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襟怀,琉璃世界*
——国家速滑馆室内空间设计
2022-05-24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晓玉孙卫华
文/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董晓玉 郑 方 孙卫华
0 引言
国家速滑馆坐落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在层层叠翠的掩映下晶莹飘逸,以冰和速度为主题,诠释了“冰丝带”的设计立意。冰刀划过的痕迹诗意又浪漫,见证了冬奥运动员激情书写的传奇(见图1)。
图1 从森林公园看国家速滑馆外观
1 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
“冰丝带”在设计之初基于冰上场馆的可持续策略设定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的目标:通过集约化的空间控制建筑体积;通过建筑形体、结构找形和构件本身创造富有流动感的大空间体验,结构即空间;通过深思熟虑的材料质感创造简约唯美的冰雪特色。
环状蓝墙是室内外空间一体化设计的关键要素。蓝墙分隔观众休息厅和比赛大厅,其也是建筑外立面关键的视觉要素,通过建筑外部的透明立面,构成外立面的深度感和层次感(见图2)。人们进入场馆前可透过玻璃立面纵览蓝墙蜿蜒起伏,走在狭长弯曲的观众厅,室内蓝墙又成为空间的色彩背景(见图3)。在比赛大厅内,蓝墙包裹缠绕整个冰场(见图4)。从场馆进入观众席的过程中,蓝墙贯穿了整个空间序列。
图2 建筑立面映射室内的蓝墙
图3 室内蓝墙
图4 比赛大厅
2 室内空间构成
国家速滑馆作为一座冰上运动场馆,冰场与观众看台所处空间是核心空间,是依据场地形状形成的单纯椭圆形大厅。屋顶下弯形成的曲面顶棚与周围的看台共同包裹冰场,形成相对完整紧凑的空间,外围环绕透明的观众休息厅。这两层空间环向包围,一内一外,一个封闭完整,一个开放流转,形成国家速滑馆主要的空间结构。为控制建筑整体高度,比赛大厅整体下沉至地下1层,相应的比赛技术用房和运动员用房设置于地下,通过下沉庭院获得采光。而透明的观众休息厅位于地上,分为3层,并在2层环状放大,创造更开阔的空间和视野(见图5)。
图5 剖面
出于运营考虑,国家速滑馆的设计任务书包括1个标准冰场的副厅。为集约空间,考虑赛后拆除临时看台区域建设副厅,既保证赛后运营需求,节约赛时建设投资,又不破坏单纯完整的建筑空间。
3 观众休息厅
观众休息厅位于场馆西侧,对称的东侧是媒体和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入口和休息厅。国家速滑馆被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环抱,透明的立面将外部景观引入室内,阳光通过透明的幕墙照射,幕墙格构的倒影投至蓝墙、地面和楼梯上,光影婆娑,人流攒动。
蓝墙贯穿建筑整个高度,观众厅沿蓝墙高度分为3层,1层通往2层有中庭和开放的楼梯(见图6,7),3层局部挑出观众休息的平台,此设计使蓝墙上下贯通,蓝色混合金色的阳光倾泻而下,色彩随着曲面的弯转产生微妙变化。人们穿梭于蓝色墙体和透明曲面玻璃间,犹如进入一块阳光照射的冰晶,蓝色的丝带穿梭其间,蜿蜒翻转。“雪散因和气,冰开得暖光”,结构、蓝墙和透过冰丝带幕墙的阳光塑造了前所未有的空间效果(见图8)。
