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为支点,写有所依
2022-05-25刘雪莺
刘雪莺
李海林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价值具有其双重性,既原生价值(教材写出来的时候,它满足读者何种需要)和教学价值(被用来教学的时候,它可以被用来教什么),而语文教材的价值其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是分离的。
我们常会说,语文教材是“例子”,从工具性的角度思考“例子”是强调语文教材或选文具有典范性,学生通过学习,可以举一反三。那么,我可以引导学生学什么?
笔者认为可以从课文中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写作资源;可以从课文中积累语言素材,做到有创意的表达。例如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是如何传情达意的,或者引导学生初步模仿、使用其发现的语言运用规律,或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迁移和运用所发现的语言的运用规律;可以跟课文学习文章的结构;可以跟着课文学习常用的写作技巧。
所以,基于学情,为学生量身定做,帮助他们克服写作中的难题。这种量身定做不但不会破坏教材既有的写作序列,反而还会锦上添花。因为教材写作序列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科学预设,顺序与训练点固定,但在实际教学中的写作写永远是活的、动态的,这种动态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基于学情训练点的适当增改。我们倡导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就应该多多关注学情,关注学生写作学习的需求。
1、“写”——“文”
先根据学情确定一个作文教学点,然后,依据这个点去课文中寻找支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说过:“语文学习的目标就六个字:学语言,用语言。”的确,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必须从语言开始。
以《给你的作文一点颜色——巧借景语说情话》为例
教学环节设计:
⑴教你学一招——用颜色暗示心情。
出示: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思考: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样?你是通过哪些字眼看出来的?
延伸提示:A.鲜艳明丽的颜色暗示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晦暗阴郁的颜色暗示着压抑悲伤的心情——不同的颜色可以暗示不同的心情。B.同样的颜色也可以折射出不同的心境。
小结:在作文中,我们可以用颜色来暗示人物的心情。
⑵教你第二招——借情态点染心情
出示: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思考:段中人物的心情如何?除了通过“紫色”一词之外,还可通过哪些字眼看出?
延伸例句: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小结:写好景物的情态,人物的心情也就不经意间点染出来了。
⑶教你第三招——描感受诉说心情
出示: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路上。月亮出来了,冷冷的,我不禁打了个寒战。
思考:段中人物的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字眼感受出来的?
小结:借景物直接将自己的感受道出,也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办法。
⑷我也露一手
试着用景物描写来表现下列一种情绪。
2、“文”——“写”
每篇课文都有它所具有的写法,有些是独具的。现行的教学中,有的教材文本价值的挖掘着眼于一课一得,这样,我们可以在这一得中深入作文章,寻求写的支点。
⑴、单篇课文的仿写片段式
黎运汉先生说:“表现风格是综合运用各种风格手段所产生的修辞效果的概括体现,从调音、遣词、择句到设格、谋篇等的风格手段,总和的反映在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或一种语体,或一个作家的作品,或一个地域的作家的作品,或一个时代的作家的作品,或一个民族的作家的作品里,这就形成了它的语言表现风格。”
以汪曾祺先生《端午的鸭蛋》为例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高邮还出双黄鸭蛋。……①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②还不就是个鸭蛋!③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④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地,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⑤不过高邮的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⑥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分析:①句第一笔就是对双黄鸭蛋的抑笔。②句则较①句进一步指出蛋的普通。但③句用“只是”一词连缀,转而对双黄鸭蛋褒扬,这是扬笔。然而④句由笔锋一转,表示作者情感上的不满,这又是抑笔。最后⑤⑥两句用“不过”“确实”“但”等词语突出我对家乡鸭蛋由衷的喜爱之情。
语句抑扬变化尽在其中,那么,在此赏析基础上,可以让学生选取一件生活中引发感触的物,用这样的语句组合方式来写一写。
⑵、群文学习基础上的整文写作
这种方式,是按照课文构段谋篇的写作方法、表现手法来确定可以供学生作文写作的支点,进而选择多个文本,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
例如,欲扬先抑写作方法的指导。
第一步: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欲扬先抑。
第二步:结合主读课文《阿长与山海经》分析讲解鲁迅先生是怎样运用这一写作方法的。明确这样的写作构思,前后形成鲜明地对比,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第三步:学生自读群文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茨威格《列夫托尔斯泰》梁实秋《猫的故事》等三篇文章,并提出阅读要求:
①仔细阅读三篇文章,分别找出描写“抑”和“扬”的段落,并概括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
②從群文阅读中明白欲扬先抑应该“抑”什么?应该“扬”什么?
