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识图谱的在线课程研究热点与前沿展望

2022-05-25丁瑞君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2年5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教学效果

丁瑞君

(西安航空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

在线课程是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一种体现,其内容涵盖精品开放课程、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1]。自2013年以来,政府层面和高校层面都积极投入在线课程的建设,从政策、经费、技术等方面为在线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创造了条件,与之相关的文献数量也在急剧增长;但近几年,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文献数量有所下降,可以看出,我国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已从迅速升温过渡到逐渐沉淀的状态[2]。

那么,趋于稳定之后,我国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哪些方面?研究前沿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理清这些问题,对于后续研究方向的确定与把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近五年中国知网(CNKI)中关于在线课程的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发文分布、高被引文献以及关键词共现、突现等多方面的分析,对我国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与前沿进行了梳理,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1.1 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收录的学术期刊,分别以“TI=('网络'+'视频'+'在线'+'线上'+'开放'+'远程') AND TI=('课程')”和“TI=('慕课'+'MOOC'+'SPOC')”作为检索条件,来源类别选择SCI来源期刊、EI来源期刊、北大核心、CSSCI、CSCD,时间范围为2017—2021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9月30日,共检索到1 405篇文献,去除重复文献以及广告、书评等,最终筛选出有效文献1 170篇。

1.2 研究工具

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引文空间)的简称,是在科学计量学、数据和信息可视化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款多元、分时、动态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3]。它除了可以进行引文空间的挖掘之外,还提供了其他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

2 在线课程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2.1 年度发文量分析

由图1可知,自2017年起,关于在线课程的发文量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由2017年的300多篇下降至2021年的100多篇,可以看出,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热”已趋于平缓,即国内学者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已逐渐趋于理性状态。2020年相较于2019年发文量稍有提升,可能与2019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有一定关系(该文件对本科在线课程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与原则)。

图1 关于在线课程的年度发文量统计图(2017—2021年)

2.2 发文期刊分析

发文期刊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线课程研究的载体分布。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涉及期刊共有237种,说明关于在线课程的文献分布较为广泛。表1所列为近五年发文量排在前20的期刊,其中一半以上为教育类期刊,在线课程作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产物,这样的分布理所当然。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教学及图书情报类期刊的发文量也相对较多,说明在线课程在这两个领域也引起了一定程度的关注。另一方面,表1所列期刊的总发文量为565篇,占总体样本的48%,可以看出,关于在线课程研究的载体较为集中。

表1 主要发文期刊统计

2.3 发文机构情况分析

图2为近五年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机构网络图(图中节点越大,表示发文数量越多),由图2可以看出,在线课程的研究团队主要分布在师范类院校或者大学的教育学院。其中,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发文量较多,分别为20篇、16篇。北京大学是以汪琼等人组成的团队研究为主,南通大学研究人员相对较为单一,多为钱小龙一人的研究成果。且各个学校皆是独自进行研究,目前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网络。

图2 发文机构网络图(发文3篇及以上)

研究样本共涉及1 326个发文机构,其中有26个机构的发文数量在5篇及以上,有16个机构的发文量为4篇,41个机构的发文量为3篇,116个机构的发文量为2篇,其余机构发文量为1篇,即80%以上的机构发文量为1篇,表明在线课程的研究机构分布比较分散。通过统计发现,发文量≥5篇的26个机构共发文190篇,占总发文量的16%,进一步显示了我国在线课程研究机构的分散性。

2.4 发文作者情况分析

通过对发文作者的共现分析,可以得到作者的合作网络图,如图3所示。图3中标出的为近五年发文量在3篇及以上的作者,由图3可以看出,研究者之间合作较少,只有个别形成了固定的研究团队。其中,汪琼、杨晓宏、赵磊等有相对固定的合作人员。汪琼团队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以综述和实际应用分析为主,包括在线课程发展回顾、学习者行为分析、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等;杨晓宏团队的研究以在线课程教学质量认定研究为主,包括认定现状的调查、认定标准的构建等;赵磊团队主要专注于国外在线课程的运营机制探析,包括edX、Udacity、Coursera等多个在线课程平台的经验及启示。除此之外,由表2可知,发文量最多的作者是钱小龙(20篇),其研究多是以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为例,进行在线课程商业模式的研究,包括成本结构解析、核心资源解析、渠道通路解析、客户关系解析等多个视角。由此可以看出,各个研究团队或“高产”作者皆有自己的研究关注点,且保证了一定的持续性,但是各团队多是独立研究,较少进行合作。

图3 发文作者合作网络图(发文3篇及以上)

依据普莱斯定律,发表论文数量为Mp(其中,Npmax为发文量最多的作者的论文篇数)篇以上的作者为核心作者,且全部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占论文总量的一半[4]。本文研究样本中作者发文量最高为20篇(Mp=4篇),即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应在4篇及以上。表2所示为发文量为4篇及以上的作者,共计15人,总发文量为101篇,仅占总体研究样本的十分之一左右,说明核心作者及作者群尚未形成,即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力量目前相对比较分散,缺乏具有权威和影响力的作者或团队。

表2 发文量4篇及以上作者名单

2.5 高被引文献分析

一般来看,高被引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对高被引文献进行统计与分析,有助于了解和掌握相关领域的发展现状、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发现学术研究的核心人物和文献引用规律等[5]。表3所列为2017—2021年期间被引量排前10的文献,这些文献基本发表于2017—2018年,且被引频次都在80次以上。由表3可以看出,这些文章多以“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为主题,其中关于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占比尤为突出,说明在近几年的研究中,许多专家学者倾向于结合在线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

