行动一致。可是感觉上,我就是没有参加。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在与专业相关的比赛中,转专业大学生容易被寝室其他专业同学忽视,但在本专业的比赛中又缺少合作对象,无法自建团队[3],这导致转专业大学生参加集体活动的热情降低。在问卷中,围绕以“云寝室”成员为单位参加专业竞赛的问题,有62.50%的大学生赞成这样组队,认为可以有效解决团队成员的沟通和交流,促进班级的凝聚力。

3 探索:“云寝室”的构建与管理

3.1 “云寝室”的构建

3.1.1 概念介绍

针对转专业学生尤其对全部由转专业学生组建的转专业班级寝室分散、管理困难的现状,本文以安徽省巢湖学院转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设计和推行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打破学生现实寝室的分布局限,利用网络空间构建突破人数限制、性别界限,可动态调整的线上团体分组管理模式,称之为“云寝室”。

3.1.2 构建特点

与传统寝室比较,“云寝室”最显著的特点在于突破人数限制、打破性别界限和实现动态调整。传统的寝室是因高校方便统一管理,在学生入学时便由学校统一划分寝室,在人数搭配、男女分寝等方面较为固定,缺乏灵活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寝室配置上的问题难以解决,其中转专业学生在此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转专业班级正是因为寝室分布过于分散,才导致班级集体意识欠缺、交流过少、凝聚力不强等现象的产生[4]。相比之下,“云寝室”具有如下特点。

(1)“云寝室”的人数划分灵活性较强

调查中,转专业学生比较偏向于4-6人的寝室人数。“云寝室”人数过少不利于转专业学生交流合作且易形成小团体,造成班级管理成本的增加;“云寝室”人数过多易导致“室员”参与度减少,降低学生参与“云寝室”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作为辅导员,可以根据转专业学生实际人数来合理分配“云寝室”的人数。

(2)“云寝室”能打破性别界限

男女分寝是高校寝室管理的基本原则。“云寝室”的室友设定能够打破性别界限,实现男女搭配。在“你对云寝室男生、女生混搭模式是否赞同”的问题中,65.83%的转专业学生持赞同态度;90.65%的学生认为构建“云寝室”后,与异性的线上交往不会存在障碍。访谈中有学生还特别强调了男女生搭配的“云寝室”不仅能有效发挥男女生的性别优势,提高寝室成员合作的积极性,而且能促进线下男女生的交往,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优势互补,互相监督,能够更好的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3)“云寝室”能实现成员的动态调整

“云寝室”在最初建立时,28.13%的转专业学生希望“根据共同兴趣”分组,60.42%的学生表示“本着自愿的原则”自行组合室友。为了加强同学的交流,帮助转专业学生彼此了解,70.16%的学生表示在一定的时间段可以重组一次寝室,当转专业学生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时,则可将“云寝室”成员固定下来。30.12%的大三学生赞同在考研阶段根据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选择来重组寝室,将有共同目标的学生组合起来,能更好地互利互助。“云寝室”在运行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动,从固定到调整再到固定,最终实现较为合理的“室友”搭配。

3.2 “云寝室”的管理

3.2.1 “云寝室”的“五个一”的运行要求

“云寝室”与一般的线上群体不同。它需要发挥网络的功能作用替代实体寝室,意味着实体寝室能发挥的作用,“云寝室”也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甚至超出实体寝室的作用。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可以借用大学生使用最多最广泛的微信或QQ,来组建线上“云寝室”。如何发挥“云寝室”的作用,需要积极推行“五个一”的运行要求。

(1)每天记录一次生活点滴

63.54%的转专业学生愿意在成为寝室长后,给“云寝室”的室友收集或转发他们的生活点滴,制作寝室群画像或生活相册;73.42%的学生愿意在“云寝室”中每天记录生活点滴。因为转专业大学生寝室没有整合,除了上课时间一致外,生活基本较为分散,同学之间相互了解的时间太少,这与朝夕相处的实体寝室无法相比。而虚拟室友在“云寝室”里发布生活动态,寝室长及时收集、整理和分享,可以增强室友之间的熟悉度,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2)每周发布一次热门话题

把转专业大学生在其他群里或空间的发言热情引入寝室,让“云寝室”热闹起来。在被问到“你是否愿意每周在‘云寝室’发布一次热门话题”时,69.79%学生都表示愿意,说明转专业大学生之间有增强交流的意愿。在访谈中,有同学认为,“热门话题可大可小,只要有人发声,我都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做潜水一族。”

(3)每周提供一次学习分享

转专业大学生为了共同的专业学习才成为同班同学,部分学生存在专业学习不适应的现象,也有学习非常优秀的转专业大学生。学习优秀者可分享学习经验,带动学习困难者,共同营造良好的学风。75%的学生表示在云寝室开展学习分享是非常必要的,如果学业跟不上,转专业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

