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来华留学生认识中国

2022-05-23高民政

晨刊 2022年3期
关键词:留学生模块政治

赵 宏 高民政

一、正面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政治教育的挑战及意义

来华留学生既是高等教育服务的对象,也是中国沟通外部世界的纽带和桥梁,培养留学生知华友华,是留学生教育的重要任务。近年来,我国留学生教育蓬勃发展,但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在教材编纂方面,留学生专用的中国概况和中国文化教材,对政治议题大多浅尝辄止,甚至避而不谈,在消弭意识形态分歧方面、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起的作用不够大。在教学研究方面,基本处于空白,成果仅有寥寥数篇。针对来华留学生的国家形象研究稍多,主要集中于近十年间,但涉及政治议题的为数不多。这类研究多以传播学和国际关系理论为指导,主要开展问卷调查,辅以访谈,借助“他者镜像”“软实力”“文化间性”“公共外交”等概念,研究来华留学生对中国的认知、态度和评价。

刻板印象是典型的社会认知过程,有简化认识、降低大脑负荷的效用,但也会诱发刻板威胁效应、群体偏见固化、社会认知失准等问题。[1]留学生来华前已形成不少关于中国的刻板印象,和政治相关的大多是负面的,这一状态和中国政治形象在国际舆论场长期被歪曲直接相关。

改变来华留学生群体对中国政治的负面印象,比纠正其他方面的刻板印象更困难。首先,中国经济腾飞、市场繁荣、科技发展、生活水平提升等物质成就和中国人的热情善良都容易直观被感知。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政治体制的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会主动回避政治议题,导致留学生很难从日常生活中充分了解中国政治的状况。其次,留学生极少从中国官方媒体获取信息。一方面,语言有障碍,阅读习惯有差异,留学生的信息渠道严重依赖西方大众传媒和社交媒体。另一方面,西方现代政治理念将政府视作“必要的恶”,受此观念影响的人,对政府和官方媒体缺乏信任,往往认为官方媒体发布的消息不实。参加英文授课项目的留学生,汉语水平连应付日常生活都很困难,和中国学生很少接触,更增加了改变其负面认识的难度。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对所谓的“敏感问题”采取消极甚至回避的态度,在留学生的思政教育上不能有所作为,等于把自己的阵地拱手让给对华不友好甚至反华势力。如果留学生不能从政治维度认识和理解中国,我们的经济再发展,市场再繁荣,生活水平再提高,提供的奖学金和发展机会再多,都可能换不来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2]。故此,在当前形势下,正面开展来华留学生中国政治教育非常必要。

二、留学生中国政治模块实验教学的对象特点与课前准备

采取积极的态度,用适当的方式帮助留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国政治,正面回应关于中国政治议题的疑问和挑战,是留学生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为此,上海某高校在留学生全英语课《中国文化》中设置了中国政治模块,介绍我国的政治理念、政治道路、政治制度和治理模式。本文介绍这一教学模块的设计和运行情况,通过分析学生产出性材料的相关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并基于初步的教学实践思考,对来华留学生思政教育提出对策建议。

留学生全英文课《中国文化》是上海某高校英语授课本科学位项目的必修课,开课时间为入学第一学期。课程共2学分30学时,课堂教学运行10周,另有1个月供学生完成课程论文。本研究使用的材料来自2019秋季学期,课程自9月初始,12月底止,历时近4个月。学生共21人,来自非洲、亚洲、北美洲、欧洲的19个国家,年龄19-31岁,均为理工专业。

筛选研究对象的原则共有三条:(1)了解中国的意愿强烈,学习态度认真,按要求提交作业;(2)母文化有代表性;(3)对中国政治感兴趣,作业和考核材料中较多讨论政治问题。最终确定研究对象4人,具体情况如下:

表1.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的材料是课程的产出性材料,包括周记和课程论文,每生合计约6,500-8,000词。4位学生分别提交周记6、8、7、8篇;课程论文是考核材料,均要求学生记录对中国的“观察、体验和思考”,具体内容无限制。师生信任良好,沟通渠道畅通,联系较为频繁。本文引述的材料均由作者翻译,引用时尽量减少编辑加工,以最大限度展现材料的真实状态。

