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特辑
2022-05-24
科学家发现了1.8亿年前一只恐龙最后一餐的化石遗迹。这些化石发现于阿根廷,属于一只6米长的植食性恐龙,可以追溯到早侏罗纪。
化石中肠道内有植物的种子(苏铁的种子),已经完全矿化。从一些种子化石的外形看,这种恐龙很可能未经咀嚼就“囫囵”地吞下食物。与现代生态系统一样,植物和植食性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生态联系。恐龙在远古巴塔哥尼亚地区的植物种子传播中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侏罗纪的一些植食性恐龙体重高达几十吨,它们平常吃的东西营养价值如何?
在蜥脚类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气候与今天大不相同,不同地区温差较小,大气二氧化碳含量高。科学家模拟1.5亿年前的大气环境,设置了潮湿、温和的室内种植环境,把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远古时期的水平,种植多种中生代植物。随后采集叶子,干燥、磨碎后用人工发酵系统处理,模拟恐龙的消化过程。
经过实验,科学家发现在二氧化碳浓度高的环境中,许多植物对于恐龙来说,营养价值比以前估计的高得多。这意味着草食性恐龙的平均食量比预期的要低,同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能养活更多的恐龙,种群密度最高可比原先认为的高出20%。
科学家最新发现,66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物种大灭绝之前的大约1000万年里,食草恐龙和食肉恐龙都在衰落。
古生物学家调查研究整理出1600多块恐龙化石的名单,其中包括属于六个科的247种白垩纪晚期恐龙,有食草甲龙、角龙(比如三角龙)和鸭嘴龙,以及食肉的暴龙、伤齿龙和奔龙。这说明,恐龙在小行星撞地球之前就面临危机,由于它们的灭绝速度超过新物种出现的速度,因此“尤其容易灭绝”。
气候变冷可能是导致恐龙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在白垩纪末期,北大西洋的温度惊人地下降了约7摄氏度。
恐龙这个物种在“物竞天择”的进化过程中,凭借其庞大的体型和灵敏的身躯,成为当时动物世界中的王者。但它有一个致命缺陷:恐龙不是一个能“吃一堑长一智”的主儿,数千万年前,当被子植物进化到开始开花时,其自身的防御性会促使体内滋生毒素,以保证果實存活,物种能够延续。而恐龙正是在那个时候中了被子植物的毒,而且“傻乎乎”地在肠胃不适的情况下继续吃这些食物。
虽然这种“贪吃”的毛病可能不是恐龙灭绝的唯一原因,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对恐龙家族来说是致命的弱点。当然推波助澜的还有小行星的撞击,但是它只能算作“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因为,在撞击发生前很长一段时间,很多恐龙已经因为“吃”出来的肠胃不适和身体病痛命不久矣,恐龙物种的大毁灭可能一触即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