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牧区生态宜居住房营建探索*
2022-05-24史亚南商选平
史亚南,商选平
(青海文旅投资有限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1 祁连山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祁连山脉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与甘肃省西部边境,是中国境内主要山脉之一,素有“万宝山”之称。祁连山区气候冷湿,有利于牧草生长,在海拔2 800m以上的地带分布有大片草原,为发展牧业提供了良好场所。
祁连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祁连山中段腹地而得名,北邻古丝绸之路的首要通道甘肃河西走廊,故有青海“北大门”之称。境内平均海拔3 169m,年平均气温1℃,气温年差较大,年平均降水量在420mm左右,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祁连县丰富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内涵和壮美的自然景观赋予这片沃土得天独厚的资源。
2 传统住房的现状问题
广大牧区群众长期以来都是按照逐水草而居的习惯而生活,有冬、夏窝子之分,夏日居于帐篷,曰“夏窝子”(见图1);冬日居于原始的土坯房,以土和水做黏合剂,曰“冬窝子”(见图2)。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部分“冬窝子”改建为廉价的普通砖混结构房屋,房屋多为群众自行建造,亦未根据实际地质条件考虑地基基础的安全性设计,在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方面均存在不足,存在多方面的安全隐患。民居住房生活设施仍然很落后,无防震保障,取暖仍然以火炉和火炕为主,多以牛羊粪为燃料;墙体无保温措施,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差;绝大多数牧民住房缺乏厕所设施或厕所设施简陋原始,冬季结冰,夏季臭气熏天,如厕环境相当恶劣。
图1 夏窝子(帐篷)
图2 冬窝子(土坯房)
传统住房在空间使用方面功能单一,仅能满足简单的起居需求,空间功能分区不清晰,交通流线杂乱,生活设施不足,已不能满足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求,不利于当前生活与生产活动的展开,这与牧民不断提升的生活需求存在很大差距,营建地域适应性的生态宜居住房迫在眉睫。
3 生态宜居住房营建
3.1 营建策略
根据新型草原生产、生活、经济模式,协调牧区现代牧业发展与新型民居需求,以科技创新的理念,结合生态系统和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依托场地建设条件,在充分发挥太阳能自然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利用新型建筑材料,选择院落布置、空间组织、建筑形式、围护结构等被动式营建技术,引进先进生活设施,充分利用项目区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改善高海拔寒冷牧区游牧民居住生活设施,促进可持续发展,为高寒牧区乡村振兴提供样板。
3.2 营建方法
“农民传统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要记得住乡愁”,通过现场实地踏勘,结合建设用地实际情况,如地块尺寸、朝向以及当地高寒气候条件等,从住房环保、安全与舒适等方面出发,结合生态宜居视角、生态系统理论和人居环境理论,充分考虑农牧民住房面积大小需求以及宅基地尺寸,精心准备设计方案,并经过多轮比较,听取和征求各方意见,优化建筑空间、平面布局和构造设计,形成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适合地域气候条件的规划和建筑方案,使地域生态宜居建筑给人以归属感、幸福感。
3.2.1 规划选址
本着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的原则,充分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以打造舒适、安全、卫生、便捷的居住环境为目标,以保护的姿态建设农牧民住房,同时不破坏场地原有的生态环境。项目选址为祁连县黑河源头所在地野牛沟乡政府边麻村,村庄西段S215省道北侧闲置的一处宅基地,建设两套示范民居(110.00m2和145.00m2)、一套生态环保厕所98.12m2(含阳光庭院32.06m2),积极盘活旧村庄存量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推进厕所革命,改善牧民居住生活设施(见图3,4)。
图3 示范民居1套型平面
图4 示范民居2套型平面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进行场地设计,与右侧托茂风情园统一考虑,平面布局形体规整,两套示范民居南北分列布局,沿街面整体高低起伏有致,丰富界面形象,提升镇区街道风貌。建筑单体南北向布局,靠山朝阳,既有利于抵挡冬季的寒风,也有利于获得最佳的日照采光效果。
3.2.2 建筑设计
