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审美角度阐述当代中国画笔墨存在的必要性
2022-05-23霍书源
霍书源
当代水墨人物画创作该如何保持传统笔墨的精髓是我一直以来关心的问题,也是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在天津美术学院的八年学习过程中,对传统绘画及现代创作略有研究。本文通过自己的一些粗浅理解,从中国传统审美角度探索这一问题,在明白了中国画的本质和内在文化精神的基础上谈谈如何保持笔墨的独特性,论述当代中国画创作中笔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
绘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成长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历经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具备鲜明的民族特征,并被历代画家发扬光大。中国画是中华民族悠久而又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的体现,也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象征,它以独特的审美格调和艺术特色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笔墨程式,这种体系与中国哲学思想紧密相关,或者说中国画不是简单的画种,而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艺术从一开始就不单纯拘泥于绘画对象的外表形似,而更强调神似。所谓“画意不画形”,形似只有外表的逼真,神似才能表现内在的本质精神。这也是中国画最本质的特征,画面中的物体不是真实存在的物体,只是借助大自然景象来表达画家心中的想法,不受光影和空间的限制,只是参考对象,画出的是作者本人的向往。清代画论家笪重光说过,“妙在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景”。虚实相生就像中国太极思想,阴柔并用,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互生互动。黄宾虹的绘画是表达中国古代易经思想最成功、最集中、最典型的杰作。
笔墨让中国画有了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效果表面上是一种画面呈现的视觉效果,实际上则是承载了中华民族深刻的民族精神。中国画不应该命名为“水墨画”,“水墨”的含义是为了与油画、版画、水彩的命名方式趋近,同样使用媒介来命名,让人们更容易理解接受这一画种,但究其根本,这种东西不是真实存在的物体,可以理解为一种特殊的画面构成,一种表现语言,亦可称为一种精神内涵。笔墨,让中国画有了血肉,从古至今每一幅佳作都是作者用笔墨情怀来向观众诉说某种情绪。从吴道子的淡彩吴装,李公麟的白描,到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再到齐白石的红花墨叶,通过呈现墨色的浓淡干湿的微妙变化,用笔和墨的巧妙结合,表达内心想法。
二、笔墨的延续
众所周知,几千年来中国画家一直在延续老祖宗的独特的笔墨程式,完全抛弃是不可能的,必须找一个契合点,能够恰当地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产生更有魅力的新的绘画面貌。中国画要想在世界艺术中有话语权,创作者就必须认真反思和审视上述状况,要随时保持中国画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成中国画本该有的历史使命,要保护它、改进它,让中华文化永远流传下去,就要遵循那些基本规则,但也不能死心眼,要把好的外来元素融合进去,让它更完整、更有内容。要知道笔墨如同律诗的格律,只要是律诗都必须遵守。但诗与诗的内容不同,诗是发展变化的,画也一样。传统的笔墨必须表现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产生更好的作品。历代优秀的作品都是如此。“笔墨当随古代”其实是当随传统,是古代的传统,而非现在的新传统。笔墨如果一直都跟随古代,那岂不是一成不变、千载一法了,中国画的生命不就终结了吗?所以必须知道笔墨表现什么,知道了笔墨的作用就不会一直一样。
西方艺术审美强调画派之间的对抗、变革,面貌讲求焕然一新,中国画的复杂就在于把不同时代、不同画派相互贯通,犹如将阴柔与阳刚融合,没有缝隙,没有边际。虽然在调和过程中或有偏胜,但更主张由偏胜而入大胜,正因如此,我们才能解释中国艺术审美中“大巧若拙”“大朴不雕”“返璞归真”等主张,才能解释中国画为什么不图真、不图像。
纵观中国美术史会发现,每一个朝代都在继承传统,后人都在努力继承前人的成果。如果没有董源、巨然,就没有后来的“四王”,他们的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是某种程度的巅峰。在学习前人时,虽然与这些大师们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他们的艺术让后人感受到了一种血缘般的亲和力,无意沾染大师们的光彩,也无法回避他们在民族艺术土壤里的真情耕耘,他们早已播下我们今天艺术探索的种子。再谈师承,一幅画如果想立得住脚,其中必然有传统的脉络可寻,上文提到,中国画的发展注重传承发展,新面貌的出现,背后一定是有旧面貌在支撑着,也就是师法于哪里,不能凭空创造。唯有充分体现中国画的深度和特色,才能找回民族精神,不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画都存在于自己的时空轨迹中,不被外界所制约影响。生来是华夏身,身上流的血就不会变,这是骨子里的一种民族特性。时代在发展,周遭的环境在变化,是外在的现象,可是不变的是我们的民族信仰。中国画不会因为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现代人可能受很多世俗的影响,想法不再那么单纯,所以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如何让我们手中的中国画不被世俗所沾染,保持它的那份纯洁,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传统与前卫
