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工科课程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

2022-05-24张海云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2年5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

张海云

[摘 要]本文从工科教学中应该突出哪些思政元素以及如何自然而然地将思政元素在工科教学中体现两方面进行了思考,认为工科教学中应该突出敬业守分、创新精进精神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翻转课堂、使用信息化载体、用数据说话等方式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工科课程;思政教育;敬业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2) 05-0095-03

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在中央精神引领下,目前课程思政思想已经深深植入广大教师的教学理念中,大家积极参建覆盖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各类工科课程也都在努力进行思政教学尝试,着力培养具有责任意识、敬业精神和环保理念的高层次工科人才。采用什么样的形式、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和工科课堂教学自然地融合到一起,将隐性与显性教育并举,以实现“专业课程是载体,思政教育是灵魂,课程育人是目的”的目标,是我们工科课程教师不断思索并不断实践的前进动力。

一、深挖工科课程思政元素

(一)强化敬业守分和创新精进精神

工程的本质是人在环境中应用科学技术的过程,人的活动规律、科技发展规律和自然演变规律相互作用、影响,从事工程的工作者就是要处理好这三种关系。从人的角度来看,工科学生在未来的生产建设活动中将担当设计、规划、实施和管理等重要角色,非常有必要在个人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大学阶段强调责任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美、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开展过工程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工程职业伦理道德教育体系,他们普遍认为“社会公众福祉”应作为工程师职业伦理道德的首要原则。[2]国内有学者归纳和提出中国的工程伦理标准包括了“对专业负责——敬业守分、创新精进以及对未来发展负责——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等五类。[3]所谓社会公众福祉,通俗一点说就是让所有公民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生活,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强大的责任意识,就能制造生产出更好的产品,就能给社会创造出更优良的生活品质。这样一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工程职业伦理教育理念的认识实质是一致的,都是通过对工程人员敬业和创新精神的强化,满足社会公众福祉的需求。所以在教学中要让我们的学生知道爱国并不仅仅是一句口号,爱国敬业可以通过树立责任意识得以体现,而且要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动中,通过贯穿全课程的爱国敬业教育,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用敬业精神体现爱国之情。我们在工科教学中,如讲解石油产品生产加工的课程时,最经典的就有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代石油工人,以“宁可少活 20 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敬业精神摘掉了我国“贫油国”的帽子。而新时期“大庆精神”仍然在延续,如2017年度获得中国石油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是中国唯一生产航天煤油的企业,技术人员经过刻苦攻关,利用环烷基原油生产航天煤油用作运载火箭燃料,助力“胖五”飞天。[4]而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所提倡的工匠精神也是一种挖掘内在核心动力的精神力量,它的实质是追求精益求精和卓越品质,要求从业者具有服务意识以及创造、钻研的精神。连同新时代的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这些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可以指引我们在教学中挖掘更多的思政元素,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前人凭借这些精神力量的指引,耐得住寂寞,扛得住艰苦,克服无数困难,为我们带来了新生活,让同学们产生将这些力量传承下去的勇气,从而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塑造精神有机融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要扎根中国国情

新工科建設要面向产业、面向世界并要面向未来,这里的“产业”指的是中国现在以及未来的产业,“世界”是那些密切关联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世界,“未来”是事关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需求,所以新工科建设归根结底是要扎根中国土壤的,否则它将失去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在工科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解决中国发展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不断实践中增长智慧才干,真正服务人民。这些要求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聚焦世界的科技前沿,弄清楚哪些技术领域受制于他国,培育学生对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关的信心和勇气,主动产生为国家和民族发展贡献力量的决心。比如: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侯德榜先生就是这样的榜样,在二十世纪初,中国当时无法自主生产纯碱,他在技术匮乏、物资短缺的条件下,艰苦探索出优质纯碱生产工艺,打破了洋碱的国外垄断。[5]同时我们在课程开展中也要培育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创业大赛和开放实验室活动,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实现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顺利衔接。

(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植入

如果说敬业精神、责任意识是我们对现在负责,那可持续发展理念就是对未来负责。联合国环保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认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通过广泛的深入的环保理念的植入,才能让全社会从根本上认识到环境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虽然环境保护近些年来已经开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重视,但实际一些环保政策的推广并不被所有人接受,例如垃圾分类、农村禽畜禁止散养等,而且很多人也不了解我们国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所做出的努力,故对环保理念的推广十分必要。尤其对工科学生来讲,因为职业生涯将处于生产的第一线,也是能源资源消耗的第一线,建立“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宏观思维、秉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维、坚守“防重于治”的底线思维等是特别重要的。党的第三次全国教育代表大会明确指出“现代教育必须是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下不仅要加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而且也要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因此在工科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兼顾知识传授与环保理念的培养,例如在讲解煤炭的成分组成时,可以讲解各组分与各大气污染物产生的对应关系以及污染物将对人体和环境带来哪些危害。由此引出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控制措施,并解读国家相关的政策法规,让学生从污染源头到治理过程以及有哪些政策法规加以保护有全面了解,为今后在工作中处理环境问题带来参考。

