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视域下高校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路径研究
2022-05-23陈萍
陈 萍
(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江苏 南京 211166)
0 前言
欧洲研究图书馆联盟在《研究图书馆为数字时代的可持续知识提供动力Strategy 2018—2022》提出2022年愿景:图书馆将作为创新学术交流的平台、数字技能和服务的枢纽、研究基础设施的合作伙伴,为数字时代的可持续知识提供动力。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作为大学的心脏,必须敏锐感知当前发展形势,尽快适应日新月异的技术环境和需求环境,运用新技术,深化图书馆发展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区块链、5G、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兴起,为高校图书馆服务途径的创新和突破提供助力,区块链技术作为底层技术在图书馆的智慧服务发展中起到促进作用已得到图书馆界的共识,其去中心化、合作机制、不可篡改、数据加密、可扩展等特性契合数字时代图书馆的转型与发展,为高校图书馆从知识服务向智慧型知识服务转型提供根本性的技术支撑。本文就区块链技术驱动高校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路径进行研究,为高校图书馆即将到来的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新局面做好准备。
1 区块链与智慧型知识服务
1.1 区块链概念
中本聪自2008年提出加密货币体系比特币后,区块链技术作为比特币的相关底层技术开始进入人们视野,区块链记录所有元数据和加密交易信息,建立去中心化的点对点电子现金交易体系,不需第三方参与交易,将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问题转移到对分布式共识机制——工作量证明(Proof of work,PoW)上,实现了数字货币在全球的安全流通。比特币的全球流通激发了学者对区块链技术在虚拟货币的交易中应用的研究兴趣,区块链技术虽是作为加密货币的底层技术引发学者的关注,但其应用绝非仅限于金融科技领域。2016年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编写了《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为推进区块链技术研究和应用发展提供了技术指引和政策依据,由此掀开了各业界学者对区块链的研究热潮,其应用涉及除金融服务以外的智能制造、供应链管理、文化娱乐、社会公益及教育就业等领域。
区块链是一种新兴技术,是集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在互联网时代融合而形成的创新应用模式。区块链是一种在对等网络(也称分布式网络、点对点网络)环境下,通过透明和可信的规则,按照时间顺序(时间戳)将数据区块以顺序相连的方式构建成可追溯的链式数据结构,以加密算法保证的不可伪造、不可篡改的分布式账本。区块链技术通过块链式数据结构验证和存储数据、运用分布式共识算法生成和更新数据、运用非对称加密算法保障数据存储、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编程和操作数据,实现了去中心化、链式数据块、防篡改、透明可信等目的。
1.2 智慧型知识服务概念
随着技术和社会环境的发展,图书馆服务经历着“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数字时代”的变革与创新,而今处于“大数据时代”,图书馆无论是从自身发展还是满足读者多元化的知识需求上,都需打破固有服务模式、革新读者需求新体验、培育特色、加强内涵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变革。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图书馆的运用,促进知识服务不断将知识重新整合并加速转化,以人和物的相互融合和协作为核心驱动力、以读者需求为服务导向、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发展共享新发展理念,提升为契合读者需求的智慧型知识服务。
智慧型知识服务的核心为建立面向知识颗粒化的服务体系,能准确揭示细颗粒度的信息资源与其读者之间的关联分析,并将信息服务与其读者之间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关联对接,主要体现在服务内涵、服务范畴和构成要素三个层面。智慧型知识服务是一种集技术、数据、内容、管理于一体的新型服务,其注重技术应用与读者服务协同融合,去除技术本位思想,创新读者情景分析和业务协同服务模式,在常规服务中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满足读者知识需求,形成以读者为中心的图书馆服务主流趋势;服务范畴基于读者需求缺乏并及时加持情报服务,通过交互策略适时为读者定制服务,包括读者画像分析、知识库建设、资源融合、智慧推荐等动态服务,并通过读者浏览痕迹、数据分析、聚类功能等预测读者隐形的、潜在的需求,提供读者服务的动态更新,此外隐私保护、价值评估、空间优化也是智慧型知识服务细粒化的具体体现;智慧型知识服务构成要素包括技术运用、知识服务、馆员智慧,具备学科专长的馆员将技术运用能力与自身知识、智慧有效融合,满足读者对优质服务的需求,提升图书馆智慧服务水平。
2 高校图书馆运用区块链提升智慧型知识服务的必要性
2.1 信息资源多源融合维度
信息资源建设是高校图书馆对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服务之基。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建设无论是信息资源结构、信息资源存储,还是读者对信息资源的利用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繁多,既有结构化数据,如数字图书馆资源数据,也有非结构化图书馆感知数据和读者信息数据。在信息资源建设数据处理过程中,非结构性数据在协调性和全面性方面均高于结构化数据,传统数据处理技术无法对非结构化数据,如音视频、读者画像、PPT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从而造成信息资源利用率低下;对图书馆与读者之间交流产生的交互信息、教师的科研项目信息、学科发展动态数据分析信息等无法及时收集,限制了高校图书馆的价值增值服务;在面对急剧扩大的数据规模和类型日益繁多的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关联数据群及元数据群,出现技术瓶颈,无法有效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区块链通过其特有的技术优势真正实现去中心化,增强高校图书馆对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提升信息使用效率,形成长效的交流和共享机制,夯实信息资源建设。
2.2 空间和环境改造维度
在空间环境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人才培养服务时,需要创造能够激发师生创新灵感、增强体验感的设施和环境。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原先以纸质资源利用为主来构建的图书馆空间环境,已不再满足读者的交流、创意、体验、休闲等活动对空间环境的需求,甚至会成为限制图书馆发展的掣肘,因此运用新理念、新技术对图书馆空间环境再造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图书馆在对原有研讨室、多媒体室进行改造的同时,还要构建提供个性化学习空间和读者交互体验场所,如VR体验馆、虚拟仿真模拟、沉浸式演出等,运用区块链的技术优势来营建高校图书馆环境的场景空间,形成现实场景、虚拟场景虚实交融的O2O场景,让读者在不同的场景中产生心理认同、价值归宿的体验感,满足读者日益激增的个性化、泛在化、精准化需求,提高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智慧化水平。
2.3 服务效能评估维度