留学生全英文课《中国文化》设置了一个虚拟人物“小明”,通过讲述小明的出生、童年、求学、职场、婚恋等,以讲故事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观念。中国政治模块安排在《大学》一章。

课程进入中国政治模块前就有铺垫。例如,在《出生》和《童年》两章,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中国人的家庭观和生命观上,尤其突出中国人重整体利益、长远利益的价值取向。在政治模块的教学中,教师会使用大量家庭隐喻和相关案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政治理念。

课程前期的基础工作是和学生建立信任。和许多同类课程主要介绍中国美食、书法、武术、京剧、中医药等不同,该校将课程的重点放在理解中国人的行为和观念上,力图全面介绍中国,不回避所谓的“敏感问题”。例如,第一课《出生》包括中国现行的户籍制度,我们向学生介绍这项制度的时代背景、效益、现状和未来的改革,也承认该政策曾导致中国社会“系统性的不平等”(来自一位德国留学生的评价)。教师通过坦诚、开放的课堂和学生建立信任,避免学生“想问却不敢问”,为后续教学做好情感准备。

三、中国政治模块的设计和课堂教学

中国政治模块共5-6课时,由于课时和学生认识水平有限,教学设计遵从两个原则:(1)议题重大;(2)贴近学生,深入浅出。该模块共有4个教学环节,每个环节都针对特定的刻板印象,课程设计遵循“案例——政治制度——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层层递进,但也会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有所调整。课堂教学方案如下:

表2.中国政治模块的课堂教学方案

选举基层人大代表。通过小明人生的第一次政治选举,向留学生介绍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及协商民主的政治理念,消解中国不是民主政体的刻板印象。课前基本上所有留学生都不知道中国有政治选举,曾有学生在课堂上惊呼“中国也有选举”。

入党。通过小明入党的过程,向留学生介绍党员的义务、党的历史、党的先进性、党何以领导中国人民等,消除对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质疑。曾有留学生听课后提问:“外国人能不能加入中国共产党?”

谁能成为领袖?通过小明担任学生干部的经历,向留学生介绍中国的贤能政治理念和治理模式,并和美国政治制度对比,破除“三权分立”的迷信,帮助学生认识中国模式为现代化提供了另一条进路。

食堂为啥天天卖土豆?通过小明学校食堂坚持销售对口支援地区“爱心土豆”的案例,介绍我国扶贫减贫工作的状况和成就,展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帮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理念和中国现阶段的人权观。

中国政治模块的教学目标分为“认识”和“理解”两个层次,对“认同”不做要求。要求学生“认识”的教学内容,主要在事实层面;而对于“理解”内容主要是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的理解上。对不同文化、宗教、意识形态背景的教学对象,可在教学实践中灵活掌握。

四、中国政治模块的产出性作业和教学效果分析

课程要求学生每周提交周记1篇,每篇约200-300词,共计8篇,记录对中国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教师可通过作业深入了解学生,如个性特征、关注的问题、思想动态等,并通过邮件、微信反馈评阅意见、交换看法、解答疑问、提供帮助、纠正误解和偏见等。师生会在下一次课上分享或讨论周记中有价值的内容。中国政治模块没有单独的作业要求。

纵向看,作业可反映学生了解中国以及师生构建信任的进程。这个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课程初期,学生反馈的积极体验远多于消极体验,典型议题包括中国人热情友好、饮食丰富、生活便捷等。第二阶段出现在课程中前期,部分学生和教师建立了初步信任,开始反馈文化冲突的压力,开启“吐槽”模式,如乘出租车被宰、买不到家乡的食材等,一般不会涉及政治议题。第三阶段出现在中国政治模块启动后,对政治议题感兴趣的同学,开始反馈较多和政治有关的内容,也会向老师提问和求证。

作业能和课堂教学形成有效互动,为课堂教学提供精彩的议题。例如本轮课程进入中国政治模块后的第一次作业,有位哈萨克斯坦学生提到《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将“一带一路”倡议丑化为“信贷陷阱”。而另外两位非洲学生,即学生1和学生3都不约而同地介绍了中国在非开展投资和经营的情况:

学生1:“中国在非有巨大的影响力,很多中国人在非生活。中国赚取合理的利润,但不干预非洲政治。中国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比西方政策更为合理,更尊重被投资国。”