二、探索工科课程思政教学方法

课程思政教学中如何合理巧妙地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内容是思政教学落地的最核心环节之一,可通过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达成目标。

(一)案例教学

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的研究表明:“知识的保持和复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有关的心理活动第一次出现时注意和兴趣的强度。”如何在教学中强化和保持学生的关注度是我们要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让思想认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升华。譬如可采用师生互动的参与式教学方法,结合专业教学内容中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或者辩论。例如:在学习全球环境问题时,可播放柴静在央视节目《面对面》中与丁仲礼院士就“减排问题”展开对话交流的那一段视频。针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针锋相对,让持有不同观点的同学进行模拟辩论,让各种思想交汇碰撞,在碰撞中促进深入思考,最后教师要对观点进行总结,并要进行适当的升华。通过这些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同时让学生自然地增强对环境保护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达到“思政教育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翻转课堂的运用

翻转课堂是21世纪初来源于美国的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将传统课堂分为课内和课外两部分,让学生在课外提前预习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以便有时间在课内与教师进行更多更深层次的讨论和互动。[6]翻转课堂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起到辅助引领的作用。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教师传统的主导地位,学生变得不再被动接受。在翻转课堂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先行发掘教学章节中存在的德育元素,教师再结合教学团队发掘的德育元素有针对性地补充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高效主动地接受、吸收相关内容,防止被动接受所可能产生的逆反心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解“电厂给水处理工程”时,让学生自己查找中国电力生产的发展变化、水处理技术的进步、监督标准的变化,学生在自己收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素养,同时让学生自行感受科技的进步、中国的进步,这可能比教师输入的知识要更有说服力,也更有冲击力。

(三)使用信息化载体

当今是信息化的时代,各种电子资源、电子设备一应俱全,大学生使用起来更是得心应手。目前高校本科生源主体已经是“00后”学生,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一代,利用他们对新事物吸收快的特点,我们可在课堂上应用一些信息化载体,比如具有学习方式碎片化、聚焦化和移动化特点的微课就此产生,微课满足了现在大学生追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也实现了当前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发展要求,特别在疫情期间此种教学形式得到了快速发展。从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微课作为课堂内容的辅助资源,虽然每节微课只传达少量的知识,但是时间短、效率高,使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加“聚焦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关注和理解程度,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利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的便利性,让学生能够实现更加自主、个性化的学习,因此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节了学生的学习节奏,突破了传统书本和课堂的制约。而且还可以更方便地利用一些高端的平台和资料,比如中国大学MOOC(慕课)国家精品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合作高校有782所,里面有近千门精品课程,对于多涉及交叉学科的工科学生来讲更是喜大普奔的一件事。许多优秀教师的课件和讲解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深化与拓展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式,这些资源都能在我们使用信息化载体后更加容易获得,这样也使得知识更新进步的速度加快,更符合工科学科发展的规律。

(四)用数据说话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工科学生思维严谨、对数据非常敏感,课程思政也要用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例如在讲解我国环保政策变迁时可结合中国统计局和生态环境部发布的我国四十年来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大气环境污染的相关联数据。经济发展我们用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大气污染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三种标志性污染物的浓度等具体数据来表示。数据表明四十年来国内生产总值呈指数增长,能源消耗不断加剧,但三种标志性污染物分别从 2005年开始每隔五年出现一个拐点,2015年后更是逐年降低。究其根源在于我国在“十一五”到“十三五”三个五年计划中逐步将三种污染物及其前驱物作为减排的主要指标,制定减排计划,引领减排技术不断完善、带动企业减排措施不断提升。此后,我国又相继颁布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改善了空气质量。通过数据和政策解读,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我们国家在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的同时保护环境的决心信心,使其树立专业志向,同时也增强了制度自信心。尽量多采用数据说话,也能使学生更具有科学精神,而减少可能、大概等主观臆断。

以上就是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的高校工科教学中所能挖掘的一些思政元素以及教学方法。我们都是在一轮轮教学中不断总结、学习和完善的,我们也清楚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思政课专任教师的职责,也是校内每一位基础课专业课教师的职責,尤其对于涉及工业安全生产的工科类学生来讲,思政教育尤为必要和迫切。正如习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的那样:“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打造一门专业思政课,我们首先要树立课堂思政的理念,明确教学目标,寻找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结合点,设计教学环节,积累思政素材,采用多样地教学手段,真正实现教育的“三全育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朱葆伟.工程活动的伦理责任[J].伦理学研究,2006(6):36-41.

[3]孙春玲,许芝卫.工程造价专业认证中工程伦理标准设置与评价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4):78-83.

[4]克石化航天煤油助力“胖五”飞天[N].新疆石油报,2020-01-01.

[5]郭丽,周志强,陈立钢,宋荣君,荣春光.化工安全与环保“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9,36(4):31-34,89.

[6]张书理,董勤.智慧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现状与发展[J].继续教育研究,2021(3):112-115.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
网络发展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