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地”与城市韧性间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2-05-24张明爽

城市建筑空间 2022年2期
关键词:韧性土地

张明爽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当代城市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灾害的侵蚀,如台海地区发生的海啸、尚未结束的新冠疫情、中东地区蔓延到印度的蝗虫等自然灾害,极大考验着城市的综合防灾水平。各种自然灾害及人为灾害给社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影响了社会的稳定性。城市“白地”建设对于提高土地功能混合度、土地利用效率、灾难发生时的紧急备用具有深远的意义,对城市韧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阐述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白地”建设对城市韧性的影响3个方面。并给出了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今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思路。

1 新加坡“白地”理念

新加坡是典型的国家城市,其国土面积724.4km2,人口564万人。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1995年,新加坡市区重建局提出“白色地段”(简称“白地”)并开始试行[1]。其目的是更灵活地使用土地,只要建设符合政府及管理部门设置的门槛,开发商可自主选择所要开发的内容。

1.1 “白地”的定义与内涵

“白地”概念的提出与落实,旨在增加土地的包容性和灵活性。“白地”中的“白色成分”是指满足一定条件下,开发商可根据市场的运营规律,自行调整白色成分的用地布局和用地性质,充分发挥“白地”所带来的综合效益。

“白地”一般具有3个核心要素:①土地的预留 其预留的土地类型在未来具有升值价值,现暂时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有效利用,待未来时机成熟,可方便地进行土地用途的转换;②土地的混合使用 “白地”开发规定了其主导用途、附属用途、允许混合各类用地的比例,体现“娱乐、生活、工作”的协同发展理念;③用途的转化 政府及相关管理部门通过法律等手段,将地段位置、用地面积、混合用途建议清单、许可的最大总建筑面积和容积率上限、建筑高度上限、租赁期限共6项重要指标固化。可根据市场行情调整土地各部分用途比例,且无需缴纳因土地升值而带来的相关费用[2]。

通过上述举措保障了土地的部分刚性要求。如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避免了资本对土地的过多侵蚀,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新加坡白地管理模式兼具很强的弹性。开发商可根据市场行情进行基本调整,保证利益最大化,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

1.2 “白地”的具体应用

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白色地块通常位于拥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区位良好,在未来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块。或是周边存在历史保护文物等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在规划过程中需仔细考虑的地块。“白地”并非闲置的地块,新加坡政府会在土地拍卖过程中列出“白地开发清单”进行约束。在满足刚性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城市土地开发的弹性。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能最大限度地维护各方利益的诉求。对于其中不确定的“白地”进行简单的基础设施建设,方便周边居民享受更多的公共服务设施及绿地。等开发时机成熟,可向具有更高价值的土地进行转换。

在“白地”的实践过程中,“白地”通常会在周围的地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完善之后进行出让,一旦出让成功,必须在一定的年限内开发完毕,以减少土地开发时间过长而带来的土地荒废与闲置。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白色地块的选择一般位于以下4个区位:商业中心地段、新城开发地段、历史文化地段、交通枢纽地段。

1.3 “白地”开发国内实践案例

《上海市总体规划(2016—2040)》在参考国外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城市留白”概念,留白可看作是城市的一套土地管理机制,也可理解为未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留有空间。其留白主要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内规划的建设用地。这些用地以原先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继续使用。但根据总体规划的设计要求,将在未来逐步进行优化、深化规划用地功能。以一定的时序要求,保障符合城市发展要求的重大事件与项目能稳定落地。

城市留白机制主要发挥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①具有弹性的规划空间 针对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同时应对重大技术变革可能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产生的影响,做好城市的留白,提高空间的混合使用;②具有弹性的指标设置 针对区域重要的通道、重大的基础设施安排,以指标的形式进行留白,以保证未来重大基础设施和区域性重要通道的落地;③具有弹性的时间跨度 针对人口变化的不同情景,统筹安排规划的时序,调整土地的供需关系。

2 城市韧性概念及研究进展

2.1 城市韧性的概念

韧性的概念最早由美国生态学家霍林在《生态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中提出,自然系统面对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能维持系统相对稳定的最大持久程度。随后通过自然层面的研究转移到城市层面,即城市面对人为因素和自然灾害等因素发生侵害时的持久能力。进入21世纪,韧性城市在以英美为代表的国际学术界已成为城市规划和地理学研究的热门话题。之前国内有许多学者将这一术语直译为“弹性城市”,吴志强院士提出将“弹性城市”译成“韧性城市”,因“弹性”一词经常给读者带来1种恢复到原有状态的思维惯性,无法完全涵盖韧性城市所强调的城市长期适应能力特征[3]。