学生3:“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有大量投资,和西方比起来,参与发展中国家建设尤多。我认为中国这么做,主要目的是发展自己的国家,通过努力工作和智慧决策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并非为掠夺别人。如果到那些被投资国看看,就会发现那里有很多中国人在做生意,建设基础设施。我们都知道,西方国家的策略是“帮助”发展中国家保持贫困的状态,从他们的土地和资源中获益,但是中国想的完全相反。当然,中国要从投资中获利,但是接受投资的一方也受了益,这非常棒。”

这次巧合创造了讨论“一带一路”倡议、化解西方抹黑的契机。第二次课上,教师先请学生对比《纽约时报》报道的标题和维基百科对“马歇尔计划”的介绍:“一带一路”倡议被称为“信贷陷阱”,而马歇尔计划被塑造成把欧洲拖出战争泥潭的“拯救者”。鲜明的对比揭示出西方主流媒体如何通过话语手段操纵公众认知和国际舆论。然后,教师请学生阅读两位非洲同学的周记,展示受益国眼中的“一带一路”倡议。这样真实的对比很具说服力。

事实上,学生1并非天然认同中国理念,在这次作业的开头,他写道:“来中国之前,我受西方媒体影响很大,认为中国是专制国家。虽然我知道中国在非洲的状况和中国奉行不干涉的外交政策,但是一直感到疑惑。”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使他有了直观的体验和感触。教师在导入中国政治模块时,特别强调“中国模式并不适用所有国家,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发展道路”,这句话让他颇有感触。他接下来写道:“在中国几个月的亲身经历,解答了我对中国外交政策的疑惑。西方文化天生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控制其他国家,往往不顾非洲国家的具体情况,并发动有害的宣传攻势,引发国家内部的动荡和战争,例如利比亚。”从学生的产出性作业可以清晰地看出其认识发生转变的过程。

学生1的案例表明,有了在华生活的直观感受,辅以课堂教学提升理性认识,能促进负面刻板印象的消解,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例如,当真实的生活体验和媒体宣传不符,学生4就开始质疑西方媒体的公信力:“以前一直认为共产主义是邪恶的,对其治下的人民极其不公。观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和庆祝活动,我产生了怀疑,中国是否真如西方媒体塑造的那样不堪?”

学生2的周记表明他不仅理解了中国道路,还能联系自己国家的实际: “上课前,我并不了解中国政治,但是现在知道了,觉得中国的政治道路非常有意思,尤其是中国的共产主义整合了自己的传统,并借鉴西方的自由主义,形成了巧妙的政治体系。上周你在课上讲到,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政治制度,西方民主制度也不是唯一合理的制度。我的国家虽然被看做民主国家,但是没有完全按照民主国家的方式运作,我们想结合西式民主制度,找到适合刚果的政治道路,但是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人权状况的担忧。西方国家不能理解的是,我们和中国一样,认为存在和西方民主不同、但适合我们的政治制度。”

教师在授课时使用了不少家庭隐喻,从学生2的作业中,可以看到效果不错;此外,他对“贤能政治”的理解也比较深入:“中国的决策系统,受到了中国家庭观念的深刻影响,让我印象尤为深刻。在家庭里,如果有件大事,所有家庭成员都参与进来,共同决策,因为家庭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中国的政治也是这样,决策者在决策前和民众公开或私下对话交流,这是因为决策者和民众有共同的目标——使这个国家变得更好。这种方式和其他政治系统完全不同,(那里)政客们在媒体上相互争斗,说服民众支持自己的想法。在中国社会里,长者往往更有智慧和成就,这是因为中国的领袖需要从基层一步步提拔上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积累了执政所需的经验和智慧,最终才能获得领袖地位。”

学生3也在周记中记录了她对协商民主的认识。她的祖国埃塞俄比亚是非洲唯一没有被欧洲殖民的国家,故此她对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原则也非常赞赏:“中国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大家能搁置分歧,齐心协力为国家强大和崛起奋斗。我们在课上学到,中国家庭也这样解决他们内部的问题,不起内讧。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非常重要。中国非常重视独立自主,有问题都内部解决,不允许其他国家干涉内政。这是中国经济强大的原因之一。”她也非常认同中国模式:“中国想要按照自己的方式行事,这也是中国正在做的。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方面,中国都有自己的一套,不像其他大多数国家,认为西方的方式才是正确的方式。正因中国的道路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才认为中国做错了。其他国家采用了西方模式,放弃了自己的传统和思想,认为在任何情况下,西方道路都是理想的道路。但是中国有自己独特的政治体制,有自己的方式,成为了强大的国家,能做到这样的国家为数不多。”

