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巢湖地区滨水环境场所精神的设计与研究
——以白山镇齐嘴村为例
2022-05-23刘惠芳
胡 毅,刘惠芳,丁 娜
(合肥学院 城市建设与交通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场所精神”(GENIUSLOCI)一词最早出现于1979年,由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CHRIS TIANNORBERG-SCHULZ)提出,即:空间环境都有其特有的人文精神所赋予的特定性格,往往凝结了历史积淀、地域文化、风土人情等元素特征。巢湖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文脉源远流长,环巢湖有国家级湿地公园、特色长临河古镇为代表的地域环境:湿地,滩涂,丘陵等,而白山镇齐嘴村环湖驳岸景观“红石崖”别具一格。
针对滨水环境作为特有地域风貌的规划,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研究类型、多方位进行剖析研究。国内研究的领域常常为单一学科,多为营业性开发,定量研究较缺乏;国外常常跨界研究,以公共开发为主,研究热点问题。[1]
图1 白山镇齐嘴村平面图
然而基于地域文化的特色研究较为缺乏,尤其是针对环湖地区的滨水驳岸设计,鲜有研究关于利用场所与环境打造人与环境和谐的借鉴模式。当下随着合肥市城市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巢湖规划与建设作为合肥市“大湖名城”的重要内容,将发挥引领模范作用。滨湖新区位于巢湖北岸,一系列文化场馆大多已经建成,沿岸风景的城市化特色明显。作为城市的名片既要展现城市风貌又要留下城市成长的片段来追忆往日的旧时光,因而打造针对环巢湖地区特色地域性的滨水环境被提上日程。
1 巢湖西岸白山镇齐嘴村滨水环境现状
白山镇齐嘴村东临巢湖,紧邻环湖大道,交通便利,地表平坦,与湖面高差约10 m,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沿湖有特色滩涂,自然植被与岩石驳岸保护较好,堤岸连续有高差层次,视野开阔,如图1所示。村中建筑环绕池塘呈放射状,多为砖混结构民居,建筑风格多样,其中民国风与现代派最为广见,村民以打鱼、种田为生,民风淳朴。
2 打造场所精神的时空再造
2.1 引入“聚”的立意
中国自古以来“聚”的思想深入人心,比如“聚义厅”承担着梁山好汉们聚会、举行仪式、宴会等重要活动的功能,百姓也不论三五知己小聚,还是节日家人团聚都需要热闹的环境氛围,建筑空间的营造就显得尤为重要。“四合院”的围合与中庭空间的营造加上特色的滨水环境引入建筑内,不仅丰富了景观,而且聚拢了人气,形成了一个交往的中心,大家向心而聚,犹如被巨大磁场吸引。英国建筑师萨克森(Saxon,R.)在《中庭建筑开发与设计》一书中写道:场所文明化必须由吸引人们的环境创造出来[2]。在建筑设计中运用围合手法,中庭和庭院空间的穿插使用,既可以满足使用者的大空间需求,让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形成视觉中心让使用者有了共同的关注主题,如图2、图3所示。高低错落的共享空间也营造了“人看人”的交往空间,正如卞之琳笔下“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象。
在徽派建筑中,颇具特色的“天井”很好地诠释了“聚”的内涵。我国古代三大商派之一的徽商常年在外经商,往往需要集全家之力办大事,团结尤为重要。古徽州人低调内敛,勤俭儒雅,这些性格也长期影响着当地人的审美。“天井”巧妙地将雨水“聚”起来回收再利用,正所谓:“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正契合了徽商精神。“天井”下光线明亮,空气畅通,雨水丰润,堪称风水绝佳之地,这里往往是大家举办各种集体活动与交流休闲的聚合中心。
图2 庭院空间
图3 中庭空间
2.2 设计环湖天际线节点
巢湖一望无际,为了形成水-田园风光-小镇特色的三个层次,合理规划好建筑的天际线尤为重要[3]。按照白山镇齐嘴村的地貌特点,此处环湖水面开阔,适合建设游客集散中心以及小型游船码头。除此之外,在环湖沿线可建造局部3层左右的公共餐饮类建筑满足八方游客品尝美食的需求,打造具有独特风味的小吃街,形成沿湖第一层立面,规划重点拉伸高度的提示标志性建筑。部分现存环湖民居特点不够显著,保存价值不大,建议后期规划建设平行于环湖大道的2~3层特色民居,展现沿湖第一立面,完成美好乡村“油画”绘制的“打底”功能。从而利用公共建筑的“高”与民居的“低”相互衬托,把小镇风貌的特色风土展现给世人,如图4所示。
图4 环湖天际线示意图
2.3 营造交往场所中的“灰空间”