民居设计充分考虑当地气候条件、牧民生活习俗和文化传承,基于祁连当地地域建筑,提取和抽象能够代表祁连地域文化的特色外在形态传递体系,转换至现代建筑设计手法,整体设计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设计出生态宜居、安全舒适的住房,为地域建筑文化的现代传承提供良好的范例(见图5,6)。
图5 示范民居1建成效果
图6 示范民居2建成效果
1)平面设计 示范民居1建筑面积110.00m2,采用温馨型设计手法。充分考虑住房的舒适性,各功能房间布局紧凑,空间利用合理,两室一厅一厨两卫一廊的户型布局,南侧东西两端布置阳光卧房,中段阳光暖廊结合堂屋布局,视线通透,采光效果极佳。将卫生间(水厕)结合居住单元布置于主体建筑内,便捷实用。各功能空间通过中心岛阳光暖廊组织,满足一家三口的居住需求。示范民居1配套建设配电室及安全饮水点,保证居民饮水、用电安全。
示范民居2建筑面积145.00m2,采用舒适性的设计手法。各功能房间布局舒展,三室一厅一厨两卫一廊的户型布局,南侧东西两端布置阳光卧房,西北角房间为多功能房间,可灵活使用为卧室、书房、健身房等。将卫生间(水厕)集合居住单元布置于主体建筑内,便捷实用。结合堂屋布局较大尺度阳光暖廊形成阳光中庭,提供活动空间,同时组织建筑各功能空间,使农牧民生活便捷、安全与卫生,满足一家五口的居住需求。
2)立面设计 结合当地文化底蕴,展示当地建筑文化,留住乡村的风俗风貌,示范建筑外墙装饰采用雪山白砂石漆。外门窗采用深灰色防盗门、断桥三玻中空门、铝塑三玻中空窗;南向开采光大窗,北侧开通风小窗,既满足立面美观需求,也满足采光、通风要求。建筑第五立面采用当地传统坡屋顶的形式,以解决屋面排水问题,局部做玻璃装饰。阳光暖廊采用“钢骨架+阳光玻璃”的形式,增强采光效果。建筑风貌整体淡雅、肃静。
3.2.3 结构设计
示范建筑采用新型复合保温墙体钢结构体系,承重结构为钢结构体系,安装方便,施工时间短,围护墙板采用新型复合保温墙体。新型复合保温墙体是采用斜插筋、钢丝网片、聚苯板和聚合物3D打印油墨组合形成的苯板三明治墙体,是一种高性能喷筑墙体,满足保温、隔声、防火等要求,具备普适性和多样性。墙体构件预先在工厂进行预制化加工,减少现场施工时间,极大节省施工周期,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3.2.4 安全饮水
饮用水与人类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针对高原牧区水源保证率低、水质差等现状问题,根据祁连山牧区饮用水质状况、饮水对象和水源形式开展集中型饮用水过滤净化技术示范工程。本项目采用超滤技术净化饮用水。超滤技术适应原水能力强、净化程度高、成本低、能耗小,超滤膜不仅能够有效隔离胶体物质或者肉眼可见物,还能够去除微生物、藻类、病毒等有害物质,以最自然、最安全的方式净化饮用水,保障示范民居及所在边麻村居民的饮水安全。
3.2.5 污水处理
为有效节约用水,减少环境污染,生活污水采用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经处理后,出水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可用于绿化、灌溉等,达到节水及零排放。无二次污染,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不需外派,经化粪池厌氧发酵,可以作为肥料还草。污水处理设备埋入冻土以下,不占用地上面积,不需要采暖保温,无异味。主要功能区采用模块化装置,运输便捷,安装、施工周期短。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内配备的耗能设备较少,维护费用较低,可有效解决分散式污水处理对于运行费用承受能力低的问题。
3.2.6 可再生能源技术集成
基于青海祁连农牧区气候与现有能源供应特征,通过太阳能综合利用技术,实现自发自用为主,节能降费,减少生态污染。根据农户热负荷需求,本项目重点研究基于太阳能的主动式热电联供技术方案。该系统利用碳纤维地热为冬季主要供暖热源,采用电动空气源热泵作为采暖辅助热源,两种供暖方式的电能来源均为光伏发电,实现清洁供能。该供暖模式可以有效降低碳纤维地热和热泵的安装容量,避免容量冗余。
光伏发电系统采用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即光伏发电最大比例满足本身供能和生活用电能耗,剩余部分送入电网,缓解电力供应紧张局面。当发电量低于整个建筑电力需求时,由市电提供不足部分。夏季温度不高,利用通风手段即可满足室内供冷需求,不需要采用机械制冷设备。整个系统高效环保,有利于保护祁连农牧区脆弱的生态环境。
4 结语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保障、黄河重要的水源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限区域。生态宜居住房的营建探索,以改善民生打造游牧民生态宜居示范区,营建可示范、可复制、可推广的地域性建筑为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有效提升农牧民的总体居住水平,通过采取有效的节能措施,实现住宅能源的高度自给,与当地传统住宅相比,可以大大减少煤炭、柴薪用量,避免破坏植被和燃烧牛羊粪,减轻环境负担,降低环境污染,切实维护并改善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同时解决饮水安全和生活污水污染问题,为高寒牧区乡村振兴提供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