总体而言,来自非洲的留学生,在文化上认同集体主义价值观,母国又长期从中国的援建和投资中受益,容易接受和认同中国的政治理念,甚至将中国视作非洲国家学习的榜样。

而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学生,深受“西方中心主义”传统影响,对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理念怀有高度自信,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将自由视作绝对价值。这种深层价值观冲突很难通过一门课程改变,故此西方留学生可能会遭遇更多的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冲突,教学效果没有非洲学生明显。例如,班上有位来自法国的年轻姑娘,因喜爱中国文化决定到中国留学。她此前已经学习汉语4年,达到HSK三级水平,但来到中国后仍然经历了明显的“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一度情绪焦虑。

学生4情况则比较特殊。他的经历丰富,曾参加美国空军,在韩国、葡萄牙和德国的美军基地服役,退伍后在美国电信行业从业数年,后来到中国,入学时已满30岁,世界观和价值观稳定成熟。他在课程论文中表示,中国的生活改变了他的一部分看法:“亲历中国后,对中国的看法确实发生了改变,但是可能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我认为西方对中国确有偏见,将中国看成篡取西方权力的超级大国,其实中国无意于此。”“中国政府不是极权政府,而是有良知的一党执政政权……如果美国要学习中国的话,就应该学习中国建立统一的、无差别的自豪感,而不是基于肤色的身份认同。”同时,他也将中国称为“令人迷惑的国度”。这是因为他仍从西方政治的价值观出发理解中国,往往会陷入中西文化内核的激烈冲突之中。例如,他对自由的看法就很“美国”、很典型:“我明白中国限制自由的原因,但是我仍然不能理解。对美国人,特别是退伍军人来说,自由就是一切……老师在这门课上介绍了中国的价值观——和谐高于自由,人民高于个人,我可以理解这些,但是如果不是我自己判断,谁能决定什么对我和我的家庭来说是最好的呢。”

上面的文字表明,学生4虽然还不能完全理解中国,但是他观察和思考中国的态度却很认真。这是因为他虽对中国怀有疑虑,但也充满期待:“如果我愿意把家安在中国,我能否被中国接受——不仅在我自己的小圈子里,而是被更大范围地接受。我期待一个肯定的答案。每个人都有疑虑的时候,而我已经看到一些证据,证明来到中国是个正确的选择。中国将给我带来很多,我才只了解中国的一点皮毛,期待着更深入地了解中国。”

教学实践表明,中国政治模块的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从4位留学生的产出性文字材料看,非洲学生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和接受较好,美国学生能部分理解中国的政治理念。导致差异的原因可能包括留学生母文化政治理念/价值观和中国文化政治理念/价值观的一致程度,母文化和中国文化的相对地位(强势文化/弱势文化),母国和中国在政治、军事、经济等领域的相对地位,生理因素(如年龄),性格特征和个人经历。

五、结论和启示

留学生教育是开展公共外交的好平台,也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契机。由于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存在价值观、宗教信仰和意识形态差异,在来华留学生中开展中国政治和文化教学是一项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该校的教学实践表明,以积极、正面、坦诚、适当的方式,开展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政治教学,能够取得积极效果。

教学实践也表明,搞好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政治和文化教学,对师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有较好的中国政治和文化素养,能深刻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模式充满自信。其次,教师要具备较好的跨文化理解和沟通能力,理解不同文明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教师要了解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及其报道中国的话术,能较好地应对学生的提问和质疑,有效破除针对中国的负面刻板印象。最后,教学要注意方式方法,避免学生产生“政治宣传”的不良印象。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国政治教学探索刚刚起步,以上做法的效果尚待进一步实践检验,有关思考亦属笔者一家之言,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期待广大来华留学生教育工作者不断开发相关课程和教材,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便更好促进来华留学生知华友华。

猜你喜欢

留学生模块政治
28通道收发处理模块设计
“选修3—3”模块的复习备考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政治攀附”
留学生的“捡”生活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