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下的桂北传统村落景观更新策略研究
——以桂林灵川江头村为例
2022-05-24葛俊杰肖正奇李纳璺
葛俊杰,肖正奇,李纳璺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概述
吴良镛先生在其著作《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其理论是以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所提出的“人类聚居学”为基础,结合了中国城乡建设实际状况而发展的一门综合性学科。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虽然是以建筑、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为主导专业而形成的理论体系,但无论哪种专业领域,都是为了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建设不仅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过程,也是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过程,人创造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又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下的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村落景观是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居环境中存在许多具有复杂性与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本文基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以桂林灵川九屋江头村为例,通过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五大原则层面,分析江头村人居环境中的村落景观现存问题,从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5个子系统方向入手研究,总结出江头村村落景观构成要素,并提出具体的村落景观更新策略,探索人居环境中村落景观的更新策略与具体实施途径。
3 江头村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江头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九屋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降水量丰富,四季分明,所处地貌为山间溶蚀平原,东西北三面山峦叠嶂。
江头村大部分居民为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人,因此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爱莲”文化。村落的古建筑大都因地取材,为适应桂北地区多雨的气候,采用“人”字形屋顶,街道中铺设了相对完善的排水渠,以解决排水问题。“爱莲”家祠是村落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家祠以“爱莲”冠名,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村落保留了较为完整的街巷,道路以鹅卵石、石板铺成,组成各种具有寓意的纹样,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村中有“科举仕宦”的传统,至今仍保存有许多门第匾额,部分沿街的建筑上悬挂着牌匾,充满浓厚的中国古代科举文化气息。
“姑娘节”作为江头村及其附近居民除春节以外最重视、最隆重的活动,显示出他们对先理学文化的崇敬。活动中体现的桂剧、舞狮、中国吉祥喜庆文化都是桂北地域性文化的代表。
4 江头村人居环境中村落景观问题分析
人居环境建设需要基于生态观、经济观、科学观、社会观和文化艺术观五大原则进行,进而得出江头村人居环境中村落景观存在的问题(见图1)。
图1 江头村村落景观存在的问题
4.1 基础设施建设
村落中只有部分古民居日常使用,其余古民居只有过节时才会有人短暂居住。由于村落内部未设置路灯、古民居缺乏公共自来水与独立卫生间,居住体验不佳,因此造成了当地居民不愿意回到古民居居住的恶性循环。
4.2 公共空间营造
村落中道路在历史上出于御敌的目的,存在部分断头路,同时村落扩建又占用了部分道路,导致村落中道路不仅存在安全隐患,还影响居民出行与游客的游览路线。村落中建筑沿路而建,大部分户外空间都是私人庭院,留出的公共空间用地较少,可供居民活动交流的空间比较缺乏。部分庭院周围的公共空间缺乏维护,导致设施陈旧、场地荒草丛生,不仅破坏整体景观环境,还导致公共空间用地的浪费。
4.3 生态环境改造
村落中的公共景观大多分布在村落角落与村落中的空地,阻碍公共景观的辐射范围,导致景观利用率不足。同时,村落中街巷保留了传统的肌理与形式,排水系统相对完善,但街巷狭窄缺少绿化空间,可供游览的公共景观空间较乏。
4.4 经济发展持续性
江头村重视农田的“生产”属性,而忽视了农田的“景观”属性,缺乏游客与生产景观的互动。村落中的道路较为复杂,道路缺乏标识,未形成完整、合理的旅游路线,影响了游览的通达性与完整性,游客只能在村落中走马观花,难以吸引游客二次光临,阻碍江头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5 文化遗产处理
村落中的建筑可分为明代、清代、民国、现代4类,其中现代建筑占比最大。由于部分损坏的古民居大都为居民自行改造修缮,导致建筑立面与屋顶运用大量瓷砖与金属等材料,质感、颜色、形式各异,与古建筑风貌不协调;部分古建筑由于缺乏管理维护,已成为危房;废弃建筑空地被村民自发改造为菜地。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村落景观的整体风貌。
村落中虽然利用古民居设置了江头村古民居博物馆,但展品质量较低。无论是“爱莲”廉政文化、“科举”理学文化、“姑娘节”地域特色文化等,都缺乏专门的民俗活动展示空间,难以让游客了解原真的民俗文化。