表3 高被引文献统计

2.6 关键词共现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的检索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文献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挖掘学科的研究热点[6]。本文通过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共现图对近五年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进行梳理与分析。关键词共现图如图4所示,图4显示了出现频次超过10次的关键词。由图4可以看出,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主要有以下两个维度:

图4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出现频次超过10次)

(1)在线课程的建设研究:包括具体课程的建设思路、现状与优化策略以及课程平台的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刘睿等(2018)从教学目标、课程结构与内容、教学技术与方法、开放课程管理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基于具体教学科目的在线课程建设与探索,以期培养学生的自我更新意识、提升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7];蔡忠兵(2017)、聂建峰(2020)等认为,虽然我国高校在线课程的建设已取得显著进展,且初具规模,但是仍存在基础薄弱、认知不足、管理不善、理念落后等问题,亟须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凝聚思想共识并大力完善资源环境与配套政策建设,从而充分发挥在线课程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和教育公平实现中的作用[8-9];迟宗正等(2017)基于校内上课平台不统一、权限设置不自主等现实问题,设计并研发了适宜于校内大部分课程和全部师生的一体化在线课程平台,在规范学生学习秩序、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同时,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10];李白燕等(2017)则基于校间资源无法进行普遍共享的问题,开展了全市区域内第三方课程共享平台的建设,以期汇聚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机制[11]。

(2)基于在线课程开展教学实践的应用研究:包括基于在线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学习者的学习体验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有不少学者从不同学科背景出发,开展了基于在线课程的翻转课堂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例如,付艳芳等(2017)设计了基于SPOC的“五阶段”混合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师生关系高度融洽,学生存在感、成就感体验明显,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师业务水平也得到了较大提升[12]。赵映川(2018)、戴心来(2017)等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并梳理了在线课程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包括教学资源、师生交流与互动、环境支持等方面,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后续课程应强化内容建设、增强互动设计[13-14];张自强(2018)基于MOOC教学设计的导学、教学内容、交互和评价设计四个维度,对在线课程学习者的学习体验进行调查与分析,并依据分析结果,从各个维度对MOOC教学设计提出了建议,以期为课程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15]。

从整体上看,近五年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的建设及应用两个方面,且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关于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2.7 关键词突现分析

突现词是指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较多或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根据突现词的词频变化可以判断研究领域的前沿与趋势[16]。由图5可以看出,2020年以来受到关注的热点有7个,其中,线上学习、在线教学、网络课程以及医学免疫学皆是因为应对疫情而受到了较高的关注;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也引起了在线课程研究者的关注;除此之外,基于在线课程和虚拟仿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近两年的研究热点。

图5 关键词突现图

3 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2017—2021年CNKI收录的关于在线课程研究的1 170篇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 5.8软件对发文分布、关键词共现及突现等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并绘制出相应的知识图谱,借此梳理了近五年来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与发展前沿,以期为后续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3.1 研究结论

从总体上看,近五年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论文涉及了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多个方面,虽然发文数量呈下滑趋势,但是2021年前9个月也是在100篇以上,进一步说明,我国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已从迅速升温过渡到逐渐沉淀的状态。在发文载体方面,虽然涉猎期刊较为广泛,但发文量前20的期刊的总发文量占总体样本的近一半,说明在线课程研究的发文期刊较为集中。除教育类期刊外,实验教学及图书情报类期刊的发文量也相对较多,说明在线课程在这两个领域也引起了一定的关注。在发文机构、作者方面,研究机构分布比较分散,且尚未形成核心作者及作者群,只有个别研究者或机构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且能够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持续性的研究。通过对高被引文献的分析发现,近几年许多专家学者比较倾向于结合在线课程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以期实现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发现,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两个方面,即一方面涉及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平台的建设,另一方面涉及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学习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等。但是关于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以及教学效果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

3.2 研究展望

一是应重视评价机制的建立。一方面,应重视课程质量评价机制的建立,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严格课程质量评估,提高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依据文献分析结果,关于在线课程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建设与应用方面,关于在线课程质量评价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国内也没有比较系统且权威的在线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因此,在后续研究中,应结合在线课程特点,构建相应的质量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另一方面,应重视教学效果评价机制的建立。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的初衷之一,是实现教学效果的改善,且依据突现词分析结果,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也是2020年以来的研究热点,但是在现有研究中,大多是通过学生课堂表现的活跃性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对学生知识的获得方面尚未形成较为合适的评价机制,需要在后续的研究中加以关注。

二是关注基于在线课程的混合式教学。一方面可关注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有研究指出,高校教师在结合在线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时,更倾向于将其看作一种驱动条件或动力因素,而非教学的替代物或额外的附加资源[17],在此种观点下,采用融合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的混合式教学,将是后续高校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另一方面,可关注在线课程与其他在线学习平台的融合应用。依据突现词分析结果,近两年虚拟仿真平台以其在实验教学中的学习自主、交互性强等优势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注意,但是因为存在智能性不足、移动环境下实验操作不便利的问题[18],使得目前的应用模式并不是特别成熟。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与虚拟仿真平台或其他在线学习平台融合的混合式教学也将是今后在线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教学效果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高策略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期刊审稿进度表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抓好课的结束部分 深化体育教学效果
期待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