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5-24段玉琼宋丽梅

山西青年 2022年10期
关键词:等级证书轨道交通职业技能

段玉琼 宋丽梅 李 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交通与测绘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催促着城市轨道交通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极力凸显了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据相关数据统计,现有人才数量远不能满足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发展的需要,且相关人才的技能水平和职业能力与企业发展需求也存在较大差距。

为实现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在职业院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并于同年4月,“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正式启动[2]。2020年,教育部公布了《参与“1+X”证书制度试点的第三批职业教育培训评价组织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名单》,其中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对应的证书,无疑这对职业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课证融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对接“1+X”证书,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实现职业院校课程内容和企业职业标准的有效对接。

一、“1+X”证书的新内涵

“1+X”证书制度是一种全新的学业证书制度,其中不同于双证制度的是,“1”为学历证书,反映的是学生学习能力及学业水平,对接高职院校学历教育;“X”为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则代表了产业对学生技术技能掌握程度的认可,立足于企业用人需求,“X”是对“1”的补充、强化和拓展。实质是通过学历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实现教育与产业的融通,进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

“1+X”证书考核内容直接对接企业真实岗位或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素养等[3],让技能训练过程和专业教学过程同步并一体化,强化职场和课堂、校园和企业的渗透融合,强调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实践性学习、虚拟工作场景学习、理实一体化学习等环境,让学习者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操作、理解、交互而深化对职业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习得,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进而实现在不同工作场景下的知识迁移,形成能够适应新思想、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要求的核心素养,让学习者成为劳动力市场真正需要的具有复合型能力的全面发展人才。

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专业课程教学的实施现状

(一)理论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依旧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虽然有采取一定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但由于相关硬件设施建设不齐全、无法有效运用,导致信息化教学效果不佳。除此之外,所采用的教材也存在问题,教材定期修订过慢,教材内容陈旧,现有教材与企业生产实际结合不密切、内容更新不及时、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有一定差距,工作任务中体现的职业技能不全面,学生毕业后不能很好地与岗位有效衔接。

(二)实训课程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所开设的实训课程,主要是以单项技能训练为主,综合训练项目较少,长期的教学导致学生只能掌握某一单一操作过程,综合实践的操作能力不足,使得其对地铁站务工作流程缺乏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且实训场所空间有限,实训设备数量较少,在规定的课时内,只能压缩实训环节,且每组实训组安排的学生较多,无法有效地实施实操训练,导致学生的实操能力薄弱,难以衔接站务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考核要求。

三、“1+X”证书制度下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为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必须将课程内容与企业职业标准对接,让学生在顺利获取学业证书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获取“X”证书,达到企业上岗要求及特定要求,见图1。

图1 “1+X”与院校、企业学习内容的关系

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通过实地考察、企业调研、专家研讨等形式,确定工作领域及任务,基于此,重构课程体系,梳理知识技能点,整合实训资源、夯实教学条件,对接产业需求,依据课程教学需要,并结合学情、学生特点开发数字资源、编写新形态教材,同时优化教学设计,探索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开展项目化教学需求,最终形成多元考核评价体系,从而培养出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具体教学改革思路如下所述。

(一)确定工作领域、解析工作任务

为了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实地考察、走访调查、邀请专家研讨、查询权威部门公布的数据等方式,获取最新资料,分析数据,明确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的服务方向,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规格有了准确定位,解析出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具体职业岗位与工作任务,见表1。

表1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职业岗位及工作任务

(二)重构课程体系、梳理知识技能点

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校企协同,开展课程建构与内容设计,分解“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的知识点、技能点和素养点,将其与课程进行精准重组,植入到现有课程,同时纳入考核方式改革。对于难以融入课程中或占比较大、需要强化的实训项目,则以“X”证书专题培训等形式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综合实训项目中,以满足学生对于“X”证书的考证需求。

“1+X”站务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内容包含职业素养与安全、行车组织与施工组织、客运服务、票务运作、应急情况处理等五大理论考核项目和手摇道岔、站台门操作及AFC设备操作等三大实操考核项目。本文以手摇道岔实操考核项目为例,将该项目所涉及的各个技能点融入相关课程中。例如,将手摇道岔操作中所涉及的标准用语融入至城市轨道交通客运服务礼仪课程,在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课程中讲解信号显示基础知识、进路及道岔基础知识、线路出清基础知识等,在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课程中,融入非正常情况下的行车组织中的信号系统连锁故障实操技能考核中,并在课程结束后,增设“1+X”证书培训考核环节;在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实训课程中专项练习手摇道岔实操项目,掌握站务人员下线手摇道岔的整个工作流程,从而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上岗需求。

(三)整合实训资源,夯实教学条件

选取典型工作岗位,结合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开发实训项目,制定工作标准、流程及内容,按照要求整合原有设备资源,新增必要设备,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为项目教学实施提供场地、设备保障。

针对难以真实呈现、不易组织实施操作时,考虑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实现;针对实训设备不足、实训课时不够等问题,要将实训项目进行归类,划分为基础技能实训项目和高阶技能实训项目,在规定时段内开放实训中心,学生自行自学练习掌握基础技能实训项目,在实训课程中则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重点练习掌握高阶技能实训项目。

(四)对接产业需求,开发融X证书教材

为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双元”育人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服务于职业教育开展“1+X”认证工作,对接产业需求,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基于“做什么”“标准是什么”“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思路,同时,紧跟产业需要和行业趋势,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材,开发融“1+X”证书的课证融通教材,有效开展精准教学。

(五)优化教学设计,搭建混合教学模式

为实现课程内容与城市轨道交通站务“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对接,探索项目化教学,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借助学习平台搭建混合教学模式,同时将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融入课堂。整个教学实施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展开:课前自主探究,培养自主学习能力;课中教学实施过程,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对接“1+X”职业技能考核标准,围绕项目作业流程,从“案例分析引任务、预习评价确内容、知识剖析识本质、多维互动强理解、组间竞赛提技能、课内反思促发展”等六个环节设计教学,激发学习兴趣,提升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拓展知识广度;课后探究延伸,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攻克重难点,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中学、实中教的教育理念,从而达到“熟业务、精操作、守规程、敢担当”的教学目标。

(六)形成多元考核体系,反思教学效果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前自主探究的参与率;课中理论学习、实训学习的完成率;课后拓展竞赛的正确率等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实现。终结性评价是以团队形式进行的理实融合、技能为主的实践操作性考核,根据1+X证书制度所要求的职业能力相对应等级,建立成绩对应标准,将各项目考核结果汇总转化为课程成绩。通过多元考核方式考核学生习得,综合评价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同时,能够及时、动态地捕捉到学生学习态度,反思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四、总结

“1+X”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作为职业院校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本文所述的教学改革思路解决了课程教学内容和职业技能等级脱节问题、专业知识技能分散,以及现有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一致等问题,实现了课程内容与“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有效衔接,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相关课程及其他专业的课证融通提供一定的教学改革思路。今后,还需探索教师队伍的建设、实训项目的开发等方面,为培养出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应用人才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等级证书轨道交通职业技能
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课证融通”方案研究
轨道交通辅助专用三相异步电动机主要检测项目分析
人社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系统及电力技术探析
城市轨道交通节假日期间大客流行车组织思考与实践
2021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2019年对口升学考试获奖加分(免试职业技能)专业对照表
物流管理、老年照护等成首批证书培训试点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
轨道交通快慢车越行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