第四步:教师总结。
①安排线索时,特别要注意变化的重要性,比如《猫的故事》的变化是“厌恶—憎恨—同情—赞美”。
②在选择题材时,一般是选择几件使人厌恶、憎恨的事,再加上一两件令人改变态度的事。
③在详略的处理上,不可等量,而是应该重在后扬。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前6件事情都是略写,而第7件事情—为我买来《山海经》这件事详写,因为这件事深深打动了我,让我产生了新的敬意并深切怀念。
第五步:实战演练。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1、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2、以对人物的情感变化为线索:“不理解—讨厌—理解—敬重”;3、详略处理得当。
3、“写”——“文”——“写”
这一“文”与“写”的勾连方式中,“写”是“读文”的内驱力,读文是写的基石,改文又是写和读的提高。
在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课前,我曾在周记内容上布置了《我看校园生活之______》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观察的对象就是食堂。
但从这次的学生周记当中反映出的是学生的通病——在留心观察的基础上,已经积累了写作的素材,但是却不知道或很少知道如何用写作的技法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特别是所见这一块有层次、有技巧得表现出来。特别是对一个场景中,当出现了众多的观察对象的时候,写作的技法尤其重要。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对于学生学习刻画人物形象中的群像是很有益处的。莫泊桑在刻画人物群像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一词说”和“画家手腕”。
在分析文本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周记出现的问题,我设计了相关的教案,并在课堂上进行了教学实践——文图结合辨人物,明“一词说”;结合文本,了解性情,明“画家手腕”。
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修改,修改写午餐观察所得的那篇周记,注意人物群像的刻画。
从课例中,我们需要明确,首先“写”是一种问题引导的教学。这种问题的引导与传统意义上的问题引导相比,这种“问题”更具有个体性和个性化;传统意义上问题引导是教师为主体,这里的“问题”是学生为主体,是唤醒学生的认知。“写”是“读文”的内驱力,就是学生通过写作来激发个人的阅读欲和探究兴趣,继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把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為教写而教读(文本的价值不同,可以开发),以写定读,于是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读懂文本,而是把文本当成资料和信息,探寻文本产生的奥秘,把握文本的写作方式,。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更具有语文味,同时,提升了学生思维发展和陶冶了对文本的审美鉴赏,实现写读有机融合。(积累语言材料,积累写作方法,借鉴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借鉴写人叙事的写作方法)“读”不再纠结于琐碎的分析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是侧重理解为何写,怎么写,怎么表达出来的,从而让学生更有效地体悟语言的运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再者,通过学生的定向阅读和老师的点拨以及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通过比照自己的初写和同伴的初写,通过比照自己的初写与课文的表达,自己的初写与自己的创写,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养成了分析、归纳、推理、联想的习惯,激荡思维,触发灵感,提高阅读技能,习得表达技巧,在不断地比较和归纳中养成自主思维的能力,在不断地熏陶和创新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中两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割裂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无异于与集听说读写于一身的语文教学背道而驰。那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文本资源,立足课堂,引领学生进入广阔的语文天地,有针对性的写作迁移,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课程标准》
王荣生《写作教学教什么》
生国俊《跟着名家学作文》
王生龙《读写结合,构建灵动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