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价
2022-05-23黄超阳
黄超阳
(新密康明眼科医院眼科,河南 新密452370)
糖尿病是一种全身代谢性疾病,可产生微血管、大血管、神经系统的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常见类型,主要表现为眼底病变,是糖尿病后期的严重并发症之一。随着患者病程延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根据既往临床资料[1]可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好发于糖尿病病程长、血糖控制不佳、伴有高血压及其他肾脏并发症、高血脂人群,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导致患者视网膜脱离、玻璃体积血、黄斑水肿,对患者视力造成严重损害。目前,临床上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以药物为主,但因药物种类繁多、治疗效果存在差异。本研究旨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常规治疗上予以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进一步探究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致视野缺损患者临床疗效、炎性因子及视力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于本院就诊并接受治疗的92 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自愿同意书;无肝肾功能障碍;试验前未行相关治疗。排除标准:合并其他严重代谢性疾病;治疗药物过敏;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哺乳、妊娠期妇女;合并全身性肿瘤及感染;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依从性差。
92 例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n=47)和对照组(n=45)。观察组男25 例、女22 例,年龄25-60 岁,平均年龄47.26±5.16 岁,病程6-15 y,平均病程10.88±3.48 y。对照组男23例、女22 例,年龄28-60 岁,平均年龄47.95±5.67岁,病程7-16 y,平均病程11.11±3.59 y。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降血压、降血糖治疗及相关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羟苯磺酸钙(羟苯磺酸钙分散片,江苏万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0288,规格:0.25g)1.0 g,Tid。
两组患者均治疗4w。
1.3 观察指标
1.3.1 临床疗效
疗效评价标准[2]:显效:患者相关症状明显好转;有效:患者相关症状趋于好转;无效:患者相关症状未见变化。
1.3.2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患者均于晨起空腹时采集静脉血5mL,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5390CRP 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 Interleukin6 , IL-6 )、 肿 瘤 坏 死 因 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水平。
1.3.3 视力、视野状况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对患者视网膜进行环形扫描,测定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黄斑厚度。
1.3.4 不良反应
记录治疗后4w 患者头痛、呕吐、皮肤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74%,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7.7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 因子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SD)
表2 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 hs-CRP(mg·L-1) IL-6(ng·L-1) TNF-α(n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5.48±1.23 3.16±0.45△* 27.56±3.48 14.23±3.59△* 41.23±3.59 20.48±3.45△*对照组 45 5.89±0.99 4.55±0.78△ 27.01±3.12 20.59±4.57△ 41.89±3.89 35.46±3.59△
2.3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以及黄斑厚度
两组患者治疗后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黄斑厚度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以及黄斑厚度(±SD)
表3 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以及黄斑厚度(±SD)
注:与治疗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相比,*P <0.05。
组别 例数(n) 视野灰度值 出血斑面积(mm2) 黄斑厚度(μ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4.45±0.56 1.23±0.56△* 2.89±1.11 1.01±0.48△* 386.26±8.59 280.12±9.46△*对照组 45 4.72±0.78 2.59±0.68△ 2.52±0.99 1.88±0.68△ 385.14±7.67 315.23±5.12△
2.4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χ2=0.456,P=0.499),见表4。
表4 对比两组不良反应(n(%))
3 讨论
随着近年人们饮食结构改变,糖尿病已位于我国多发疾病前列,发病率较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四大致盲眼病之一,其发病率高达糖尿病患者的一半[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糖代谢紊乱、新血管形成病变及血流变缓而造成视网膜的障碍,致其缺血缺氧。随着病情进展,液体持续渗透导致黄斑水肿,黄斑多部位受到液体影响而出现肿胀,影响微血管循环,从而造成视网膜严重障碍,继而出现视力减弱、视野缺损或失明,因此控制血糖是关键[4]。绝大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在早期多无症状,对视力无明显影响,因此往往难以察觉。
曾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展中,炎性因子随着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升高反应越强烈,因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早期诊断与治疗中,对炎性因子水平的控制至关重[5]。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两组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6、TNFα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黄斑厚度均明显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提示: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对于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善作用明显,视力恢复效果也优于常规治疗,疗效更佳。考虑原因为:羟苯磺酸钙为毛细血管保护药物,临床用于微血管病的治疗,通过对微血管壁生理功能的调节,减少其阻力;此外,提高红细胞的柔韧性,可增加淋巴引流进而减轻水肿,改善血管微循环,达到减轻视网膜渗出及出血,从而起到降低视野灰度值、出血斑面积及黄斑厚度的效果。另一方面,羟苯磺酸钙作为血管保护剂,能有效抑制和逆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黏滞性及血小板高活性,从而起到拮抗炎性反应的效果。除此之外,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证实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羟苯磺酸钙辅助治疗有利于降低机体炎性水平、有助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野恢复,疗效确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