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路径探索
——基于聊城市乡村人才发展状况的调研
2022-05-24吴丽峰
吴丽峰
(中共聊城市东昌府区委党校,山东 聊城 252000)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中国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1]。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在人,必须从根本上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积极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瓶颈,打造一支新型人才队伍,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2021年6—7月,课题组选取聊城市八个乡镇进行了走访调研,对聊城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调查问卷420份,其中38%为村党组织书记填写,其余人员包括村“两委”成员、村民、乡镇干部等。课题组根据调研情况,在深入分析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先进经验,积极探寻乡村人才振兴的途径。
一、聊城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举措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平原,为国家主要产粮区和蔬菜种植基地,素有“中国蔬菜第一市”的美誉。近年来,全市认真学习贯彻党和国家 “三农”工作的重要精神,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有力抓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发展农业“新六产”,持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过程中,聊城市逐渐意识到人才对乡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结合上级党委政府相关政策举措,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一)开展大范围农村党员干部培训
为了提高农民素质,积极推进党员干部培训工作。2018年,配合山东省推出的面向村(社区)党组织开展的学历专科教育,聊城市制定了农村党员三年轮训计划和村党组织书记年轮训计划,旨在提升干部和村民的整体素质;完善村支部书记年培训模式,不仅有课堂教学,还开展现场教学,选取优秀村庄,让农村党组织书记进行参观学习、交流研讨。开展网络课程,让村党组织书记和村民利用电脑、手机随时学习农业知识、了解国家政策。
(二)加强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
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首先,搭建平台吸引农业科技人才,通过科技项目吸引农业大学与聊城本地农业企业联合,加强农业产品研发和质量提升,引进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其次,积极推进职称改革,激发现有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确保其积极投身乡村农业发展实践。再次,完善农业技术培训渠道,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拓展网络课程。积极探索和推进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截至2021年4月,聊城市已有17名新型职业农民获评高级农艺师职称,199名获评农艺师职称。对于这些新型职业农民,政府还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引导他们承担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相应义务。这些举措激励了职业农民的技术提升,有利于乡村人才发挥带头作用。
(三)积极推进“归雁兴聊”工程
出台一系列人才引进的政策措施。2019年印发《关于实施“归雁工程”鼓励各类聊城籍人才返乡创新创业的意见》, 并在“归雁工程”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政策支持,分别就“头雁”“归雁”“雏雁”“群雁”工程推出针对性举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仅2020年就吸引1 068人回乡创业、260人回村任职,动态储备村级后备力量8 160名,870余名农村优秀人才获得基层干部专科学历[2],“头雁”队伍建设成效明显。2021年是乡村“换届年”,刚刚换届的东昌府区农村党支部书记共计139名平均年龄45.5岁,在年轻化上进一步提高。大专学历占比41.7%,高中(中专)学历占比32.4%,初中及以下学历占比25.9%,学历水平大大提高,“两委”成员年轻化、知识化水平均有很大提高。一些乡镇还对实用人才进行摸排、统计,建立档案,加强培训,对乡村人才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医疗卫生和教育等各类服务型人才也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发展。
二、当前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一)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系列举措有力推进了乡村人才队伍发展,但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结构、城市化步伐加快、农村人口外流等因素影响,当前乡村人才不仅数量不足,而且还存在人才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供给渠道不畅等问题,不能满足乡村振兴发展的需要。
1.乡村人才“质”“量”两低
由于受传统农耕思想影响,农业一直被认为入职门槛低、技术含量低,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长期得不到重视,乡村人才数量少,素质低。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针对乡村管理人才的培训明显加强,但是从聊城东昌府区新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的具体情况看,仍有25.9%的村党支部书记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而在拥有专科学历的队伍中,很多也是近三年在村党组织专项学历培训中获取的,其他“两委”成员学历水平更低,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占比50.5%,大部分成员个人进一步提升难度较大。与管理人才相比,乡村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起步更晚,政策支持力度小。总体来看,乡村人才队伍文化素质还远没有达到乡村振兴和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使其在带领乡村发展方面明显受文化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限制。