大数据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网络化特征愈发明显,“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得到升华,传统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用户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的服务精神需要重塑。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和管理中,对图书馆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融合、重组,构建数字化服务体系,多维度(如学科、专业、研究方向、兴趣点等)确立细化读者分类,精准提供资源和服务配置,将图书馆业务和管理与各类读者建立深入的联系,并与学校各领域有效融合,从深度和广度上延伸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共识、加密等机制将避免传统集中式管理的弊端,在中心机构集中调控下,各参与主体有效自治,实现多元化主体参与模式下的高效管理,降低高校图书馆的运营成本,使得管理更具高效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
3 区块链技术驱动高校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路径构建
3.1 以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保障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
“资源为王”,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管理的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在纸本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在进行图书采访时将书刊的区块链信息作为必选项,要求各供货商出具相关信息,以便通过区块链有效开展溯源,解决图书采购过程中的盗版难题,及时甄别出意识形态相关书籍,提升纸本资源建设质量。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高校图书馆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实现电子资源的分布式存储,对接其他信息系统,将高校其他部门分散的教学、科研、管理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汇聚,杜绝高校信息资源的重复建设,促进非结构化数据的管理,提升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和价值效应。在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方面,高校图书馆运用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将科研人员和共建单位的实时信息资源需求记录进区块链的数据库中,形成了包括文献来源、出版信息、版权信息、时间戳、购荐人等在内的动态需求链,同时,将馆藏信息资源以链式结构的形式保存进分布式账本中,形成供应链,运用区块链技术精准对接供需关联,有效实现读者决策采购模式(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PDA),提升信息资源建设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分布存储于不同区块中的不同数字资源一方面通过点对点的传播实现资源共享,另一方面区块链各节点的身份验证、数据加密传递等功能在实现数字资源共享的同时也增强了数据的安全。
3.2 以区块链的“共识机制”精准识别图书馆服务对象
“服务为本”的核心要素是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的读者群体众多,从读者类型层面来看有学生、教师、科研人员、教辅人员和决策管理人员,从学历层面来看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从国籍层面来看有中国学生和教师、国外学生和教师,高校图书馆特有的读者群体多样性对图书馆的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区块链的“共识机制”不依赖人和物建立信任机制,链上的每个节点均为信息构建的参与者和监督者,通过共识算法,各节点快速、精准、不间断地收集读者的信息需求期望、阅读行为和信息接收偏好,由此精准构建用户画像,为高校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知识关联服务和信息推送服务提供客观依据。
3.3 以区块链的“可追溯性”推进图书馆项目化建设
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图书馆固本应变的有利条件,在创新协调开放新发展理念的驱动下,高校图书馆需重视内涵发展,重构事业体系、创新服务模式,打破部门壁垒,有效整合图书馆优质资源,群策群力加强项目化建设。区块链的“可追溯性”可全方位、持续性地为各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精准管控。以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关山乱云从容渡——科学抗疫文献展”项目化建设为例,一是通过区块链技术及时收集整理重组与抗疫相关的国家政策、学术成果和抗疫指南,为项目实施提供数据分析基础;二是通过区块链中实时产生的时间戳及时追随对应的项目进程节点,即使后期出现信息丢失,也可通过时间戳追溯到初始状态,避免重复工作;三是将项目实施的参与方如策展人员、策展资源、策展资金等数据精确记录在链上,对各项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支配。这种通过哈希算法和时间戳进行记录的方式,让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信息不会轻易被篡改,通过链式结构可有效追溯数据,有利于项目化建设全过程的精准管理,高质量推进高校图书馆项目化建设。
3.4 以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优化图书馆服务效能评估
高校图书馆服务效能评估是图书馆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有效推动图书馆的建设并积极融入高等教育新发展格局,增强服务贡献能力,多维度构建图书馆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效能评估通过将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和服务进行有机整合,从人才培养、学科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评价,评估指标注重服务举措和服务效用的有机集合。高校图书馆在评估过程中运用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保证各个节点的评估标准保持一致、地位平等,不存在处于中心的核心考核项目,点对点的网状结构对评估数据进行维护和共享,实时更新链上考核数据,其公开、透明的运算规则保证了评估的公平公正和各项考核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为高效推进高校图书馆智慧型知识服务提供数据支撑。
4 结语
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高校图书馆的建设符合“图书馆是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的发展理念,区块链技术所带来的技术变革颠覆了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技术瓶颈,为图书馆从知识服务向智慧型知识服务转型提供了技术推力。作为“教育机关”的高校图书馆,应敏锐感知信息化浪潮的兴起,主动出击,充分认识到区块链技术的独特优势和发展潜力,以技术变革为契机,开展区块链在高校图书馆的实践应用研究,勇于探索,构建融技术运用、知识服务、馆员智慧于一体的智慧型知识服务路径,形成多源融合、多方协同的智慧型知识服务体系,积极应对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