5 江头村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将人居环境分为5个子系统,分别是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5个子系统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居环境,达到生物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和谐。
将5个子系统对应人居环境中村落景观构成元素进行细分(见图2),并对不同子系统中包含的各个组成元素进行归类提出不同组成部分的生态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生活景观与配套设施的具体设计方法,探索江头村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图2 江头村村落景观更新策略
5.1 构建自然的生态景观
村落中存在许多间隙空间,可采用“填空模式”进行绿化,重点打造微菜园、庭院花园。传统院落格局适合微菜园的营造,采用整体组合的设计方法,以错落、并置的组合方式形成高低错落感,营造出层次丰富的微菜园景观。在缺少公共空间的村落道路中,重点打造庭院花园,以弥补绿化面积的缺失,营造良好的小气候。
河道中居民自行修建了石墩,影响河道的整体风貌,存在着安全隐患,可采用景观踏步替代自建石墩,延续其使用功能,达到修复河道景观的效果。“砚”形风水池是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区域,将其与河岸景观相结合,为河岸的乔木增添乡土灌木群,为居民与游客提供休憩与交流的空间,营造丰富的河岸景观空间。
5.2 打造乡土气息的生产景观
农田肌理是构成农田景观视觉形象的基本要素。原有农田结合本土水稻田、柑橘林、荷花塘等地域特色农作物的自然肌理,通过与水景相联系扩大观赏性质的莲花池、荷花池面积,在保留排水沟渠原有功能的基础上,以增添田园景观的手法,丰富沟渠景观特性。梳理田间路网,结合农田的地形、水系等要素进行穿插,打造富有韵律的田间空间,提升游览的趣味性,让游客更好地体会传统“耕读”文化。
5.3 传承特色的人文景观
江头村的传统建筑反映出丰富的桂北地域传统文化,应以不同建筑风格与保护现状将其划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与建筑改造区。将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划分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区域中的建筑避免原真性的破坏,采用当地的建筑材料进行修缮,修旧如旧,保持整体风貌。将时间距离较近的建筑划分为建筑改造区,根据桂北传统建筑风格进行改造。屋顶采用传统灰色瓦片替代颜色不协调的屋顶,平房屋顶改建为“人”字形坡面屋顶。建筑立面采用仿古青砖与仿砖墙漆进行修缮,墙面装饰方面,在改建房屋的屋檐处结合马头墙的错落高低起伏感,适当增加当地门窗广泛使用的荷花、文字、“暗八仙”等木构装饰。
在“爱莲”家祠中结合“科举”理学文化,定时模拟授课、科举考试等表演,让游客体验科举、私塾的风情,展示江头村原有的民俗民风,增加旅游的互动性。丰富的民俗文化需要树立形象、打造产品,以“爱莲”文化、“姑娘节”活动为主题打造相关旅游纪念产品,将“姑娘节”家宴打造为当地特色旅游项目,发展美食旅游,同时利用古民居设置专门的当地农业活动展示空间,展示居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5.4 营造和谐的生活景观
村落道路肌理虽然保存较为完整,但是村落的扩建导致部分区域与道路连接处缺乏道路硬化,不利于游览的通达性。可采用本土的河滩鹅卵石铺制硬化道路,同时从桂北传统文化元素中提炼设计符号,设计出具有乡土气息的景观小品,增设在公共区域与道路连接处。在沿街建筑的外立面,采用“攀援绿化”的方式,以爬山虎、地锦等具有吸盘或气根的藤本植物,沿建筑外立面攀爬,与庭院植物相结合提高道路的绿化率。
公共空间具有人群聚集性和活动滞留性,是人们最易识别和记忆的部分,也是乡土特色的魅力所在。村落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是村落景观价值的内在支撑,设计策略中应以保留、恢复村落记忆为主,遵循活动区域的原真性,对于某些历史场景有依据地恢复,提升居民对于村落景观的认同感。公共空间中阴角空间是吸引人流汇集的场所,创造出一种把人拥抱在里面的温暖、完整的限定空间,有利于人群停留,进而创造交往的条件。在公共空间的建筑墙面角落、围合区域设置景观阴角空间,有利于增进居民的社交联系,从而提高公共空间景观的利用率。公共空间的出入口处采用柔化边界的设计,营造半私密半公共空间,为居民与游客创造观赏停留的条件,促进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使他们更好地感受村落文化与生活。
5.5 健全宜游的配套设施
公共服务直接影响着游客游览的满意度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需要完善基础服务设施。结合江头村特色建筑风格,利用当地民居开设青年旅馆与特色民宿,增加游客住宿选择,尽可能吸引游客留宿。完善当地医疗卫生条件,建立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提升垃圾处理能力,增加停车位,适当考虑立体停车场,从而提高游客容量与旅游吸引力。
梳理村落风貌的优势旅游资源,以“爱莲”文化为特色,探索农业休闲旅游与文化体验的模式。村落中的游览路线直接关系着游览的趣味性,以村落景观和村落中的道路支线作为主要游览路线。游览主线大概可划分为村落古建筑区—河岸景观区—农业体验区,打造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主导的农旅生态产业体系。
6 结语
村落文化的呈现需依托于村落景观,而村落景观风貌的重塑和更新也需要地域文化的支撑,双方共同推动着当代村落的发展与变迁。村落景观作为改善村落人居环境的重要途径,应当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村落景观存在的具体问题为研究导向,从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入手,结合村落景观构成要素中的生态景观、生产景观、人文景观、生活景观与配套设施探索村落景观的更新策略,打造出“与人舒适,与自然和谐”、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生活居所,使之成为该地区乡村振兴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