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辰生:百岁人生只为“文物救亡”
2022-05-25
1921年,仰韶村遗址的一铲,发掘出了图案绚丽的彩陶片;1922年,祖籍江苏武进的谢辰生,出生于北京。这是两件基本没有什么关联的小事,毕竟那兩年发生的大事实在是太多了。
2022年5月2日,新中国第一代文博人、著名文物学家谢辰生去世,享年百岁。中国现代考古学由仰韶文化的发现发轫,谢辰生是迄今最完整的见证者。甚至连“文物”的定义,也是上世纪80年代,谢辰生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编委会主任时,第一次系统、明确阐述的。
当他的前辈们已经载入史册,他的故事也写到了结语处。
1922年,谢辰生出生于一个繁茂的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京师大学堂,也就是最早的北大毕业生;历史学家谢国桢是他的堂哥,家族中还有金石学家、新闻学教授、著名记者……
1945年抗战胜利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谢辰生跟着谢国桢到了上海。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在清理战时文物损失,负责人是郑振铎,谢辰生就开始帮助郑振铎编《中国甲午以后流入日本之文物目录》。目录编了9个月才编成,只是最终文物也没索讨成功。
1949年,新中国要成立文物局,郑振铎北上赴任,谢辰生跟随一同北上。从此,一直到去世,除了抗美援朝期间的从军经历,谢辰生一辈子没有换过单位,没有离开过文物工作。他家的墙上挂着一面锦旗,写着“平生只做一件事,热血丹心护古城”。这是他88岁时全国文保志愿者赠他的,他对这个评价很认可。
如今,也许文物很火,博物馆很热,文博成为年轻人聚焦的潮流文化。但谢辰生和文物之间发生的故事,几十年来总有着“救亡”的色彩。
1968年,北京修地铁一号线,正好要穿过位于建国门的观象台底下,施工单位打算拆除古观象台,把台上的古代天文仪器移到他处保存。这样一个大工程,也考虑到了文物安置问题,但谢辰生还是急,和几位同道一起给周恩来写报告,说这不仅是天文仪器的保存问题,更重要的是同一个点上有连续数百年的天文记录,全世界仅有此一处。周总理收到报告后,马上做了批示,不仅让地铁绕道,还批了绕道所需的200万元经费,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
1992年,在全国政协七届五次会议上,谢辰生发起并联合76位委员,提交了《应当高度重视三峡工程淹没区的文物保护工作》的提案,建议三峡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应超前进行。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文博界耳熟能详的十六字工作方针,是2002年修订文物保护法时,谢辰生积极推动写入总则的。
谢辰生说过一句话:“我一直坚信保护文物就是守护国家。”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人在文物保护的这条路上,循着前人的尝试与坚持,前行。
(摘自《中国青年报》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