(4)每月开展一次线下活动

在线上“云寝室”的运行效果较好的前提下,必然会催生转专业学生线下继续加强交流和沟通的欲望。进而增进认同感和归属感,再反作用于线上活动的推进。57.29%的转专业大学生愿意参与线下活动,还有42.71%的学生不愿意。访谈中,有部分同学表示线上能很好地沟通和交流,不需要再安排线下的活动。这说明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认识到“云寝室”的高效运行离不开线下同学在课堂、活动和工作中的接触。线下和线上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云寝室”的建设。

(5)每月组织一次与其他“云寝室”的交流会

交流是为了促进发展。在与其他“云寝室”的交流中,可以分析本寝室建设过程中是否存在改进的地方,还有哪些可以创新的环节。“云寝室”的成员是动态管理的,在交流中能加强与班级其他同学的了解,增强班级凝聚力和归属感。

3.2.2 “云寝室”的管理制度

(1)制定共同管理的寝室长轮值制度,激发各成员的主体作用

作为“云寝室”的主要管理者,云寝室长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无论是“云寝室”内部成员的交流、还是寝室整体之间的交流,都离不开寝室长的推动和落实。为了有效发挥云寝室长的作用,在“云寝室”的管理中,采用寝室长轮值制度。让每位转专业大学生都有机会担任寝室长,可激发各成员的主体意识,发挥各自的优势,任职期间具体落实和监督“五个一”运行,参与班级其他具体事务。这样的设计是为了让每位转专业大学生明确自己既是“云寝室”的参与者,也是建设者和管理者。在调查中,76%的学生支持寝室长轮值,并在轮值时间上赞成1个月一换的比例达35%,支持度最高。

(2)实施化零为整的寝室整体积分制度,提高寝室的团队精神

以“五个一”的实施情况为标准,班级其他事务性工作在“云寝室”的落实情况为基础,对每位转专业大学生进行日常考核,以寝室为单位,化零为整进行记录,采取整体积分制度。每位成员的表现对寝室的积分都至关重要,调动和发挥寝室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来为各个“云寝室”计分,65%的转专业大学生支持这一制度。转专业大学生对新专业和新班级的融入,因为现实寝室的阻隔,容易被消减,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不强,有的甚至被边缘化。通过寝室整体积分制度,就是让转专业大学生在自助和互助中,增强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3)推行“云寝室”建设成果展示制度,增强寝室的集体荣誉感

为积极推动“云寝室”的建设,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管理中推行“云寝室”建设成果展示制度。每个“云寝室”可以用图片、视频、PPT等多种方式,展现寝室特色文化、品牌活动、成员风采等。利用班级集体活动或主题团日活动,定期开展展示活动。61.46%的学生愿意将“云寝室”的建设成果展示给大家;83.33%的学生选择会认真准备,以多种形式展示。转专业大学生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云寝室”的生活展现出来,无论是选择图片和文字还是采取视频和动画的方式,都可以展现出“云寝室”生活的多样性,促进转专业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4)构建寝室长-班委-辅导员三级管理制度,全方位保障“云寝室”的运行

“云寝室”的管理不是孤立的、割裂的,需要纳入整个班级的管理体系中。辅导员在对转专业大学生的管理中,下沉实体寝室是必须的,但在实际管理中,由于寝室过于分散,无法实现频繁深入地走访每个学生的寝室。在调查对象中,在47人组建的转专业新班级中,学生分散在学校5座寝室楼里的42个寝室,辅导员在线下的查寝室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从线下转为线上,从线下的抽查到线上的常驻,辅导员进驻“云寝室”则很方便、快捷。除寝室长外,“云寝室”管理的协助和督查工作可以由班委和辅导员完成,构建寝室长-班委-辅导员三级管理制度,全方位保障“云寝室”的运行。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三级联动,通力合作,以“云寝室长管理为主,班委协助、辅导员督查为辅”的管理理念,高质量推动“云寝室”的管理工作。在对转专业学生关于云寝室管理的调查中,75%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实行三级管理制度,并且6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通过班委协助云寝室长的工作。班委主要围绕推动实行规范化云管理,提升“云寝室”活跃度,协助完成“云寝室”的日常工作。

4 结语

高校转专业大学生“云寝室”的构建与管理对转专业大学生,尤其对转专业班级学生的情感交流、人际关系、专业学习以及后期的职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云寝室”的设计和管理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辅导员不能简单、机械的只完成一些规定行动,更要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丰富“云寝室”文化内涵,创新管理方法,让每一位转专业大学生拥有属于自己本专业的“云室友”。

猜你喜欢

寝室室友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猪一样的室友
寝室闹鬼记
还有梦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我就吃一点
考前紧张
寝室“活宝”征集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