图6 观众入口大厅
图7 观众休息厅1层
图8 观众休息厅2层
为保持空间流畅与完整,尽量使材料在视觉上具有连续性,避免小尺度分缝。采用浅灰色橡胶地面,略带反光,创造舒适的行走体验。吊顶采用穿孔石膏板,起到吸声和净化空气的作用。选择不规则的穿孔方式,细致选择孔洞大小和密度,在满足穿孔率要求的基础上,引发雪花般的联想,在大尺度空间中仍有微妙的细节掌控。
4 比赛大厅
比赛大厅与观众休息厅通过蓝墙分隔,创造对比强烈的空间感受。为使冰场环境稳定且运行节能,比赛大厅被完整包裹,1.2万m2的洁白冰面占据主要空间,形成巨大的视觉张力。顶棚的曲面找形由索网结构的最佳力学性能定义,银色的膜材和冰面相互反射,形成温和的镜像。大厅室内以环状线条形成主要的视觉要素。从跑道、环形看台、环形蓝墙,到吊顶上的体育照明灯光、马道和天窗。这些要素,各自形成闭合的椭圆环,随着曲面变化,相互追逐映衬,有时非常靠近,然后迅速分开,延续“冰丝带”的立意,使整个空间玄妙、丝滑、动感(见图9)。
图9 比赛大厅全景
围绕冰面的一圈圈观众看台坐席,好似冰面被观众的热情融化形成的涟漪。由内向外,座椅设计为渐变的彩色,由内圈白色冰场开始,向外渐变至深蓝,与背景蓝墙相接(见图10)。仔细观察冰雪变化,冰与光线互动产生色彩、质感的变化,来自自然界的微妙感受为室内设计带来启示,当人们走进冰丝带室内时,能体会到细致入微的浪漫。座椅选用7种色彩,距冰面最近处为白色,随后通过3种蓝色与蓝墙渐变相接,在此基础上穿插粉紫色系的渐变(见图11)。座椅颜色在色相色温组合比例上进行多次尝试,从手工绘制到计算机模拟,最终呈现如海上冰川向四周逐渐融化的状态(见图12),并在电视转播、体育展示等不同光照环境下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些变化细微且安静,当人们走进时才能发现,与整体恢弘壮丽的空间形成对比,宏大叙事与精微深刻共同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体验(见图13)。
图10 座椅色彩设计
图11 座椅色彩样板
图12 海上冰川
图13 看台七彩座椅
屋面设计环状玻璃天窗,在日常维护中不开启体育照明也可提供充足采光(见图14)。通过模拟计算,反复调整,使自然光不会直接照射冰面,保证冰面均匀。顶棚设计3道环形凹槽,用于容纳马道。马道底面与顶棚平齐,电视转播照明的灯光从马道边缘和凹槽缝隙中照射,保证顶棚的完整性和光线的均匀度。灯光沿设定的椭圆形线性布置,开启时如绚烂银河。自然光与室内人工光线经冰面、吊顶相互反射,创造柔和舒适的室内光感,与冬奥会观众、运动员共同组成向世界传播的美好画面(见图15)。
图14 环形天窗
图15 冬奥会比赛现场
国家速滑馆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冰面之一,顶棚热辐射对冰面质量和能耗产生决定性影响。基于节能考虑,采用高反射低辐射与低透射的Low-e膜材吊顶,降低顶棚与冰面之间的辐射换热。这种膜材表面附着铝合金涂层,银白色且有漫反射效果,与洁白的冰面相互映衬,配合吊顶的曲面变化,镜像反射与动感曲线混合形成特有的视觉感受(见图16)。冰面、蓝色的内场、渐变且多彩的坐席、人的活动皆被巨大弯曲的银色顶棚反射且形成模糊的镜像。身临其中,倍感纯净曼妙。Low-e膜具有微孔设计,声音穿过微孔到达上方的玻璃棉吸声层,形成创新性的节能吸声复合顶棚。
图16 Low-e膜与冰场相互反射
