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
2022-05-24赵海英张明旭
赵海英 张明旭
摘 要:地理课程以独特的优势,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地理课程生态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认识自然,保护环境,践行可持续发展观念。本文阐明了大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地理不同科目中的生态文明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梳理,构建了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的地理课程生态元素群,并在教学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生态教育,达到了课程生态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地理;生态文明;元素
21世纪,生态问题已经成为整个人类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不仅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历史问题[1],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已经驶入快车道。虽然地理学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生态文明视角下,将生态教育融入地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比较鲜见。樊杰等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对综合学科支撑体系建设的要求,阐释了人文—经济地理学学科的综合价值[2]。彭申从概念内涵、发展困境以及协同性三个维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创新中国旅游地理的必要性,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的方法以及实践过程[3]。王晓锋等分析了我国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生态文明视角下地理科学专业的交互式教学[4]。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进行地理课程生态元素群建设,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大学地理教学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现状
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问的形式掌握了当前地理课程生态教育在大学地理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对当前大学地理课程生态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后,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一)以地理课程为基础的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还比较匮乏
生态教育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生态教育主要由理论课程实现,而且教学过程单向化,内容是就生态论生态,生态教育的理论性较强,忽略了学生在生态教育实践性方面的培养,而且教学内容上比较的抽象,难于理解,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大学生的生态意识处于尚未成熟阶段,生态文明教育显得极为迫切,地理专业课程生态教育的作用也得到应有的重视,以地理课程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也在不断进步发展,然而从当前的情况看以地理课程为基础的生态教育不是太多,而是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的匮乏。
(二)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内容破碎化
目前的地理课程生态教育内容比较零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遇到了有关生态环境问题或是可持续发展问题,就会有意识的带着一定的目的进行生态教育,这种方式的课程生态教育就是围点打援,抓住一点不放,然后以扩展的方式渗透到课程中,生态教育内容过于破碎和零散,往往只是点到为止,学生还没来得及反应,也不能对生态教育内容有更加深刻的印象,说服力不强,教育效果极为有限。
(三)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育缺乏有效的系统性
地理课程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非常适合开展生态教育,授课过程中只要有相关的教育内容,教师即会开展生态教育,但总体来看,生态教育缺乏连续性,这种方式的生态教育跳跃性很强,有的甚至显得突兀,不成体系。传统的毫无系统性的生态教育,使学生产生了石沉大海的感觉,生态教学效果不明显,若将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内容进行整合,增强生态内容的整体性,形成体系,势必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地理课程生态元素群的构建
以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建立不同内容、不同层次、不同组合的地理课程生态教育元素群,能够增强生态元素的集聚效应,增进生态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起到立德树人作用。
(一)不同内容的生态元素群
本文对地理教材中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内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认真梳理生态环境教育的内容,根据知识内容的特性,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资源类生态文明教育划分为两大类,分别为资源与环境,详见表1。
(二)不同层次的生态元素群
建立层次性、系统性的课程生态元素群,包括:(1)感知信息生态元素群,使学生感知生态内容;(2)提升认知能力的生态元素群,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能力,体现生态教育的内涵;(3)实现践行目标的课程生态元素群(见表2),以新的思维方式和生态内容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生态教育目标。此外,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和目标差异组合不同生态元素群,达到生态文明的教学目的。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认识过程由浅入深的特点,形成“知、意、行” 三位一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地理课程生态文明教学方式,运用显性或隐性的形式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生态育人的教学目的。
(三)不同组合的生态元素群
不同组合的生态元素群是指不同课程之间的组合,系指在不同的课程中集合相同或类似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是平行的关系,也可以是一层一层推进的的关系,例如讲解太平洋同时形成的多个台风,有关多台风形成的原因的生态内容,包括气象与气候学、水文学与全球变化三门课程的组合(见表3),这种组合融合了相关的课程生态教育内容,丰富了专业课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了地理生态教育内容的系统性,能有效提升课程生态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三、地理教学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的基本策略
(一)深刻挖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生态文明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挖掘地理课程所蕴含的生态文明知识点,并且润物细无声的地将其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危害,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持续观。在讲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地关系问题时,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問题的普遍性和区域差异性,从而加深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二)注重教材各章知识点与时事热点资源的融合
世界日新月异,地理课程应跟上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时事热点资源具有全球性、时代性、真实性和生活性[5],是地理教材有益且必要的补充,可维持教材的活力,不与时代脱节。在地理教学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需要把教学内容与相关时事热点资源有机融合起来,使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加深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比如,讲沙尘暴时,可与最近发生在蒙古国特大沙尘暴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沙尘暴的危害,树立保护环境意识。根据教材内容,将与生态文明相关的时事资源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为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三)线上线下融合生态文明教学平台
采用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地理教学过程的始终,提高教学效果。线上线下联合教学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课前、课中和课后环节。
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授课对象、授课内容等进行深入分析,把与生态文明有关的教学材料发布到在线教学平台上,下达课前自主学习清单。学生课前自主安排时间完成线上学习内容,便于教师能够掌握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据此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措施,学生也可以自主学习地理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时与教师进行在线互动。课中,教师根据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设计课堂授课内容及活动内容,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可以先在组内展示自己的生态文明学习成果,再进行组内讨论、修改、完善,最后推选出小组代表作参与课堂公开演示。在这个过程中能让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团队合作,通过线上或线下来完成师生互动交流与评价等教学环节。课后,教师根据学生课前准备与课堂探究学习的情况和表现,布置课后进阶性任务并发布到在线平台上,包括要求学生绘制知识点思维导图,以便梳理知识脉络;发布课外拓展性生态文明学习资源,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提高生态文明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结语
地理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挖掘、梳理地理课程中的生态文明元素,构建生态文明元素群,并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樊杰, 周侃, 孙威,等. 人文-经济地理学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学科价值与学术创新[J]. 地理科学进展, 2013, 32(2):147-160.
[3] 彭申.生态文明建设视角的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创新探索[J].智富时代,2017(6):258.
[4]王晓锋, 刘婷婷, 龚小杰. 生态文明视角下交互式教学在地理科学专业中的探索与实践[J]. 西部素质教育, 2018, 15:140-141.
[5]李琳.生态文明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重点课题: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群建设与实践研究(ZD20034);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绿水青山”建设时代生态文明教育在大学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研究(JJKH20210558SK)
作者简介:赵海英(1979— ),女,汉族,吉林长白人,博士,講师,从事地理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