2.乡村人才结构不合理
一是人才年龄结构不合理。从刚刚换届的东昌府区村“两委”成员结构来看,村党支部书记和“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5.5和48.9岁,较上届平均年龄大幅度降低,但与平均年龄为36.9岁的城市社区党组织书记成员相比劣势明显。其他方面人才队伍建设也出现类似状况,年龄普遍偏大,中青年人才占比低,人才断流明显。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提升,这一现象面临进一步恶化趋势。
二是人才专业结构不完善。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乡村人才逐渐增多,但现有人才专业结构仍不能适应乡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从 “您认为当前乡村缺乏哪些人才(多选)”这一问题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图1),有67.32%的受访者认为乡村最缺乏的是技术人才,其次是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而这些人才存量少,增长慢,且市场化程度较高,引进难度大。尽管问卷中乡村对工业和商业人才的需求选择比例较低,但从苏杭等先进地区经验和乡村长远发展来看,工商业发展是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未来这类人才也将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因素。
3.乡村人才供需不匹配
人才供给数量不均。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大环境下,乡村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急迫,但乡村人才发展也需要产业的强有力支撑,产业发展好的村庄人才队伍建设良好,产业发展落后的村庄则人才存量少,引才招才难度大。比如,东昌府区近年来一些村庄产业结构逐渐得到拓展。堂邑刘庄加工企业起步早、发展快,带动了其他企业的发展;路庄村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葫芦产业链条;郑家镇郑家村拥有以轴承及保持器、钢管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梁水镇许屯村逐步发展起规模化大棚蔬菜种植,开办加工企业,发展乡村旅游。在产业的支撑下,这些村庄都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人才队伍。但是绝大多数以传统农业为主的村庄,亟需人才支撑推动产业拓展升级,但由于自身发展对人才吸引力小,人才回流难度大。
人才供给渠道不畅。现有乡村人才来源虽然已出现多样化趋势,但仍面临困境,“土专家”“土秀才”相对易得,高层次人才难求。在对“当前乡村人才来源的主渠道有哪些”(图2)这一问题的调查中, 63.9%的受访者选择了从村民中选拔,42.44%的受访者选择了来自大中专毕业生,但是因为乡村学校和卫生服务人员所需学历水平相对较高,大中专毕业生真正投入乡村产业发展的比例并不高。选择其他人才来源渠道的更少。乡村人才供给渠道之间差距较大,主要渠道“村民中选拔”受城市化和农村老龄化影响前景不容乐观,大中专毕业生回流不多,其他高层次人才供给更显不足。
图2 人才的主要来源渠道
(二)影响乡村人才振兴的深层次原因
当问及影响乡村人才振兴的主要因素时,调查对象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图3)。67.32%的受访者认为是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行政服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因素等也影响乡村人才队伍的发展。另外,调查显示,当地历史背景、思想文化、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方面也是影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因素。
图3 人才振兴的影响因素
1.劳动力持续转移和思想认识落后抑制乡村人才内生动力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农民工”进城,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思想观念逐渐发生转变,由最初“打工挣钱回村”变成“工作买房定居”,大批农村青年成为城市居民,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峻。而少数留在农村的青壮年多是因为自身文化和能力限制难以走出农村,他们成长为人才的难度较大。另外,部分农民思想固执,认识落后,辨别能力低,合作困难,也让一些有意致力于乡村发展的人才望而却步。在走访座谈中,在谈到农村土地流转问题时,有些无能力继续管理土地的农民宁愿少收钱把土地转给自家亲戚代管,也不愿高租金把土地流转给村镇合作社,思想落后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乡村人才振兴。
2.城乡分割和城市化挤压乡村人才回流空间
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现代化的成败。长期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工农关系的方向是正确的、有成效的。但是“同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没有跟上,‘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比较突出”[3]。近年来,随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国家“补短板、强弱项”的各项举措逐步落实,但是城乡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就业机会、工资水平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城市对人才吸引力更大,加上户籍制度改革让农民摆脱户籍限制,大批有才能的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城市化进一步挤压了乡村人才回流的可能性,加大了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难度。