5 其他空间
位于地下2层的混合采访区沿用整体设计的椭圆形,创造通高的中庭,强调环状线条和蓝色色调,略带层次感,具有纯净的空间感受(见图17)。
图17 混合采访区
6 材料的色彩和质感
国家速滑馆的建筑设计以冰为主题,室内设计更细腻地延伸此主题。蓝色是室内色彩的重点,设计研究了多种蓝色及其代表的意义和性格,包括莫兰迪色系蓝、克莱因蓝、天霁蓝等,尝试用带有某种文化符号的蓝来定义速滑馆的颜色。有的蓝色感觉清雅,有的蓝色华丽凝重,而冰丝带的蓝色希望体现出冰雪特色,呈现大自然的蓝。冰川由常年积雪形成,层层叠加,逐年压实,少有气泡,在达到较高密度时,呈现深邃且带有光泽的蓝色(见图18)。这种蓝色带有不确定性,并不孤立确定某个色号,而是与光相互作用形成富有变化的质感。冰川蓝有原始的力量感,有着对阳光的强烈反馈,以及未知的神秘感,最符合“冰丝带”这座冰上运动场馆的色彩设定。
图18 阿拉斯加冰川
冰川蓝并非单纯的颜色,而是一种混合质感。在选择室内材料时,除满足参数要求外,还需综合考虑材料的色彩、质感、对光线的反应等。
室内设计的蓝色由多种材料呈现。
1)包裹环桁架的蓝色采用铝蜂窝板,该位置距曲面幕墙最近。在建筑立面设计中,希望室内距玻璃幕墙一定位置处透射出蓝色,经反复测试,带有金属光泽的蓝色在阳光照射下能达到预期。经曲面玻璃的透射,蓝色更加深邃晶莹(见图19)。在此基础上选择蓝色色域位置,设定金属板表面受光时产生的微妙色阶变化,与玻璃共同创造“冰丝带”的独特质感。
图19 金属质感蓝色通过曲面玻璃透射
2)观众休息厅是人们离蓝墙最近的地方,采用混合金属粉末的蓝色涂料,呈现略带金属光泽的漫反射质感,可实现大面积无缝涂装(见图20)。
图20 蓝色涂料完成效果
3)比赛大厅的蓝墙使用吸声板以控制大厅的混响时间,表面为微孔膜材,颜色与涂料接近,并与座椅的渐变色相接(见图21)。
图21 比赛大厅蓝色吸声板
蓝色的选择结合材料的质感,在特定色域范围内略有变化,配合室内大面积的玻璃和冰面共同创造冰晶般多层次的蓝色调。
蓝色室内空间大部分白色占主导,白色质感部分包括幕墙结构、顶棚、冰面等。冰的感觉不仅是冰冷,还有纯洁、浪漫、唯美,故白色部分的材料选择更强调质感,如观众厅的遮阳帘、白色的膜吊顶、幕墙组合的铝板等,在满足性能要求的基础上,选择带有不同光泽度的表面,以增加白色的层次感。
7 室内艺术品
场馆整体流畅的空间、曼妙的光影、简洁现代的建筑语言为艺术品展示创造了理想背景。楼梯旁、顶棚下皆成为点缀艺术品的好位置。选择与主题契合的雕塑,点缀于通高的观众休息厅,以增加视觉焦点。对比之下,室内空间冰雪主题下的空灵感和超现实感更淋漓尽致(见图22)。
图22 观众休息厅雕塑
8 结语
国家速滑馆的室内空间是建筑整体设计的一部分,不仅延续“冰丝带”美学上的立意,更体现可持续的环境策略。通过空间体量的有效控制、自然光的运用、低辐射材料的选择、色彩和材料的对比,打造绿色节能技术下轻质高效、冰姿玉质的室内空间。
建设单位:北京国家速滑馆经营有限责任公司
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负责人:郑方
建筑:孙卫华、黄 越、董晓玉、何 荻、崔 伟
室内:臧文远、张 晋、周 晖
图片来源:图1,图6,图7,图13,图20,图21,郑方;图2~4,图9,图14~16,图18,董晓玉;图8,卢诗华;图12,视觉中国;图17,吕博;图19,李春超;图22,林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