《云》
历史证明,任何一种艺术的发展都是靠承与变得以巧妙运作,当今很多画家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认为继承就是模仿古人,不敢越雷池一步,不知古人的本意,也不知辩证以求进,结果就会反其道而行,变得华而不实,或繁而无章,或枯而无神,停留在临摹和仿制,不能与当今社会所同步。当我们在创作作品时,除了考虑创新思维、画面效果之外,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所完成的是一幅中国画,每一处的处理都要体现笔墨的精髓。首先,画面气息要有笔墨涵养,有深度,有文化支撑,而非一些简单的用色平染或水彩式的表现手法,抑或是过于西化的表现手段。画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画,假设要用水墨去画一位模特,结果必定与油画不同,这其中的区别不在于表面的材料不同,而是要深刻体现毛笔与宣纸之间的微妙关系,那种关系是任何材料不可替代的,也就是要充分发挥笔墨的独特性。我认为中国画的创作要紧紧围绕笔墨构成、浓淡干湿,把握节奏韵律,用笔墨的特有美感呈现中华文化的独有魅力,这也可能是中国画的根本存在价值,这样才能时刻保持笔墨的独立性和单纯性。从自身角度看,我通过大量学习传统,然后对比中西绘画,古人的作品也罢,当代的成功画家也罢,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始终在探寻中国画的笔墨,探寻中国画的精神。笔墨是一种方式,但更是一种精神支撑。如果一幅中国画没有了笔墨,可能也就犹如假花假草一般,没有了生命,没有了跳动的脉搏,没有了画家跃然纸上的激情。
中国画要融入时代的主流,至少在主题上要与现在的社会所吻合,不能远离人群,可能中国画无法像其他画种广纳题材,但是笔墨的特色和独立性永远存在。只要不丢失笔墨,中国画就永远吸引着眼球,触动着观者。以我学习的人物画专业为例,外貌上,从长袍大褂变成了西装、T恤、牛仔裤,还有各类纷繁新奇的穿衣风格,面对这些与古代绘画截然不同的对象,还能否在不丢掉传统的情况下表现呢?我想着装变了,但是绘画思想不能变,尽管不能用古人的描写方式来勾勒出长长的大袖袍,但是笔墨的多样化却可以由我们尽情开发不同材质、不同款式,可以用不同的笔墨语言来塑造。当代人物画创作在画面对象的表现上要有新意,一看就是“我们身边的人”,要让同时代的观众产生共鸣。表现手法上,在保持传统笔墨的基础上,可以吸收借鉴壁画元素,甚至是西方不同画派的特色。
民间艺人与画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一个优秀的画家最主要体现在精神层面上和创造性上,而创造性则来自对现存秩序的挑战和反抗。作为一个画家,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一刻也不能停,那么在画面中如何做到精神的体现,答案显而易见,就是充分体现笔墨的活力。每一个人的笔墨方式都不一样,笔墨好像成了每一位画者的情绪流露,这与好坏没关系。笔墨好像会说话,画家每一刻的喜怒哀乐都会通过笔墨表现在纸上。如果没有笔墨,没有情绪,就像圆珠笔在纸上死死划过的痕迹,这张画也就毫无生命力可言。许多中国画看上去就是表面运用中国画材料,但只不过是作画工具和材质的不同罢了。用中国传统的毛笔、墨、颜料在宣纸上绘制具有西方审美特点的作品是当代中国画坛的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有不少国画家试图以这种方法强调自己的“创新精神”,以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但是这种简单粗暴、没有思考的生搬硬套,可以说是对中国画的践踏和不尊重。缺乏中国画的本质,也就是缺乏笔墨的表现语言,脱离传统,脱离民族审美,又怎么能使中国画发展。新的当代水墨画要使画家和观众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都有可能在多样的审美角度中得到体现和满足。比如一种技法或表现形式让观众得到了视觉享受,让人觉得这是“极具传统元素的新式中国画”。传统中国画的画面呈现样式不再是唯一的、老旧的中国美术样式,而只能是中国美术多种样式中的一种。现代中国画的全新构成方式,也是中国传统绘画变革的必然结果。现代社会对当代水墨人物画的争论从未停止,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传统和外来都持不同的观点。每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所接受的教育不同,都会造成绘画面貌的繁杂,在这种生生不息、千变万化的潮流之中,作为一个中国画画家,要时刻冷静,时刻自省,不丢传统,跟随时代,才能无愧于心,创作出打动心灵并且合理存在于中国美术史的作品。
四、结语
从中国传统的美学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中国画艺术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作为一名中国画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这一点,应该深耕这块文化田地,例如对传统的理解与运用,对文化思想的熟悉与融入等。在未来漫漫艺途中,一定要从中国画思想层面切入,深入探讨中国画构成因素之间的相互牵引,思考影响中国画发展的因素,并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