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2-05-25赵明
赵 明
(新宾满族自治县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抚顺 113206)
慢性支气管炎指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出现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较常见。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长。慢性支气管炎的发生主要与吸烟、感染、空气污染等有关,患者中老年人较多,患者会出现肺部啰音、咳痰等症状,且症状会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加重,对患者的生活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应及时进行治疗。目前,对于慢性支气管炎主要应用综合治疗方案。为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改善其临床症状,护理措施是不可缺少的[1]。优质护理能够从多方面着手,给患者提供较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在临床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旨在探讨该护理模式在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护理中应用有效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80例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75岁,平均(66.58±5.72)岁;合并冠心病13例,糖尿病11例,高血压16例。观察组男性26例,女14例;年龄62~75岁,平均(68.50±5.30)岁;冠心病15例,糖尿病13例,高血压12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患者及家属均已签订知情同意书,且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符合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年龄在60~75岁。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躯体疾病的患者;严重精神疾病或认知障碍的患者;经过肺病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护理人员定期对其病房进行清洁,及时更换床单被褥等,同时注意通风及消毒,指导患者正确服用药物并观察其反应,在患者咳嗽时护理人员向其讲解咳嗽的正确方法并为其叩背,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1.2.2 观察组 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主要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主动与其进行交流,并对其心理进行评估,多数患者因缺乏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可根据其年龄、文化程度等耐心细致的为其讲解慢性支气管炎的相关知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了解,从而缓解其负性情绪;部分患者对治疗效果持有怀疑态度,所以不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可根据其症状向其讲解以往相似症状且成功治愈的案例,以此来加强其治疗信心,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2]。②护理人员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监测各项生命体征;若患者出现发热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随时对其体温进行记录,做好保暖措施。若患者喘息症状过于严重,护理人员需及时给予氧气,同时指导患者取半卧位,缓解症状。对于咳痰的患者,应观察痰液的性质、颜色等,及时给予排痰的护理措施,必要时可对患者采用雾化治疗,以促进其排痰。③指导患者及家属药物的正确服用方法,包括时间、剂量、注意事项等,强调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避免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及效果,一旦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告知医师并协助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5]。④加强呼吸训练,该疾病患者长时间发病后容易导致呼吸机受损,护理人员可指导其正确进行缩唇呼吸、加压腹式呼吸、控制性深呼吸等训练,以促进其呼吸功能改善,叮嘱患者训练时应控制好呼气与吸气时间,确保肺部气体的吸入量。⑤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制订个性化饮食计划,确保合理营养摄入。适当多饮水,多食用高蛋白、高热量和易消化的食物。禁烟酒和辛辣刺激性食物,让家属对其进行监督。⑥出院前对患者进行相关宣教和指导,叮嘱其坚持养成良好生活与饮食习惯,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锻炼,以提升机体免疫能力。定期随访,提醒患者按时复查。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肺功能、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症状消退时间及生活质量。①SAS共20个条目,分3级,轻度焦虑50~59分,中度焦虑60~69分;重度焦虑>70分。②SDS共20个条目,分3级,轻度抑郁53~62分,中度抑郁63~72分,重度抑郁>73分。③肺功能包括FVC、FEV1以及PEF 3项。④症状包括咳嗽、肺部啰音、喘息、咳痰。⑤治疗依从性:患者治疗期间可主动、积极配合治疗为完全依从;患者偶尔存在不配合的情况,但经沟通后可配合治疗为部分依从;抵抗行为明显,不愿意配合治疗为不依从。⑥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评估,总分100分,≥80分为非常满意,60~79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⑦生活质量采用SF-36量表评估,包括社会、心理、躯体功能及物质生活4个方面,分值均为0~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行χ2检验,P<0.05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况对比 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
表1 两组SAS、SDS评分对比(分,)
2.2 两组肺功能比较 较之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及护理后的肺功能各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
2.3 两组症状消退时间对比 观察组咳嗽消退时间为(1.50±0.40)d,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为(1.70±0.50)d,喘息消退时间为(1.30±0.30)d,咳痰消退时间为(1.80±0.60)d;对照组咳嗽消退时间为(3.60±0.60)d,肺部啰音消退时间为(3.40±0.80)d,喘息消退时间为(3.20±0.40)d,咳痰消退时间为(3.50±0.90)d。观察组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12、11.397、24.033、9.940,P<0.05)。
2.4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 统计发现,研究组依从性显著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分,)
表3 两组治疗依从性对比(分,)
2.5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非常满意20例(50.00%),基本满意16例(40.00%),不满意4例(10.00%),总满意度为90.00%;对照组非常满意15例(37.50%),基本满意12例(30.00%),不满意13例(32.50%),总满意度为6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较高(χ2=6.050,P<0.05)。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观察组SF-36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在临床中很常见,在老年人群中高发,尤其近年来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其年龄的增长使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会出现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会对循环及呼吸系统造成非常严重的损伤,并会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如肺不张、肺气肿等,病情较重者会出现窒息对其生命安全造成威胁[6]。对于该疾病的具体发病机制,通常认为与炎性因子、肺部微血管以及免疫因子等因素有关。该疾病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目前尚无根治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缓解症状。另外,该疾病患者在发病期间,由于受疾病折磨和经济负担等因素影响,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情绪,对其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加强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其生活质量,对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优质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措施,能够通过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使其获得更好的护理体验。优质护理应用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护理中不仅能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缩短其治疗时间[7-8]。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肺功能各指标显著较优,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说明,优质护理的实施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减轻患者不良情绪,促进患者症状缓解,从而改善患者的肺功能。观察组治疗依从性、护理满意度均显著较高,且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干预模式更有助于患者积极的配合治疗,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加快其恢复速度,从而改善患者预后。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中护理人员首先通过交流了解其心理,然后有针对性的实施护理,因患者年龄较大对疾病知识不够了解,所以出现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向其普及疾病有关知识,加强其对疾病的了解,以此来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的情绪,同时因病情复杂比较难治,患者对治疗效果也会产生怀疑,护理人员会采取正确的方法使其相信并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9]。其次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其各项生命体征并观察其症状,对于不同症状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另外,护理人员会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药物的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等,观察其不良反应以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最后,护理人员会根据患者具体的恢复情况为其制订合理的饮食方案,保证其营养均衡,同时禁止其食用刺激性的食物,避免加重临床症状[10]。
综上所述,优质护理的应用不仅能缓解其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增强患者配合度,从而缩短症状消退时间和改善肺功能,还能增加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