3.政策不完善和政策缺失增加人才招引难度
一是专项下乡人才政策持续性不强。乡村自身无力完成人才队伍建设时,国家政策支持是最有力的途径。近年来国家通过派驻“第一书记”、双联共建、精准扶贫等多项举措,对乡村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大力支持,但是这些举措针对性强、持续性低,任务完成或时限到期人才就会撤回,所以这类政策的持续性影响了人才队伍的稳定性。
二是乡村内生人才政策支持缺失。稳定人才队伍需要打造乡村自己的创业就业人才,但是由于农业的特殊性,依靠农业创业难度大、风险高,相关涉农产业也受农业影响,创业投入高、难度大,因此乡村就业、创业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2021年2月党中央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提出了各类人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但截至目前,各类具体政策措施和实施办法还未明确,支持效果仍未明显呈现。
三是区域政策不平衡降低了落后地区的政策效力。聊城市已经出台一些优惠政策,但相比江浙等地沿海城市和济南、泰安等周边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聊城经济基础和财政支持政策的吸引力仍处于劣势,政策效力不足,引才作用较小。
4.机制不健全降低乡村人才队伍的工作成效
首先,人才培育机制不完善。人才成长是一个漫长的持续过程,在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引进后的持续培育更重要。当前乡村人才的培训机制不够健全,针对专业技术和经济管理人才的培训较少,人才提升和深造机会较少,这让关注自身长期发展的人才不愿去乡村发展。其次,人才利益保障机制欠缺。农业及涉农相关产业风险大,产业保险的覆盖面比较窄,产业人才收益稳定性没有保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人才往往只有工资性收入,聊城市的村支部书记年收入也仅在3万元左右,乡村人才的收入和保障机制对人才吸引力不足。再次,人才晋升通道不畅。就目前在乡村工作的各类行政和管理人员来说,基层工作千头万绪,易出纰漏,加上远离权力核心,成绩难以被发现,个人提升难度大;专业技术人员发展同样困难,职称评定多以论文著作为依据,实际工作成效难以发挥作用,对基层人才评定晋升十分不利。
三、现代化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的路径探索
人才资源是乡村建设的第一资源,是乡村现代化的根本支撑,必须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激发人才建设乡村的积极性,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一)完善政策供给,打造专业人才工作队伍
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符合本地区实际的政策举措。成立专门负责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健全市、县(区)、乡、村四级管理模式,形成以组织部为主,财政、人事、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协助,基层负责具体实施的工作架构。建立一支进行人才摸排、汇集人才需求、统计人才发展进度的专兼职工作队伍,随时向上级反映乡村人才和人力资源的情况,市、县(区)党委政府要组织专门人员或部门研究农村人才需求情况和社会人才供给情况,根据需求和供给进一步制定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举措和行动。将相关工作量化、具体化,并将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年度考核范围,让各地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无缝链接,形成合力,确保乡村人才振兴政策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广开才路,多措并举拓展人才来源渠道
1.充分挖掘农村现有人才潜力
激发党组织成员的管理服务能力。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批默默无闻工作在农村、为农村发展尽心竭力的党员干部,尤其是一些党组织书记,他们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带头人和主心骨,其中不少人已成长为乡村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但他们多数和现代化乡村人才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必须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把方向、管大局、谋出路的领导核心能力,对于能力突出、成绩优秀者应提供政策支持,提供更广晋升渠道。同时,应完善“第一书记”等驻村帮扶制度,认真总结推广经验,优化“第一书记”服务期届,完善换届交接程序和制度,进一步激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的热情,保证帮扶举措的稳定性,使政策利好稳步延续,落到实处。
挖掘村内“土专家”“土秀才”的带动作用。目前乡村存在一批具有一定特长和影响力的“土专家”“土秀才”,要给予重点扶持,建立“农村乡土专家”库,通过综合评定,认定一批“农村乡土专家”,颁发证书并给予一定奖励,激励他们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进技艺传承与创业帮扶,鼓励他们积极为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稳步推进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为农村现有专业技术人才包括农业科技人才、教育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等提供更好的服务,探索在职称晋升、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和便捷通道,增强他们的工作荣誉感和认可度,鼓励他们扎根乡村。通过多措并举稳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提升岗位的社会吸引力。
2.推动乡村户籍人员返乡创新创业
