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式与胸式呼吸训练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对比
2022-05-23张亚楠常林林李妍妍
张亚楠 常林林 李妍妍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科技大学护理学院神经内科,河南 洛阳 4710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或脑底部发生病变,导致血管破裂,从而使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所引起的抽搐、昏迷、呕吐等,属于致命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1]。近年来,诊断方法、血管介入技术、围手术期处理均已取得较大进展,但SAH 患者的预后并不乐观,仍然存在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相关研究指出[2],针对SAH 术后患者,给予有效的肺康复训练可一定程度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其中呼吸训练关注度较高,该训练主要通过指导患者规范化呼吸,以增强呼吸肌群强度,提高呼吸肌群耐力,而促进肺功能恢复。本研究旨在探究腹式与胸式两种不同呼吸训练应用于SAH 患者肺功能康复的效果,以期为临床寻找更加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案,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2019 年4 月至2021 年4 月期间95例SAH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胸式呼吸组47 例,男20 例,女27 例;年龄33~62 岁,平均年龄51.23±4.67 岁;体质量指数20.46~28.27 kg·m-2,平均25.26±3.75 kg·m-2;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7 例、初中及以下30 例;腹式呼吸组48 例,男19 例,女29 例;年龄32~63 岁,平均年龄50.68±4.81 岁;体质量指数20.53~28.84 kg·m-2,平均25.13±3.68 kg·m-2;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上16 例、初中及以下32 例。两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选取标准:符合SAH 诊断标准[3];经MRI 或CT 检查确诊;临床资料完整;均接受SAH 手术治疗;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严重脏器功能不全;中途退出者;合并精神疾病。
1.2 干预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包括脱水降颅压、吸氧、止血、营养神经、预防血管痉挛等。
胸式呼吸组进行胸式呼吸训练,具体如下:患者平卧位,使机体处于呼吸放松状态,医护人员在患者呼吸周期开始时,指导其用鼻吸气,使胸部隆起,持续屏气3~5 s 后,经口腔呼出气体,其中呼吸频率为5~6 次·min-1,2 次·d-1,5~10 min·次-1。
腹式呼吸组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具体如下:患者平卧位,使全身保持舒适微屈位,同时放松膝髋关节,左手置于胸前,右手置于腹部,经鼻吸气后,经口腔呼出,患者呼气末,医护人员给予患者膈肌伸张和震动干预,其中呼吸频率为5~6 次·min-1,2 次·d-1,5~10 min·次-1。所有患者均干预3 m。
1.3 观察指标
1.3.1 肺功能测定
干预前后,采用肺功能仪(合肥健桥医疗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型号: FGY-200)检测患者肺功能,主要包括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
1.3.2 呼吸力学指标
干预前后,采用双水平医用呼吸机(淞冕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型号:VPAP ST-A)检测患者呼吸力学指标,主要包括呼吸压力、气道峰压。
1.3.3 膈肌肌电水平
干预前后,对两组患者膈肌肌电水平进行检测,检测开始前,患者充分休息10 min,并保持全身处于平静呼吸状态,采用B 型线性超声探头分别对两组患者膈肌活动度进行测量;采用食管电极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自主呼吸状态下平静膈肌肌电及最大膈肌肌电。
1.4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23.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D)表示,采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
干预前,两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上述肺功能参数均明显升高(P <0.05),且腹式呼吸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均高于胸式呼吸组(P <0.05),见表1。
表1 肺功能比较(±SD)
表1 肺功能比较(±SD)
注:与干预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动 脉 血 氧 分 压(mmHg) 血氧饱和度(%) 用力肺活量(L) 最大通气量百分比(%)胸式呼吸组 47 干预前 68.78±0.63 81.53±0.61 2.23±0.26 52.81±8.82干预后 81.87±0.57* 92.75±0.83* 3.02±0.13* 64.22±10.52*腹式呼吸组 48 干预前 68.61±0.58 81.61±0.62 2.25±0.25 53.48±8.73干预后 83.72±0.47*# 93.96±1.14*# 3.12±0.16*# 79.23±11.72*#
2.2 呼吸力学指标
干预前,胸式呼吸组呼吸压力为27.43±1.76 cmH2O、气道峰压为34.33±1.67 cmH2O,腹式呼吸组呼吸压力为27.51±1.68 cmH2O、气道峰压为34.19±1.54 cmH2O;两组呼吸压力、气道峰压无明显差异(P>0.05)。
干预后,胸式呼吸组呼吸压力为22.84±1.52 cmH2O、气道峰压为30.35±1.41 cmH2O,腹式呼吸组呼吸压力为19.32±1.17 cmH2O、气道峰压为27.74±1.24 cmH2O;干预后上述呼吸力学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腹式呼吸组均低于胸式呼吸组(P <0.05)。
2.3 膈肌肌电水平
干预前,两组膈肌活动度、平静膈肌肌电、最大膈肌肌电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上述膈肌肌电水平均明显升高(P <0.05),且腹式呼吸组均高于胸式呼吸组(P <0.05),见表2。
表2 膈肌肌电水平比较(±SD)
表2 膈肌肌电水平比较(±SD)
注:与干预前相比,*P <0.05;与对照组比较,#P <0.05。
组别 n 膈肌活动度(cm) 平静膈肌肌电(μV) 最大膈肌肌电(μV)胸式呼吸组 47 干预前 2.68±0.78 119.84±14.63 179.42±25.73干预后 2.94±0.75* 135.85±17.44* 191.67±21.65*腹式呼吸组 48 干预前 2.72±0.57 120.68±14.52 180.45±25.22干预后 3.82±0.57*# 146.82±18.67*# 203.58±26.41*#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干预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两组呼吸压力、气道峰压均明显降低,我们认为,呼吸训练能够缓解肺组织病变患者呼吸困难症状,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呼吸训练通过在机体吸气过程中增加一定的负荷阻力,促使患者对以膈肌为主且具有吸气作用的肌肉进行训练,从而增强呼吸肌群耐力和肌力,提高携氧能力,最终达到改善机体肺功能的作用。干预后,腹式呼吸组动脉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用力肺活量、最大通气量百分比均高于胸式呼吸组,腹式呼吸组呼吸压力、气道峰压均低于胸式呼吸组,膈肌活动度、平静膈肌肌电、最大膈肌肌电均高于胸式呼吸组,分析研究结果的原因认为,胸式呼吸训练主要通过机体肋肌的舒缩,从而引起胸骨及肋骨运动,以增大胸廓左右、前后径,机体呼吸时主要以胸部活动为主[4]。腹式呼吸训练主要通过膈肌收缩,以增加机体胸廓上下径,患者吸气时,膈肌发生收缩,使上腹部脏器及膈的隆起部随之下降;通过提高横膈肌活动度,以增加机体肺通气量,同时加强了膈肌的训练效果,更加具有针对性,干预效果更显著[5]。
综上所述,呼吸训练干预SAH 患者,能够改善患者肺功能、呼吸力学指标、膈肌肌电水平,其中腹式呼吸训练相比胸式呼吸训练干预效果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