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其国:寻找沃土永远在路上
2022-05-24曹阳
曹阳
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有一个土壤样品陈列馆。玻璃环廊里陈列着取自全国各地的土壤样品,有的采集时间已达60多年。这些五颜六色的土样,是著名土壤科学家赵其国院士的宝贝。
寻找沃土——正是赵其国的传奇人生。
渝、汉两地辗转求学
1930年2月25日,赵其国出生于武汉汉口一个富裕家庭。然而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炮火打破了很多人平静的生活,年幼的赵其国跟随大姑妈一家前往重庆避难。由于赵其国是赵家长孙,所以姑妈对其极为疼爱,一心要他读书成才。他随姑妈一家先后辗转重庆、宜宾、泸州等地,尽管时局动荡、生活困难,姑妈都想尽办法让他读书。返回重庆后,为了培养他,姑妈托关系让他在条件较好的广益中学读书。
广益中学淘汰率很高,曾有班级入学时全班60人,毕业时只有18人。学校实行学分制,每期需要修满36学分。严格的淘汰制确保了毕业生的高质量。赵其国各方面表现一直很好,老师不仅在品行上对他有良好评价,还选他担任班长。
1947年夏天,姑妈带着赵其国回到武汉,变卖家当让他上了汉口私立上智中學。
1949年9月,赵其国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虽非自己选定的志愿,但他一样认真学习,得到老师的赞赏。同时,他积极参加学生会的工作,逐步显现了组织领导能力。
1953年7月,大学毕业的赵其国被分配到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工作。虽然不是土壤专业的毕业生,但他积极投入实际工作,在前辈的带领下很快掌握了专业知识,能独立开展野外调查和布置肥料试验的工作,逐步成长为青年骨干。
奔走不歇的“快乐单身汉”
赵其国进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不久,就担任了华南橡胶及热带作物宜林地考察队长。1956年,他远赴古巴担任中国专家团土壤组组长,4年多没有回来过。工作结束回国后,他又马不停蹄地担任黑龙江荒地资源考察队长,一干就是8年。这10多年,赵其国就像是一个“快乐的单身汉”。日后回想起这段时光,他说最对不起的是自己的妻子和两个孩子。可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他用双脚蹿出了无数良田和宜林地。
赵其国总结了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开发利用与红壤分布及土壤性质的相互关系,为海南岛10万亩橡胶林的开垦播种提供了土壤依据;在黑龙江8年,他找到了3500万亩可以耕种的土地;在古巴4年多,他为古巴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建立了相关研究所……
凭着执着和双脚,赵其国在土壤地理与土壤资源研究工作上取得丰硕成果。他首次明确提出我国红壤具有古风化过程及现代红壤化过程两种对立统一的特征;首次对红壤的定量分类提出具体区分标准,为红壤的发生研究与定量分类指出了新途径;首次提出以热量条件、土壤性质为标准的热带作物利用等级评价方案,为制订热带作物发展规划与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注国情 积极建言献策
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和灵魂,长期从事土壤研究的赵其国自然对农业发展特别关注。说到农业的未来,赵其国认为必然是生态高值农业与功能农业相辅相成。生态高值农业是要生产生态的、能卖出好价格的农产品,功能农业就是让农产品更具营养化、功能化,它们是中国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不仅要高产,还要高值。”赵其国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涉农生态环境事件时有发生。发展生态高值农业是应对未来挑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创新举措,是我国生态农业产业化客观性和必然性的体现。
赵其国认为,构建我国生态高值农业产业体系是农业科技战略选择,功能农业则是这一体系的支撑性技术。以自然土壤条件或生物营养强化技术为基础,实现农产品硒、锌等营养素强化,生产出功能化的农产品,这被称为“功能农业”。赵其国提出20字发展方针,即“科技领先、智慧创新、开拓发展、团结协同、公正诚信”,还提出12字宗旨,即“准确、质量、稳妥、安全、民生、持续”,用以指导功能农业有序发展。
近年来,年事已高的赵其国虽不再像年轻时为了寻找沃土长年奔走,但他在土壤学领域和农业发展新兴领域的探索脚步从未停歇。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项目申请答辩、出席生态高值农业报告会、参加“973计划”项目评审、出席水土保持座谈会、帮助博士研究生修改博士论文、参与各种考察活动、编写整理专业书稿……赵其国似乎比年轻人还有激情。
除此之外,赵其国还针对土壤、环境、农业生产等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并通过中科院向国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由他牵头完成的《关于实施我国土壤安全科技工程专项的建议》《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环境质量状况与对策》《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关于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问题与对策建议》等报告,均受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