支持原户籍人才返乡发展。原户籍在农村、成长在农村的在外农民工、退伍军人、高职院校、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等人员在农村有血缘关系,对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熟悉,对农村、农民有深厚感情,要根据他们的需求,积极打造创业就业支持平台,给予政策和金融支持,落实减税降费等各项鼓励政策,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土地、资金等相关困难,为他们提供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使之成为能力高、有热情、稳定性强的一支乡村人才队伍。
吸纳农村籍贯的城市离退休人员返乡服务。一方面基层政府和乡村要积极争取他们回村服务,根据个人能力和特长为他们安排管理、协调、服务、投资等方面的工作,另一方面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顾虑,通过各种方式回应他们的诉求,解除其后顾之忧,激发他们利用自身优势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3.鼓励各行业人才积极参与乡村经济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 “不能就一产化农业来论产业,应该按照‘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的理念思路,打破产业及价值与利益链接中的藩篱,推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在乡村区域中的融合发展与一二三产业在企业(合作社)中的一体化存在”[4]。推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新六产”,要积极吸引城市各类人才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可以从农科所、农业类院校聘请专家指导农业发展,让他们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吸引企业去乡村发展或与乡村合作,推动村企合作,促进乡村产业融合,提高乡村就业机会;激励教师、医生等人员支援乡村,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引导社会组织更多更好地服务乡村,提升乡村工作、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适度。通过广开渠道,建立一支流动的支农人才队伍。
(三)因才施策,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人才成长环境
1.营造良好爱才惜才社会环境
培育敬才、爱才的良好社会风尚,让全社会了解、关心、支持和重视乡村人才。对于在农村做出突出成绩的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并大力宣传,形成良好舆论导向。培育乡村人才对国家、社会的责任心和对职业的自豪感,提升其对乡村发展的信心和献身农村的热情。
2.提升待遇与完善服务双轮并重
近几年国家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改革和财政投入,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效果。要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改革的领域,让更多乡村专业技术人才享受到政策利好。对于在农村积极创业的人员,要从税务、工商、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积极主动上门帮扶,打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建立乡村人才信息开放平台和公开透明的人才信息库,让人才得到更广泛的施展才能的空间,也为广大农民快速寻找所需人才提供便利,为社会监督人才发展提供公开渠道。
3.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
建立乡村人才认定和职称晋升制度。2019年以来的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已经取得良好效果,激发了获评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激活了乡土人才的“绿色通道”,培养造就了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并为今后的乡村人才工作提供了借鉴和参考[5]。要进一步深化乡村人才评定制度,要重实绩、观实效,通过评定标准的完善,激发乡村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和信心。拓宽各类人才晋升路径,根据人才类型制定不同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把职称与工资水平、社会保障等福利待遇挂钩,让扎根乡村的各类人才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好。完善政策针对性,对于投身偏远、落后乡村发展的人才,要给予物质、精神激励和晋升奖励等,引导人才流向经济社会发展洼地。
4.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拓展人才能力提升渠道
紧跟人才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要求,完善乡村人才教育培训体系,让乡村人才能够通过便捷渠道获取前沿知识和技术。进一步完善乡村管理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和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果。积极拓展与农业类大中专院校、职业学校的合作,开通函授、电视、网络等学习通道,畅通获取最新知识技术的渠道。对于积极参加教育提升的各类人才要给予资金帮扶,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建立健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各类专家与乡村、企业的合作机制,可以有偿聘请,也要鼓励他们发扬志愿精神,定期、定点帮扶乡村人才,对于成绩显著、效果明显的院校和个人要给予奖励,通过各种方式为乡村人才提供更高层次、更加专业的能力提升渠道。
四、结语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农业农村现代化,人才是关键。必须不断探索和完善乡村育才、引才、留才的制度和机制,把乡村人才服务、引进、培育、评价、激励等各方面工作抓细抓牢,坚定不移地把党和国家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各项方针政策落到实处,努力为乡村振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