早年由黑川纪章提出的“灰空间”,表现为“建筑与其外部环境间的一种过渡中介空间”[4],作为介于室内与室外的一种独特环境,备受使用者青睐。在建筑设计中“灰空间”表达了设计者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解放人性,让“吸烟者”、“打电话者”、“观风景者”等都有合适的场所,在不影响他人的同时,最大限度的满足一些生活中非原则性禁止的活动。人的心灵是需要与天地自然交流与沟通的,设计者有责任创造出恰如其分的交往场所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比如人们去咖啡馆喝咖啡不是为了买咖啡解渴,而是需要一个交流或独处的场所环境,以求精神舒缓与愉悦,因此营造交往场所中的“灰空间”需求被设计者关注。
在环巢湖地区滨水环境的营造中,交往场所的精神需求更为迫切。这些地区雨水丰润,视野开阔,为了让人们踏上亲水平台感受拂面凉风,可以建造延伸至湖面的长廊或露台,或轻贴水面或悬挑架空。支起一把阳伞,伞下一桌或一躺椅即可创造出别有风味的气息。在中国园林中“灰空间”往往与室外环境共同作用,形成优美的交往场所[5]。而这种交往场所“灰空间”的表达可用“极简”的设计手法界定特定空间,也可用“结构”标记出特色环境,表达出人们对现代都市郊外“干净”和“纯粹”的追求。利用退台式营造开敞式观景与交往环境场所,如图5所示。此外,滨水空间的景观 “灰空间”呈现形式常常还有贴近水面的独立平台,形成特有的分散式空间,仿佛置身于水中且享有私密空间,如图6所示;下沉式广场与长廊下的架空式空间营造出别具一格的水边庇护场所,如图7所示;假墙结合长阶,导向式空间的无限延伸带来深邃而遥远的遐想,如图8所示。
图5 退台式空间
图6 分散式空间
图7 架空式空间
图8 导向式空间
3 建立滨水环境驳岸生态设计
3.1 建设环湖生态系统立面
在荷兰有一个长颈鹿小屋,结合长颈鹿的身高和体型设计出每年可以收集雨水33万L的特色造型建筑,如图9、图10所示,这是巧妙利用雨水回收的范例[6]。
图9 长颈鹿小屋节水示意图
图10 长颈鹿小屋外观[6]
巢湖是合肥市的一张最美的生态名片,当人们走近滨水的驳岸,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还需要感受到环湖建筑的生态系统立面。垂直绿化系统需要在环巢湖建筑群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在沿环巢湖地区的环湖大道建筑外立面利用雨水收集装置丰富生态系统立面,打造特色绿墙[7]。如图11、图12所示,装置的通用性较好,构造特点较适合在夏热冬冷环巢湖地区的垂直绿化墙面的窗下墙安装。
3.2 建设地域性娱乐项目
地域性娱乐主要体现为各类特色水上项目,感受“美好乡村”的丰硕成果。巢湖水产丰富,鱼类众多,根据环巢湖水面特点,合理划分若干区域建设趣味垂钓场所。垂钓环境根据建筑空间防风、防雨、防晒等要求,理性规划设计区域空间吸引游客驻足体验。沿着湖岸边展开宽阔的长廊,每隔一段长廊铺设一条深入水面的原木小道,不仅方便游船停靠,而且方便驻足远眺。此外,围绕湖岸边的农田发展农业特色采摘,让生活在都市中的游客亲身体会丰收带来的喜悦,不仅享受了无公害的农产品,也是极好的文化教育基地。适当建造几处水车灌溉,更容易将时光带回到久远的过去。
图11 特色绿墙雨水收集装置节点设计图[7]图12 特色绿墙雨水收集装置三视图[7]
3.3 营造多层次空间观景
“点”的构成:沿路建筑可打造新徽派特色,利用下部的景观长廊营造“轩”的氛围,把上部长阳台悬挑与竖向穿板构成穿插,把握点式窗户的节奏与通窗、平天窗形成对比,建造特色驿站。驿站类别可以为特色小吃,主题酒店,棋牌交流,乡土购物等,驿站停歇点同时也可为自驾游和参加长跑运动会的朋友提供补给,如图13所示。
图13 特色驿站外观
“线”的构成:带状的观景廊可让观景成为不受室外环境温度改变的全天候性的活动,观景廊可根据湖边高差建设2~3层,登高皆可远眺湖面。建造形式可为架空、覆土或者内陷堤坝3种,如图14所示。
图14 架空、覆土、内陷堤坝建筑示意[8]
观景平台可在建筑下方形成架空建筑;或将建筑掩映在地表层之下,与观景台相连伸入水面;观景廊精铁堤坝,将观景台通过一段堤岸相连[8]。“动”与“静”分区明确,通过灌木隔断分界,另一侧为可并排2~3人的步行栈道,离湖较近处,土质较为疏松,无建筑与灌木的遮挡,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的静谧。不论是沿着栈道缓缓前行,还是驻足登上亲水平台吹拂那迎面的湖风,都能体会到大自然赐予的“风”和“水”。
“面” 的构成:白山镇齐嘴村特有的“红石崖”与松软的沙地构成了湖岸边的大面积硬质空间景观。在这里可以亲自踏上“红石崖”,近距离的观赏湖面景观,看着渔人在滩涂上织网与晾晒,体会农家生活。
此外,结合湖边坡地可利用湖岸设计多层次空间观景,形成多维度休闲乐享环境场所,如图15所示[9]。
图15 湖岸多层次空间观景设计图[9]
4 结语
通过设计研究,让新时代以白山镇齐嘴村为代表的环巢湖地区滨水环境用新面貌再现往日生活,展示特有地域风貌的特色文化需要通过人文内涵、生活方式、建筑形式、建筑技术、景观、餐饮以及地域的自然景观共同来完成,合理规划利用好这一大自然的瑰宝可以更好地展示绿色城市先进成果,打造都市休闲慢生活,讲述城市的往日故事。这一特有的滨水环境场所精神的设计与研究,其成果的深入开展与建设对安徽省内广大滨水地区,乃至全国滨水环境的利用与开发都有着重要示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