传统的城市规划通常为被动防御,在各种自然或人为灾害发生后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进行补救。相比之下,韧性城市通过研究灾害和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预防,在灾害发生时通过自组织模式将损失降到最低,并在灾害发生后进行学习,从而提升城市整体的系统韧性和稳定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2 城市韧性的相关研究进展

2.2.1 韧性城市的主要特征

目前关于城市韧性的相关研究中,埃亨对于其特征的总结具有一定代表性。他认为城市韧性应该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要素:①多功能性 多功能性从城市功能混合的角度考虑,复杂性程度越高,当发生干扰时,其抗干扰能力越强;②冗余度 冗余度和模块化特征体现的是道路系统及其他基础设施要有一定的冗余,当灾难发生时能保证城市的基本运作;③生态和社会的多样性 生态的多样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社会的多样性有利于灾害发生时社会内部的稳定性;④多尺度的网络连接性 从信息传递的角度出发,当灾害发生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使个体之间维持联系;⑤有适应能力的规划和实际从未来的角度进行规划设计,即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有“余地”[4]。

2.2.2 城市韧性评价体系

目前,国际上对于城市韧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关于城市韧性的评价体系,学界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学者对于城市韧性的评价体系构建,大多选择因地制宜,根据不同的城市选择不同的评价体系,造成不同城市则无法进行横向比较。

我国城市韧性评价研究体系中,张明斗等[5]晓青的研究体系较成熟。通过层次分析法对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地级以上城市的韧性进行综合测算评价,并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韧性度的作用机理(见表1)。同时,他们还进行了长三角城市群内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韧性的协调对比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16个地级城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层次分析法测算了2007—2016年间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韧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协调模型,讨论了城市韧性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性。总结来看,目前国内对于城市韧性的主要评价思路分为以下4个方面:①确定影响因子;②确定影响因子权重;③构建指标体系;④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量化评价。

表1 城市韧性的评价研究体系

3 “白地”与城市韧性的融合研究

3.1 “白地”与城市韧性间的影响关联性分析

通过对城市“白地”和城市“韧性”的相关定义及案例的分析,找到了二者之间的联系:①在“白地”的定义中,其核心内涵提到了功能的混合,而城市韧性中主要特征的第一要素为城市是1个庞大的巨系统,从典型的功能分区来看,要保证功能的混合,其复杂性越高,则抗干扰能力越强,二者具有一定的关联性;②城市“白地”对于城市的绿地系统构建与城市韧性中生态的多样性,具有一定的关联性;③城市韧性也受到城市“冗余度”的关联影响;④城市韧性中提到了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由于规划师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无法考虑到城市的每个方面,更不可能准确预测未来的发展,需给未来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留有“余地”。

3.2 “白地”与城市韧性的耦合性分析

“耦合”是指两个或几个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联合起来的现象。城市的“白地”对于城市韧性具有明显的正反馈现象。通过研究“白地”中的“白色成分”与城市韧性的正向反馈关系,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综合防灾能力。“白地”对城市韧性的耦合分析指标的选择主要遵循以下原则:①对实践的结果起主导作用;②可识别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能够检测边界值;③具有一定的稳定性;④可利用公式进行分析与测量;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上述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分析后确定因子分为3大类8小类,包含功能混合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功能混合度B1)、绿地系统对城市韧性的影响(白地“绿地系统”B2)、冗余基础设施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冗余基础设施B3)。

3.3 “白地”对城市韧性影响的评价体系构建

通过分析城市“白地”与城市韧性之间的耦合关系,构建指标体系。其指标之间的耦合度越高,则反映“白地”该方面对城市韧性的影响越大。在研究“白地”与城市韧性的关系时,功能混合度、城市绿地系统、冗余基础设施的影响分析必须在城市白地的范围内,以控制变量,减小带来的误差,使实验更能反映一般的测度水平。其还应该加入对照组,分析同等城市区位没有“白地”城市韧性的水平。

4 结语

城市本身是1个“巨系统”,未来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白地”为未来城市的发展留有空间,增强了城市的韧性。今后对该方面的研究可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①“白地”功能混合度对城市韧性的影响;②“白地”基础设施冗余对城市韧性的影响;③“白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对城市韧性的影响。

猜你喜欢

韧性土地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强发展“韧性”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本期导读
一个人需要多少土地?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我爱这土地
土地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